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遗址
西汉都城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是西汉都城遗址,位于未央区大兴西路,城垣内面积36平方公里,遗址保护总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在西汉200多年的历史中,汉长安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汉以后,又先后有9个王朝在此建都。其作为都城的历史近350年,实际使用时间近800年,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定都朝代最多、遗迹最丰富的都城。
汉高祖元年(前202年),刘邦萧何未央宫,在此基础上刘盈修筑城墙、刘彻又扩充修建,汉长安城历经90多年告竣。汉长安城整体呈不规则方形,宫殿区集中于城内中部和南部;东、西市位于城内西北部;西城墙外有建章宫遗址;南城墙外有礼制建筑;城郊有上林苑、昆明池等。未央宫北部的石渠阁、天禄阁是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以及国家档案馆,是当时汉长安城的文化中心。布局完善、规模宏大的汉长安城,与古罗马城并称世界上最早的国际化大都市。
1956 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汉长安城工作队,开始了汉长安城遗址的考古工作。截至2021年,考古工作已达65年,是中国考古工作开展最多、取得成果最丰硕、形制布局最清晰的古代首都。1961年3月4日,汉长安城遗址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未央宫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起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12月,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入选第三批国家遗址公园名单。现开发的主要景点有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及长乐宫博物馆。
历史沿革
西汉兴建
汉高祖元年(前202年),刘邦下令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并命名为长乐宫,太祖三年(前200年),又命萧何建造未央宫,《史记》和《汉书》记载:“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大仓。”同年由栎阳城遗址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萧何是汉初城市建设的总负责人,具体的规划实施由匠作少府阳城延负责。《史记集解》徐广曰:“姓阳成也。延以军匠起,作宫筑城也。”
刘盈元年(前194年),开始修筑城墙。惠帝三年春(前192年),修建工程达到巅峰,先后征招累计14万人筑墙,至惠帝五年秋(前190年),城墙方完工。城墙工程也是由阳成延具体设计和安排施工。惠帝六年,起长安西市,修敖仓
刘彻继位后,对长安城进行大规模扩建,修建了建章宫遗址桂宫明光宫,增修了北宫;于城南开设太学;在城西扩充秦朝所留下的上林苑,开凿了滇池等。至此,长安规模基本完备,有8条大街,160个巷里,9个市区。街道宽平,可以并列12个车轨。最盛时城内人口近30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文景时期营建活动较少,刘恒在位23年,宫室无所增益。刘启时除修建阳陵和中渭桥外,未见有其他大规模建筑活动的记载。
新莽被毁
西汉末年,王莽控制朝政,拆除建章、承光等十余所宫观,修建了王莽九庙、明堂辟雍,重修了社稷坛,扩建了太学。新莽地皇四年至刘玄更始二年(23-24 年)。在西汉摧毁新莽政权的战火中,叛军把长安南郊的九庙、明堂辟雍等礼制建筑连同未央宫一起付之一炬。赤眉军又火烧长安城,宗庙陵园皆被挖掘,汉长安城建筑遭受严重破坏。
