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杨村位于西安市西北郊三公里处,分为大白杨东村和大白杨西村两村。在东经108°85',北纬34°30',属
未央区未央宫街办所辖,东临朱宏路、南至大兴路,北二环绕村西、北两边而过。总面积1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人口有3000多人。
爱新觉罗·颙琰《长安县志》分为大白杨、小白杨和西白杨村,清末为大白杨和小白杨。大白杨村曾地处
汉长安城遗址和
唐长安城中间的空闲地带,是龙首塬脊的最佳地带,又是
秦朝、
汉朝、
隋朝、
唐朝的皇家禁苑,毗邻秦代的“
兴乐宫”,也就是汉代的“
长乐宫”遗址,在这里,唐代建有“弘义宫”,明皇
李隆基建有“梨园”,是我国戏剧,艺术的发祥地。大白杨村有“艺术之乡”之称,社火表演艺术已流传了一千多年。2024年2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在西安市
莲湖区大白杨村发现汉墓群,共发掘墓葬2000余座,其中
西汉墓超过1700座,分布在约10万平方米的区域内,非常密集。出土各类遗物近1万件,多为普通陶器,包括仿铜陶礼器、模型明器和实用器。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
据《未央文史资料第二辑》载:大白杨村,相传在公元前三六八年间,这里曾是一片寂林,飞禽走兽遍及林中,有少许乡民在此以射猎谋生。
东周第二十二代皇帝
周显王
姬扁,喜爱射猎,自
洛邑西行游猎至
陕。一日,天高气爽,显王率部来到这里,潜入深林取猎。时近黄昏,天色突变,炸雷震耳,雨如飘泼。 显王一行,展转林中,难辩归途,心里万分焦急。此刻有一臣乱中猛省,报奏显王曰:“
皇帝,小臣随王入林之时,忆及丛林南际,有一偌大
毛白杨,以臣愚见,虽大雨滂沱,但此树南侧受烈日光照,必稍为干温,而北侧则较湿凉,如摸其躯杆,则可辩其南北矣!”显王闻奏大喜,急命其摸之,果然辩其南北,逐驰马而归。嗣后,周显王为念其射猎迷途得救一事,即令部下在此修庙一座,并令卒役若干在此定居,守护
庙宇及这棵大白杨树,以后形成村庄,定名为大白杨村。
建设发展
2009年,未央宫街道大白杨村启动城改,2010年2月完成整村拆除。大白杨东村开发主体西安万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于2011年5月13日启动村民安置楼建设,2018年7月完工,同年8月25日由万瑞公司组织设计公司、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对安置楼进行验收。2018年9月16日启动村民安置楼选房分房工作,村民过渡费统一发放至2018年10月31日,商业房补偿发放至2019年6月30日。
行政区划
大白杨村位于西安市西北郊三公里外,在东经108°85',北纬34°30',属
未央区未央宫街办所辖,东临朱宏路、南至大兴路,北二环绕村西、北两边而过。
大白杨东村位于未央宫街道办东2里处,朱宏路以西。辖大白杨东村和张家庄两个自然村,共6个小队,村民一千多人。张家庄是清末大白杨村张姓人迁住所建,俗称张庄。大白杨西村在大白杨东村以西,村民两千左右。小白杨村最小,村民不到一千人。
地理
大白杨村位于龙首塬塬脊腹地,存留的历史文化遗迹特别丰厚,是秦兴乐宫(汉长东宫)及隋大兴城(
唐长安城)的交通要冲地带,又是唐代梨园的所在地,汉漕河、唐漕河从这里经过,大白杨村口又是
隋朝永安洰北端与
漕河的交汇处,可见位处龙首塬的最佳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面积
大白杨村总面积1平方公里。
人口
截至2017年有人口3000多人。
社会事业
人文
未央区大白杨村是唐代梨园所在地,有“艺术之乡”之称,社火表演艺术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在西安地区流传这样一首歌谣“天明了,雨停了,大白杨的社火闹红了。”大白杨社火·芯子艺术造型巧妙、阵势宏大,在表演时,有多人共抬的“抬芯子”,有马拉车载的“车拉芯子”,现已发展成由汽车装载的巨型芯子。大白杨村的芯子过去按“桌”计算,每次要扎制10-15桌,做多时达20桌,并且一直沿袭着一村分二社“分明赛乐”的表演形式(形似两军对阵),明显带有
盛唐时期的演艺形式的烙印。
交通
大白杨公交车站是
西安市交通网络重要站点之一, 经过大白杨的线路有108路,21路,261路,510路,511路,528路,9路公交线路; 大白杨站附近有大白杨路、大白杨村、梨园路大白杨路口、大白杨村北等相似站点。
