澳门中华总商会
1913年成立的工商社团
澳门中华总商会是澳门最大的工商社团之一,成立于1913年1月8日,原名澳门商会,1916年正式更名为现名。该组织在政治上属于建制派,2002年获澳门政府授予工商功绩勋章。作为澳门最有影响力的工商社团之一,澳门中华总商会一直致力于促进澳门经济的发展和推动中葡经贸合作。
发展历史
19世纪后期,澳门的华商还没有自己的组织,遇有重大事情则借澳门镜湖医院之地集会商议。
20世纪初,在清政府鼓励下,经澳葡当局批准,曾成立过华商商会。后被葡萄牙政府下令撤销。
1911年,华商萧瀛洲等鉴于华商日众,遂发起筹备商会,并拟具纲领,条陈澳门当局。
1912年12月14日获葡萄牙政府批准立案,名为“澳门商会”。
1913年1月8日正式成立,公推萧瀛洲为第一届总理,李镜荃为副理,值理则有区惠波、赵立夫、陈弼庭、贺穗垣、叶金波、卢廉若林焕廷等7人。成立之初,暂借同善堂为临时办事处。数年后,由康公庙值理会拨借木桥街4号为会所。同时以“旅澳华商总会”名义,获当时中国国民政府工商部批准立案。
1916年,正式定名为“澳门中华总商会”。
1930年,该会迁入议事亭前地18号,并在会内举办“商品陈列所”。
1941年,设“商务咨询处”。何贤自1950到1983年,连任理事长十八届及会长两届,至1983年12月6日辞世。1984年4月,马万祺继任会长。
1987年5月,获澳葡政府租予一块位于新口岸的地皮,兴建一幢19层高的“澳门中华总商会大厦”。1991年7月28日新厦落成,而议事亭前地旧址则拆建为“中华商业大厦”。
澳门商会于成立初期,只借同善堂为临时办事处,继后才由康公庙值理会拨借木桥街四号为会所。直至1930年,该会通过协议募款,才购入议事亭前地十八号为会址。及至1987年5月,澳门中华总商会获澳葡政府租予一新口岸上海街地皮,兴建了“澳门中华总商会大厦”。自该厦于1991年7月28日落成后,此厦即成为澳门中华总商会之会址。而议事亭前地旧址则于1994年8月动工拆建为“中华商业大厦”作为赏产。
建设宗旨
积极配合澳门政府各项政策,团结工商界人士,致力为澳门居民及工商界争取合理权益,致力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拥护「一国两制」,团结工商界,坚持爱祖国、爱澳门,维护工商界正当权益,做好工商服务工作,促进与外地之商业联系,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而努力。
组织机构
该会附属机构包括南湾阅报书室(即八角亭图书馆)、商训夜中学、青洲小学。
团体会员
现有团体会员90多家,商号会员约1,500户,个人会员近1,000人。
理事成员
萧瀛洲总理(1913-1929)
卢焯孙总理(1930-1931)
范洁朋总理(1932-1934)、主席(1935-1940)
高可宁主席(1941-1945)
刘柏盈主席(1946-1947)、理事长(1948-1949)
何贤理事长(1950-1979)、会长(1980-1983)
马万祺会长(1984-2010)
马有礼会长(2010至今)
商事服务
1、签发产地来源证
2、办理美国、加拿大商务签证
3、举办“澳门工商业座谈会”
4、商业数据查询服务
5、定期出版《澳门中华总商会会讯》季刊
6、出版《澳门中华总商会会员录》
7、阅览资料──澳门中华总商会附设阅报室
设施与服务
澳门商会曾设“商品陈列所”、“商务咨询处”和开办商业训练班等,致力为澳门工商界谋求发展。澳门中华总商会发挥了华人团结力量,并开展与中国交流合作的活动,积极贡献了两地的经济发展。成立至今,亦通过团结澳门工商界人士,共同维护和争取工商界的合理权益。澳门回归后,澳门中华总商会服务仍继续发挥桥梁和中介作用,主要服务有签发产地来源证、办理商服务签证、举办工商业座谈会、提供商业数据查询等。另外,亦定期出版《澳门中华总商会会讯》和《澳门中华总商会会员录》等刊物。
除此以外,其服务更伸延至公益事业,其中商会曾于1947年及1949年开办越南语研究班及商业训练班,1954年应社会要求设澳门中华总商会附设商训夜中学。自1983年该校更扩办高中课程,成为政府认可的成人学历补偿教育学校。同样因应社会需求,澳门中华总商会另于1951年创建澳门中华总商会附设青洲小学。虽然该校在1954年被火所毁,但商会随即再斥资兴建青洲小学,继续利用教育工作服务市民。
1948年,澳门中华总商会副理事长何贤捐赠南湾花园之八角亭给澳门中华总商会开办公众阅书报室。澳门中华总商会附设阅书报室于1948年11月1日开幕,至今仍服务于大众市民。
参考资料
澳门中华总商会.fx.wanfangdata.com.cn.2023-12-26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建设宗旨
组织机构
团体会员
理事成员
商事服务
设施与服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