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哈达,
蒙古语意为“
玫瑰峰”。乌兰哈达镇位于
乌兰浩特市东部4公里处,全镇总面积392.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万亩,其中水田4.9万亩,
旱田3.6万亩。
镇辖17个
嘎查村,3个居委会。是一个以
蒙古族为主体,汉、满、
朝鲜、回、
达斡尔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该镇受城市辐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境内有
洮儿河、二道河、
阿木古郎镇河三条主要河流。省际通道、111国道和302国道穿越该镇。2018年,乌兰哈达镇区域面积360.78平方千米,
户籍人口有18823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乌兰哈达努图克;1932年,
科尔沁右翼前旗改称西科前旗;1958年,改设乌兰哈达公社,属科尔沁右翼前旗;1984年,改乌兰哈达苏木;1996年9月24日,改乌兰哈达镇。2020年6月,乌兰哈达镇下辖2个社区、14个行政村。
历史沿革
乌兰哈达镇景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乌兰哈达努图克。
1932年,科尔沁右翼前旗改称西科前旗。
1958年,改设乌兰哈达公社,属科尔沁右翼前旗。
1984年,改乌兰哈达苏木。
1996年9月24日,改乌兰哈达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乌兰哈达镇位于乌兰浩特市中北部,东与
科尔沁右翼前旗接壤,东南、南与
葛根庙镇相邻,西南与科尔沁右翼前旗隔河相望,西与城郊街道、
义勒力特镇毗邻,北与义勒力特镇相邻。2018年,乌兰哈达镇区域面积360.7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乌兰哈达镇地处大兴安岭山脉的中段与
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属低山
丘陵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最高峰嘎斯温得尔山位于北部,海拔462.2米;最低点靠近
洮儿河位于西南部,海拔246.7米。
气候
乌兰哈达镇属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炎热,秋季凉爽,冬季漫长寒冷。多年平均气温5℃,1月平均气温-15℃,极端最低气温-33.9℃(1951年1月4日);7月平均气温22.9℃,极端最高气温40.3℃(1997年6月13日)。最低月均气温-16.3℃(1951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22.9℃(1997年6月)。平均气温
年较差37.9℃,最大日较差42.9℃(2000年)。生长期年平均139天,无霜期年平均139天,最长达188天,最短为122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876小时,年总辐射133.71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124天(一般为3月31日—10月31日)。年平均
降水量442.6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75天,最多达90天(1990年),最少为56天(2007年)。极端年最大雨量823.9毫米(1998年),极端年最少雨量239.7毫米(1967年)。降雨集中在每年6—9月,7—8月最多。
水文
乌兰哈达镇境内河道属
黑龙江省流域嫩江水系。主要河道有一级河
洮儿河1条,总长595千米;三级河2条,总长46.7千米。河流总长度641.7千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洮儿河,从西北至西南流经境内,长8.7千米,主要支流有二道河、三道河又称
阿木古郎镇河等。
自然灾害
乌兰哈达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风灾、冰雹等。春季干旱概率最大,干旱机遇为六年一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乌兰哈达镇辖乌兰哈达、满达、哈达、林海3个居民委员会,胡力斯台、关店、腰乐屯、前公主陵、公主陵、东苏、混都冷、合特、舍林、乌兰胡硕、白音特布斯格、高根营子、西白音、东白音、三合村、古城村17个
嘎查村民委员会;下设67个村民小组,人民政府驻乌兰哈达嘎查。
2020年6月,乌兰哈达镇下辖2个社区、14个行政村。
2020年6月,乌兰哈达镇区划详情
人口民族
2011年末,乌兰哈达镇辖区总人口21869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1447人,城镇化率98.2%。总人口中,男性11407人,占52.16%;女性10462人,占47.84%;14岁以下2903人,占13.27%;15—64岁17600人,占80.48%;65岁以上1366人,占6.25%。总人口中,以
蒙古族为主,占59.39%。2011年,
人口出生率0.86‰,人口死亡率0.44‰,
人口自然增长率0.42‰。
2017年末,乌兰哈达镇常住人口有16740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乌兰哈达镇财政总收入4.7亿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9亿元;2011年末,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等1家金融机构设立了办事处。
2017年,乌兰哈达镇企业个数共129个,企业从业人数2589人;2018年,乌兰哈达镇工业企业个数共14个,规模以上14个,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3个。
提升二、三产业比重
随着城市东扩东移,以及乌兰浩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户我镇,给我镇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全镇人民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抢抓机遇、拓宽渠道、全力招商,工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近两年,引进企业39家、投资总额达到13350万元,截止目前,全镇工业企业产值达到15000万元,实现利税370万元。
调整产业结构
水稻种植已成为全镇的龙头产业,绿色无公害水稻面积逐年增加,水稻品种不断更新。蒙兴、