东汉北周
新莽以后,东汉刘协晋朝刘盈和帝都曾短暂以汉长安城为都城。十六国至北周时期,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朝代皆在长安城定都。后赵虽未定都长安,但也曾于长安城内大兴土木。
隋唐时期
开皇元年(581年),隋朝建立,仍以汉长安城为都,同时在长安城向东南扩展的丘陵地带营建新都大兴城(今西安市)。开皇二年(582年),隋迁都大兴城,而汉长安城成为大兴城宫殿北部皇家庭园(称大兴苑)的一部分,既是新都的防御据点,也可供皇室风景游览。唐继承了隋的大兴苑并改称禁苑。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西京筹备委员会对西安的三大遗址(秦阿旁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采取了系列保护措施。1933 年,为就近管理汉长城未央宫遗址,西京委员会在天禄阁设立天禄阁小学,将其用于收集和整理出土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6 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汉长安工作队,开始了汉长安城遗址的考古工作。截至2021年,经过65年的考古探索,考古工作者基本明确了汉长安城的平面形状、规模、城墙和城壕的结构;城门与城内大街的形制;城内外水系的分布;未央宫长乐宫桂宫、北宫的范围和布局;武库的位置和建筑配置;西北部手工业作坊的种类等。城外也发现了南郊礼制建筑、滇池、陶窑、墓地等遗迹,城郊的面貌逐渐清晰。出土了砖瓦、骨签、封泥铜钱等一大批重要文物,出版了大量考古简报、报告及研究著作,为研究汉长安的布局、内涵、建筑思想以及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汉长安城是中国考古工作开展最多、取得成果最丰硕、形制布局最清晰的古代首都
2024年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在西安市莲湖区大白杨村发现汉墓群。大白杨墓地位于西安市莲湖区红庙坡街道原大白杨村东南,地处汉长安城东南龙首高地。本次发掘区为大白杨墓地的核心区域,共发掘墓葬2000余座,其中西汉墓超过1700座,分布在约10万平方米的区域内。该墓地出土各类遗物近1万件,多为普通陶器,包括仿铜陶礼器、模型明器和实用器。西安大白杨墓地以西汉小型墓葬为主体内涵,葬者以长安周边平民为主,其中可能包括玉器工匠和低级官吏。
地理环境
汉长安城,位于西安城西北2.7公里处,在今未央区。《长安志》引《三秦记》曰: “今长安城即龙首山为台殿,台址不假版筑。”《关中记》曰: “未央宫殿及台,皆疏龙首山土以作之。殿基出长安城上,非筑也。又取山土为城。山之余尾,今在城西南数里乃尽也。”汉长安城建在西南至东北走向的龙首原上,地势从最高的西南逐渐向较低的东北过渡,宫城或宫殿区位于都城之内的制高点,皇宫未央宫在城市最高处的西南角,这不仅可以防止水患,位于制高点的地形地势,在古代冷兵器军事作战中,也是制胜的基础。长安北有渭河自西向东流过,南部有6条发源于秦岭的河流,从南向北流入渭河。加上渭河北边的泾河,形成了“八水绕长安”的地理形势,使汉长安城有充足的水源保证。
总体布局
汉长安城城址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城域面积36平方公里。未央宫、长乐宫桂宫、北宫、明光宫等宫殿区集中于城内中部和南部,约占全城面积的2/3。东、西市位于城内西北部,宅邸闾里区位于未央宫北侧、东侧和城内东北部,十六国、北朝时期宫殿区位于城内东北部。西城墙外有建章宫遗址,南城墙外有礼制建筑,城郊有上林苑、昆明池等。
建筑遗址
城墙城壕
长安现今大部分城墙地表尚存,平面大致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两面较直,南北两面有多处曲折。四面城墙的长度分别为:东6000、西4900、南7600、北7200米,周长25700米,面积约36平方干米。四面城墙中以东、南城墙保存较为完好,特别是西安门以西至西南城角一段城墙保存最为完整。城墙为黄土版筑,夯层清晰可辨。原高度在12米以上,现存最高约10米,基宽12~16米。城外有宽35-45米、深3米的城壕。城墙和护城壕构成了汉长安的防御体系。
