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砂
灵砂
灵砂是水银和硫黄粉经加工而得。灵砂药性微寒,味甘。归心经。有毒。灵砂的化学成分为硫化汞,硫化汞也是主要活性成分。
别名
二气砂、神砂、平口砂、马牙砂、人造朱砂
入药部位
硫化汞。
性味
味甘,性温。
归经
归心、胃经。
功效
祛痰,降逆,安神,定惊。
主治
头晕吐逆,反胃,小儿惊吐噎膈,心腹冷痛,心悸,心悸怔忡,失眠,遗精
相关配伍
1.治脾疼翻胃:灵砂一两,蚌粉一两(二味同炒略变色,研细),丁香、胡椒各四十九粒。上为末,生姜自然汁煮半夏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翻胃生姜汤吞,虚人脾痛炒盐汤下,煨汤尤佳。(《普济方》粉灵砂)
2.治翻胃,脏寒停饮后吐:灵砂一两,丁香、木香、胡椒各半钱。上为末,枣肉杵丸如绿豆大。每服六十丸,姜汤下(《普济方》引《如宜方》)
3.治翻胃鬲食肠结呕吐:灵砂一钱,玄明粉三钱。上为末,每服五分,拌豆腐吃下毕,饮酒一杯。(《古今医统》灵砂玄明粉)
4.治冷气乘心作痛:灵砂三分,五灵脂二分。研极细,稀糕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金钱蒲,生姜汤下。(《仁斋直指附遗方》灵砂丹)
5.治虚人夜不得睡,梦中惊魇,自汗,心悸:灵砂一钱(研),人参半钱,酸枣仁一钱。为末,红枣去核取肉为丸。临卧时枣汤送下五七丸。(《简易普济良方》)
6.治精脱自泄:灵砂(水飞)、龙骨(火煅,飞)各一两,砂仁诃子(最小者,热灰略炮,取出捶取肉)各五钱。上为末,糯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十五丸,至二十丸、三十丸,早晨温酒下,临卧熟水下。(《普济方》秘精丹)
7.治诸虚冷,厥逆:水银三两,硫黄一两,炼成者,研细,糯米糊丸麻子大。每五七丸,至十五丸,空心人参枣汤或盐汤下;疝气偏坠,木肾肿痛,茴香酒下;虚劳喘嗽,生姜、乌梅、苏梗煎汤下;腰腹满痛,莪术煎汤下;盗汗溺多,煅牡蛎入盐煎汤下;疟不已,桃柳枝汤下;吐逆反胃,丁香、藿香煎汤下;白浊遗精,白茯煎汤下;中风痰厥面青,木香磨汤研灌;走注风遍身痛,葱白酒下;脚痛,木瓜煎汤下;气滞,生姜、陈皮煎汤下;妇人血气痛,延胡索、五灵酒醋各半煎汤;小儿慢惊,沉困胃虚神脱,人参、丁香煎汤下。(《医学入门》灵砂丸)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0.3-1g,每日1次;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不宜久服,不能过量。虚证者慎服。孕妇禁服。入药忌用火煅。
政类本草》:“恶磁石,畏咸水。”
《局方》:“忌猪羊血、绿豆粉、冷滑之物。”
《纲目》:“不可久服。”
本草经疏》:“凡胃虚呕吐,伤暑霍乱,肺热生痰,病属于虚,非关骤发者,咸在所忌。”
炮制
炮制方法:取水银120g,硫黄30g。将铁锅放在火炉上或电炉上,先倾入硫黄,至熔化时再倾入水银搅拌,使其粘合。如有焰起,以醋喷之,待不见水银颗粒时,取出置乳钵内研细,然后倒在用耐火材料制成的砂罐内,盖以瓷碗,用粘土或石膏封固裂缝。再置炉火上烧炼,火力要均匀,瓷碗底中要注满水,水干再注入热水,以水干12次为度。将砂罐取下置铁架上,待冷后揭开瓷碗,将升华物刮下研末,即为灵砂。
贮藏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尘。
生长环境
鉴别
药材性状:本品为针柱状集合体,呈扁平块状,完整者呈盆状,上表面平坦,底面圆滑,或一面平坦另面粗糙,有小孔;侧面结晶呈直立针柱状,似栅状排列。红色、栗色或紫红色;条痕红色,不透明;晶面金刚光泽。体重,质脆而软,易碎。无嗅,味淡。以色红、鲜艳、体重者为佳。
相关论述
《品汇精要》:“气味俱厚,阳也。臭腥。”
本草求真》:“入胃。”
《青霞子》:“可疗风冷。”
《纲目》:“灵砂,升降阴阳,既济水火,为扶危拯急之神丹,但不可久服耳。苏轼言,此药治久患反胃,及一切吐逆,小儿惊吐,其效如神,有配合阴阳之妙故也。时珍常以阴阳水送之尤妙。”
本草经疏》:“灵砂虽称水火既济,阴阳配合,然而硫汞有毒,性亦下坠,止可惜其坠阳交阴,却病于一时,安能资其养神益气,通灵于平日哉。”
《本草求真》:“盖水银性秉最阴,硫黄性秉纯阳,同此煎熬,合为一气,则火与水交,水与火合,而无亢腾飞越之弊矣。故凡阳邪上浮,下不交而至虚烦狂躁、寤寐不安、精神恍惚者,用此坠阳交阴,则精神镇摄,而诸病悉去。”
附注
1.灵砂是人工合成之硫化汞。现今药材商品习称“朱砂”。朱砂是天然硫化物类矿物辰砂族辰砂,古称丹砂。辰州丹砂是以集散地辰州而得名。主成分均为硫化汞(HgS),但由于两者来源不同,作用有别,不应混用或代用。
2.辰砂与银朱同称灵砂,有地区两者不分,系同名异物,应注意区别。
3.灵砂多外用,内服慎用。在天然朱砂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曾有部分地区用灵砂代朱砂药用,目前药材市场天然朱砂少见,多以灵砂粉碎后混充朱砂,注意鉴别。
4.“白银朱”藏药名“嚓嘎尔”。本品是以汞与硫黄为原料加工制成的红色硫化汞。应与灵砂(朱砂)类同。需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别名
入药部位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炮制
贮藏
生长环境
鉴别
相关论述
附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