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位于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市
成吉思汗陵旅游区,是由自治区文化厅批准成立,由鄂尔多斯
东联集团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2004完成馆建工程,2005年6月18日正式开馆。
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作为民营性质,置身于
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区,既有广阔的市场性、旅游性,又有独特的民族性和社会公益性,为内蒙古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为促进成吉思汗文化和
蒙古族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该博物馆位于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内,始建于2003年,博物馆主体建筑造型为蒙古文字“汗”的形状,展厅面积5800平方米。
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展览布置呈现三条主线,第一条主线为长206米的大型系列蒙古历史长卷油画,画面内容从蒙古民族起源、
成吉思汗1162年出生至蒙古统治者1368年撤出
元大都,退居漠北草原,建立
北元政权,真实地反映了蒙古族最辉煌的一段历史发展历程。其余两条主线以文物陈列和辅助展品的展览形式,翔实地展示出
蒙古族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历史步伐和为人类文明进程做出的巨大贡献。
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是内蒙古地区大型博物馆之一。是目前国内外唯一专题收藏、研究、展示蒙古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建筑造型独具匠心地设计为蒙古文“汗”字形状,即帝王之意,极富蒙古民族文化特色。
馆内藏有众多展现蒙古历史和文化的实物,其中有大量
元朝时期的蒙古族文物精品,特别是蒙元时期的一组兵器,堪称为文物精粹,此外诸如
蒙古帝国时期的
姑母冠(贵妇之帽)、女奴顶灯石雕像、板耳金杯、文字石,以及
清代的蒙药包和药袋等均为极其珍贵的文物珍品。
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馆藏文物1000余件(套),其中有大量蒙元时期珍贵的历史文物精品和近现代
蒙古族各部落民族文物的典型代表。文物中有蒙古汗国的一组铁制兵器、铜火炮、皮制弓服箭囊、板耳金杯和银杯、贵族妇女姑姑冠头饰、回鹘文石刻;有元代的
铜火铳、
锁子甲、织锦袍服、女奴顶灯石雕像、莲花纹石臼、石首、鎏金
龙首铜像铜辕饰、玉壶春瓶、褐釉
葡萄瓶;还有明清以来的蒙古族妇女头饰、龙柄
马头琴、蒙医药包、马驼用具、狩猎工具、蒙古式木雕、彩绘家俱等。
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收藏有一幅长206米,高2.5米的巨幅油画—《蒙古历史长卷》。以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业绩为主题,从
蒙古族起源、成吉思汗出生及成长,
蒙古高原各部统一,成吉思汗建立
元朝及其扩张,元朝建立及繁荣发展,蒙古族退居漠北草原,建立
北元政权等史实,真实地反映了蒙古民族最辉煌的一段历史进程。该油画是由
内蒙古草原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内蒙古美术馆馆长、蒙古族油画家
王延青主创,20多位画家参与绘制,用时一年完成。油画采用写真的手法、将蒙古族的历史画面有机地融为一体,场面宏大、气势浩荡、艺术和收藏、展示价值颇高。据有关专家介绍《蒙古历史长卷》油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油画作品,有望申请世界吉尼斯记录。
蒙古族历史上以白
白桦制作器皿具的特殊文化现象,称之为“桦树皮文化”。“
桦树皮文化”现象,并不是蒙古民族所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在世界
北半球的桦树生长带形成的较大范围内的一种古老的地域性文化现象。如在今中国北方狩猎民族,
俄罗斯境内西伯利亚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
俄罗斯族、埃文克(埃文克——
鄂伦春族)、
赫哲族(我国称赫哲族)、雅库特族、布利亚特蒙古族、科米人以及
北海道的爱依努人、
蒙古国境内的蒙古族、
欧洲北部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东的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历史上都有过以
白桦制作的器皿具文化历史。在
北美洲的美国及
加拿大等国的印地安人中也有过类似或相近的树皮文化。可以说在
北半球寒带、寒温带的白桦树生长区域内,从古到今都有过桦树皮文化。
桦树皮装饰品:手法以墨绘白描及剔刻为主,以打压花、补花等手法为辅。装饰色彩的运用,多以黑墨线勾勒成形后,在桦树皮通体施一层桐油薄衣,使画面
黑色更为突出,不但保持墨绘线描的光泽,也有效地保持墨绘图案。
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分为历史和文化两大部分,着重介绍
蒙古族的历史进程、草原放牧、游牧生活、文化娱乐、风俗礼仪、宗教信仰。展览总体设计,力求实出蒙古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展览形式采用原生态文化表现方式,以文物和辅助展品、《蒙古历史长卷》油画、动态展示为三条展览主线,采用声、光、电、影视和展品陈列的立体方式为手段,以原创文化的生态环境、场景道具、现场表演、参与体验为背景、形成了静态展示与动态表现相结合的展览特点和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