城门
汉长安城每面城墙设置3座城门,共计12座,每个城门有3个门道,各宽约8米。目前已经发掘的有霸城门、宣平门,直城门和西安门。直对未央宫的西安门和直对长乐宫的霸城门,门道之间的隔墙宽14米,城门总宽52米。其他城门隔墙均宽4米,城门总宽32米。各城门在王莽末年的战乱中被焚毁,至东汉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多数只启用一个或二个门道。东面的3座城门两侧有向外伸出的类似“门阙”的夯土墙。在直城门和西安门外发现城门下有砖券的涵洞,是通往城外护城河的排水设施。
道路
长安的道路有“八街九陌”。城内有与城门相通的8条大街,其中,以安门内大街最长,约5600米;洛城门内大街最短,约839米。城内大街宽45-56米,每条大街分为3道,中道为“驰道”宽20米,中道两侧各有1道,其间以排水沟相隔。排水沟通至城门,城门之下有砖石材料构筑的大型排水涵洞。城门外大街目前只发现西安门外大街,宽约60米,不分道。城墙内侧筑有被称为“环涂”或“徼道”的环城道路,宽6米(局部地段宽达30米)。此外,在未央宫长乐宫桂宫内发现有多条宫内道路。
未央宫遗址
未央宫是汉长安的皇宫,为当时朝廷正式的朝会之所。位于汉长安城的西南最高处。宫区平面近方形,四面夯筑宫墙,周长8800米,基宽7~8米,东、西墙各长2150米,南、北墙各长2250米,总面积约4.84平方千米,约占汉长安城总面积的1/7。宫墙四面有宫门,东、北两宫门外设有门阙。在此处发掘了前殿、椒房殿少府、天禄阁、石渠阁、中央官署等建筑基址14处,未央宫前殿等主要宫殿、官署建筑的地上夯土台基保存状况基本良好。在中央官署出土了汉代考古的重大发现——6.4万枚骨签。沧池位于未央宫西南部,平面呈不规则圆形,东西400米,南北510米,最深处约6.5米。
长乐宫遗址
长乐宫是在秦兴乐宫基础上改建而成,汉初高祖刘邦在此理政,刘邦去世后,其子刘盈刘盈移居未央宫,长乐宫变成了太后居住的宫城,形成了“人主居未央,长乐奉母后”的格局。永寿宫虽然从惠帝时开始失去皇宫的地位,但由于是母后之宫,特别是吕后称制和外戚专权时,这里仍然是左右朝政的中心。
长乐宫遗址位于汉长安内东南部,宫区平面近长方形,四面夯筑宫墙,周长10760米,基宽6-7米,东墙长2280米、南墙长3280米、西墙长2150米、北墙长 3050米,总面积约7.24平方千米,约占城内总面积的1/5。宫墙东、西、南三面各有1门。宫内地上遗迹大部分已毁,已探明有各类建筑基址数十处,均为地下遗迹,埋深0.25~0.95米。已经考古发掘6处建筑遗址和1处排水管道,其中五号基址为藏冰的凌室建筑。四号基址中部为夯台建筑,东、西两端各有一组地下建筑,东部一组地下建筑房间地面涂朱。在六号基址之下发现了战国秦或秦朝的建筑基址。
桂宫遗址
桂宫刘彻太初元年修建的后妃之宫。桂宫遗址位于汉长安内西部、未央宫北侧,宫区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四面夯筑宫墙,南北长1840、东西宽900米,周长5480米,总面积约1.66平方千米,约占城内总面积的1/20。宫墙四面各有1门。宫内发现7处建筑基址,除一号基址为高出地面的夯土台外,其他均为地下基址。
北宫遗址
北宫遗址区位于汉长安城内中部偏西,桂宫东侧,未央宫北侧,宫区南北向长方形,四面夯筑宫墙,周长4660米,基宽5-8米,南、北墙各长约620米,东、西墙各长约1710米,总面积约1.06平方千米,约占汉长安城总面积的1/30。南、北宫墙各辟1门。在南宫墙外分布有多组汉代砖瓦窑遗址。自2018年起,汉城考古队在北宫连续发掘3处夯土建筑基址,其中一号基址由主体建筑及附属建筑两部分组成。在建筑院落及地表发现几十枚王莽钱币,建筑夯土质量较差,很少见到在西汉中晚期宫殿建筑中常用的文字瓦当,这说明北宫一号宫殿建筑的等级较低,推测这里曾做过西汉时期安置被废帝后的宫城。
明光宫遗址
明光宫刘彻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修建的后妃之宫。遗址区位于汉长安城内东部偏北,未经全面考古勘探,宫殿区范围和遗迹分布尚不清楚。20世纪90年代以前,明光宫遗址区内曾挖有大量的莲池藕塘,现虽多已回填,但已对地下遗迹造成严重破坏。