著名景点
唐梨园遗址位于西安市
未央区大白杨村,有
曹禺题字的“唐梨园遗址”碑记。梨园是唐长安禁苑风景园林区之一。
大白杨村汉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梨园路六号,北距
汉长安城遗址南城墙620米,西距覆盎门外大道约200米。此处原为未央宫街道办事处大白杨村农田,后来成为西安大庆制药厂厂区。2012年,在此修建未央住保大厦下挖基坑时发现了文物,经未央区文物局协调,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于2012年7月13日至8月8日在此抢救性发掘清理汉代墓葬14座和唐代粮窖4座(共发现6座,其中C5、C6未发掘)。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白杨社火·芯子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白杨社火·芯子艺术历史悠久,据考:源于
东周,兴于
盛唐。沿袭至今的表演风格,完全是唐代“分朋赛乐”的形式,模拟性表演《秦王破阵》,其久演不衰与唐代梨园艺术积淀分不开。大白杨社火是东周(
春秋战国)以来“傩”文化的延伸,随着“
傩舞”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迷信的祭祀仪式逐渐向娱乐方面演变,又伴随
唐朝音乐,舞蹈及戏曲艺术的产生和唐代“宫廷大傩”的形式演变而成《别·虎》,直至现在的“社火”。
为庆祝
辛亥革命成功,陕西省原副省长张风翔任陕西督军时,调大白杨社火在菊花园公演,欢庆胜利。解放前,大白杨社火曾在西安多次义演,为西安的进步秦腔剧社和戏校筹集资金。
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参加西安五一节,国庆节的庆祝活动,弱年代表西安市参加“陕西省民间花火芯子会演”。1991年和1996年曾两度代表
未央区参演“
西安古文化艺术节”,1998年春节代表未央区参加“西安民间锣鼓社火精粹大赛”荣获一等奖。2008年10月代表陕西省参加在
广州市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山花奖”中国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与评奖活动中获得银奖。
大白杨社火·芯子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芯子表演是
大白杨社火·芯子的主体内容,也是大白杨村社火中最有影响、最具魅力的民间艺术精晶,被誉为“西安民间艺术一绝”。目前流行于陕西境内的芯子类型有背芯子(也称趄火)、纸花型芯子、棍棒型芯子、杆型芯子、艺术型芯子。芯子主体一般有三到五个四、五岁左右的小孩扮演,取材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人物等,每逢年节,由/乙童装扮刷中人物站立在几人高的细细的芯子上,靠底座中通出的那根叫“芯子”的小铁条支撑,高悬空中,看不出有立脚之处,险中求趣,令人叹为观止,最为当地人喜闻乐见。
历史价值
大白杨村的村形建制是一个龙形村庄,街道也是一个龙形街道,这种龙形的村形建制可能在全国也是极为少见的,甚至是绝无仅有的。有力的证明了大白杨历代村民对中华龙的崇拜,是龙的精神文化在村落建筑方面展示的实例,也是
中原地区古文化(神秘文化)应用在村建方面的典型例证。它的文物价值不亚于西安
大雁塔、
小雁塔、
西安钟楼的存在价值。
相关事件
2024年2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在西安市
莲湖区大白杨村发现汉墓群,共发掘墓葬2000余座,其中西汉墓超过1700座,分布在约10万平方米的区域内,非常密集。出土各类遗物近1万件,多为普通陶器,包括仿铜陶礼器、模型明器和实用器。西安大白杨墓地以
西汉小型墓葬为主体内涵,葬者当以长安城周边平民为主,其中可能包括玉器工匠和低级官吏。此次发掘为研究西汉京师周边平民墓地的时空分布、小型墓葬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是复原古都长安西汉时期社会图景的重要素材。
参考资料
人文文化.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政府.202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