奔驰、北雁、岭南香、草原精米等一系列特色品牌大米远销全国各大城市。依托
蒙牛乳业公司落户该镇,全镇乳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镇
奶牛存栏达到10505头,年鲜产奶达12000吨,农民人均增收1200元。
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重点目标
1、启动实施“五大工程”,并达到有关要求。
2、向上争取资金:258万元。
(二)个性化目标
1、乡企指标:截止11月底,增加值完成9700万元,
工业增加值完成7800万元,私营企业达38家;农牧民人均从乡企得到纯收入1230元;入库存税金完成518万元;当年新增就业人数60人。
2、水利指标:纯增节水灌溉面积0.5万亩;成立农村用水合作组织18个;新增水保治理面积0.2万亩;修谷坊34座;生态保护1万亩;水源井建设30眼。
3、农牧业指标:玉米良种补贴项目2.5万亩;无公害水稻种植面积4.5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0.1万亩;粮食产量2498万公斤;优质专用品种6万亩;抗旱播种3万亩。
4、乳业建设:截止2007年底,
奶牛总数达到11565头,其中:
新增奶牛2107头。
5、林业工作:加大了对胡力斯台和舍林两个农防林项目区的监
管力度,
植树造林3000亩,加强了封山禁牧和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按时完成了林业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6、交通工作:完成了混都冷、东苏至后公主陵的小
水泥路路基铺垫任务16.1公里,预计今年除合特、舍林嘎查外将全部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工程。
7、农村经济合作组织8家。
8、扶贫和开发工作:解决温饱1070人;控制返贫率3%;实施3251工程项目覆盖率100%;整村推进项目1个;扶贫羊管理到位率100%。
镇内企业情况
围绕“环境营造、项目牵动”这个主题,按照盟、市提出的“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七年大变化、努力在科学发展、和谐构建中奋发掘起”这一战略目标,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精心谋划、扎实推进、做到“开工建设一批、建成投产一批、加快推进一批、盘活壮大一批、包装储备一批”。截止2007年我镇入园企业已达38家,07年引进的重点项目3个:1、蒙
肉牛屠宰加工:投资2600万元,目前到位资金1200万元,完成固定投资1000万元,投产后将屠宰肉牛20万头,预计完成产值20亿元,年实现利税3000万元。
2、盛达羊绒制品有限公司:总投资3260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260万元,
流动资产投资3000万元,投产后年梳理山羊绒80吨、
棉羊绒70吨、年生产羊绒衫10万件,年预计产值6000万元,其中梳绒4000万元,羊绒制品2000万元。
3、宝音精米
加工厂:投资总额100万元,产值达2000万元,注册的“鑫香珠”品牌大米,已获国家绿色标准认证。
发展规划
发展思路
按照“122”工程,(一个确保、坚持两个提升和实现两个提高)即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提升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提升畜牧业在一产中的比重,提高财政收入,提高农牧民人均收入,全力打造全盟经济大镇、强镇这一目标,加快了“三化”进程。
加快工业化进程
1、以工业化为主导,实现“三化”互动、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实现“三化”互动,促进了农民增收。
推进产业化进程
1、以产业化龙头项目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主要抓了农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地缘、资源优势,重点抓了关店绒毛市场、怡生堂药业、粮米加工、蒙
肉牛加工项目建设。
2、以基地建设为依托,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增收富民。
3、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农村与市场、龙头与基地、生产与销售的有效对接。
借助接受城市辐射和开发区优势,加强了小城镇建设力度。一是搞好规划,集聚镇村所在企业经济,扩大规模。二是重点抓好镇村所在地环境建设,对脏、乱、差进行专项整治。
一是加强软环境,实行责任追究制,努力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优质服务环境。二是抓好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村村通小油路工程,改变交通不畅现状。三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树立经济发展靠工业,工业发展靠项目,项目引进靠招商的理念,围绕产业化龙头项目、能源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在项目招商上实现了新突破。
乌兰哈达镇风光
乌兰哈达镇耕地面积13.2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10万亩,林地面积15.9万亩;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主要
经济作物有
水果玉米、中草药等;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
2011年,乌兰哈达镇农业总产值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农业增加值占
国内生产总值的35%;生产粮食4.5万吨,其中水稻1.66万吨;生猪饲养量8000头,年末存栏6000头;羊饲养量25300只,年末存栏20300只;牛饲养量22000头,年末存栏21800头;家禽饲养量41000羽;生产肉类2873吨,其中猪肉999吨,牛肉156吨,羊肉72吨;禽蛋120吨,
牛奶22157吨;畜牧业
总产值8000万元;水果种植面积0.1万亩,产量1250吨,主要品种有
沙果、李子,其中沙果800吨,李子450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005元。
截至2011年末,乌兰哈达镇累计造林15.9万亩,其中
防护林4万亩,
经济林1.5万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20万株,林木覆盖率27.9%,天然草牧场1.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0.8万立方米。
乌兰哈达镇形成以烟草、啤酒、中蒙医药、
乳制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重点规划了粮米加工、畜产品加工等大中型产业集群;2011年,乌兰哈达镇有
民营企业35家,工业园区1个。
文化
名称来历
固镇人民政府驻乌兰哈达嘎查得名。“乌兰哈达”系
蒙古语,意为“红石碰子”。
交通
乌兰哈达镇境内有302国道、珲春至
乌兰浩特市高速公路、省际
内蒙古省际大通道、乌兰浩特至
扎赉特旗(县级公路)通过。其中302国道境内长25千米,通往
通辽市、
海拉尔区;
珲春—乌兰浩特高速公路境内长19千米;省际大通道境内长11千米;县级公路境内长13千米;市区有通往乌兰哈达镇公交车。
社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乌兰哈达镇有幼儿园2所;小学1所,在校生405人,专任教师14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55人,专任教师6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乌兰哈达镇有卫生院1个;病床20张;专业卫生人员26人,其中执业医师6人,
执业助理医师10人,注册护士3人。
2011年,乌兰哈达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3500人次,出院病人500人次;农村安全
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0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75万人,参合率99.3%。
乌兰哈达镇春耕工作
2011年,乌兰哈达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54户,人数655人,支出235.8万元,月人均30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800户,人数2487人,支出298.5万元,月人均10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2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74人,共支出17.9万元;民政部门资助参加
农村医疗保险2487人次。自然灾害受灾人口510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9230亩,直接经济损失908万元,救灾支出15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6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6万元。新增就业人员60人,有12名
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全年共帮助3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组织12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
三支一扶”的工作。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
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100万元,基金支出合计137万元。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963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137人,参加
失业保险118人,比上年末增加21人,年末领取
失业保险金领取22人,比上年末增加11人,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
平均工资1420元。
产业结构调整
深化主导产业,抓水稻生产
水稻种植已成为乌兰哈达镇的龙头产业,“蒙兴、
奔驰、北雁、岭南香”等一系列特色品牌大米已远销全国各大城市。今后逐年增加绿色有机水稻种植面积的同时,扩大稻田养鱼面积,今年预计推广到2000亩以上,并结合稻田养蟹产业,提高水稻生产的综合效益。
强化设施农业,抓蔬菜生产园区建设
目前,“高跟营子
嘎查蔬菜园区”已有13栋温室投入使用,西红柿、黄瓜等作物长势喜人并已陆续上市。今年还将抓好
鄂尔多斯市对口援建的“胡力斯台嘎查温室蔬菜项目区”建设,在耕地使用上反租倒包,现已进入土地调整阶段,并通过
招商引资的形式,启动“乌兰胡硕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做好大陆菜生产,帮助农民做好市场分析和技术服务,使团结嘎查的
黑丽圆茄、高根营子嘎查的豆角等一村一品项目有一个新发展。
规范化现代养殖业,抓舍饲经济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榛鹿园农牧业有限公司专业养殖
梅花鹿,梅花鹿为
阿尔山市、
大兴安岭、长春双阳品系,自种青储、玉米、
胡萝卜等饲料,种植
榛子等项目,为环保链企业。
依托“蒙、
蒙牛乳业”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育肥牛、
奶牛养殖业,目前全镇牲畜总头数达到4.65万头只。规划建设总投资1266万元标准化育肥牛养殖小区2处、育肥牛牛舍
建筑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育肥牛年存栏2005头,奶牛总数达到19171头只,
日产汽车公司牛奶达到80吨。同时引进优良品种,普及标准养殖技术,抓好春秋两季防疫,实现畜牧业发展质量与效益同步提高。
扩大胡力斯台甜西瓜生产规模,在2500亩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种植面积,争取辐射到合特、舍林等
嘎查;抓好合特嘎查中草药生产,利用排查出来的坡耕地、退耕林地等推广林药间作,扩大中草药生产规模;做好圆葱的引种试种;引导胡力斯台嘎查农民转变苗木生产向园林绿化观赏苗木品种方向发展。
基层建设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镇党委坚持以“五个好”目标为出发点的落脚点,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2006年,我镇在全市基层党组织检查验收中,获得优异成绩,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全镇各族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