武库遗址
武库是储存兵器之所,遗址区位于长乐宫与未央宫之间,平面呈东西向长方形,四面夯筑围墙,周长2064米,基宽15米,东西长710米,南北宽322米,遗址区面积约为0.23平方千米。1976年勘探发掘了7座建筑遗址,分属于东、西两个院落,其中东院4座,西院3座。现已回填保护,地下遗迹埋深约1.5米,保存状况较好。
东西市遗址
东、西市是商业交易场所,遗址区位于汉长安内西北部,平面均略呈正方形。东市东西780米,南北650~700米,总面积约0.55平方千米;西市东西550米,南北420~480米,总面积约0.26平方千米。地下遗迹埋深0.18~2.10米,其中制陶窑址和铸钱、冶铸遗址已经考古发掘。
手工业作坊
在汉长安城内共发掘了50座窑址,其中37座位于汉长安城西北角的西市,其中33座为制陶窑,4座为生铁窑。在北宫南墙之外还发掘了11座砖瓦窑,在施寨小学发掘了2座砖瓦窑。除了城内,在城外东郊发现3座王莽时期的窑址,主要铸造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铸范,同窑中也发现铸造其他金属器物的陶范。还发现铸钱遗址4处,其中3处分布于上林苑内、1处位于城内西市。此外,发现王莽时期的铸钱遗址3处,2处在上林苑内、1处位于汉长安东郊。据此,考古学者推测汉长安城的手工业作坊主要有三大门类,分别是制陶、铸钱和铸铁。从中可见首都手工业的四大职能:一是为都城建设提供砖瓦建筑材料;二是为帝王陵墓提供随葬用品;三是金属铸造,主要是铁器铸造,多为车马器及部分曰用器;四是西汉中期中央控制了铸币权以后,专设上林三官负责钱币铸造,供应全国使用。
宅邸闾里遗址
宅邸闾里遗址区位于未央宫北侧、东侧和汉长安城内东北部,是长安城的住宅区,城内贵族和百姓就居住于此。未央宫东侧“东阙甲第”区已经考古勘探,未发现重要遗迹;未央宫北侧“北阙甲第”区和城内东北部闾里区未经考古发掘,地下遗迹分布状况不明。
其他相关遗址
长安内的其他汉代重要遗址还有高祖庙、明渠等。高祖庙遗址保存状况较差,明渠遗迹大部分保存状况较好。城内东北部的楼阁台遗址应属十六国、北朝时期宫殿区,楼阁台夯土台基南侧有较大面积的水塘,对台基侵蚀严重,保存状况较差。
建章宫遗址
建章宫是刘彻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修建的宫殿。“未央宫营造日广,以城中为小,乃于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建章宫,构道以上下。”建成以后直到刘弗陵元凤二年(前79年)一度作为皇宫使用,其间许多大事、政令都出自这里。因未勘探出宫墙,建章宫范围尚不清楚。勘探发现的夯土遗迹范围东西长2150、南北宽1600米。现地面上仍有前殿、神明台、双凤阙、太液池及其湖心岛等遗址。前殿遗址在今高低堡村,与未央宫隔护城河及汶水相望。前殿西北是太液池,池中探出成组的大型建筑基址。
礼制建筑遗址
主要分布于汉长安外南郊。1958-1960年发掘了“王莽九庙”、汉社稷,新朝社稷以及明堂辟雍。除此之外,在汉长安城东、西、北面也存在一些礼制性建筑。如文帝时所作的渭阳五帝庙、长门五帝坛和太一坛。现地上遗迹仅存1处夯土台基,俗称“影山楼”,应属汉社稷遗址的一部分。发现的规模最大宗庙建筑群遗址,是王莽“九庙”,该宗庙建筑由12座建筑组成。
上林苑
上林苑是长安城的国家宫苑,为宫观、官署、池苑并存,其中有各种宫观建筑70余座,苑36处。在上林苑遗址曾经发现不少“上林”文字瓦当。上林苑中的楼台亭以昆明池周围最为集中,如司马迁所记述的那样,昆明池“列观环之”。其中著名的宫观建筑豫章观,也叫昆明观,位于今长安区斗门街道万村西北约1千米处。昆明池水引自发源于终南山的交河之水,池中停泊有训练水兵的战船,还有各种供帝王游乐的船只。
陈列展览
位于西安邓六路的汉长安城遗址陈列馆,是首座完整介绍汉长安城遗址的专题性陈列馆。馆分为两个展厅,第一展厅主要展示汉长安的历史沿革,布局规模、社会风格以及遗址的保护现状、考古成果,汉代遗物。第二展厅为丝绸之路展厅,介绍了丝绸之路来历,未央宫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经过,以及丝绸之路对人类贡献。
汉长安城长乐宫四号、五号遗址博物馆位于未央区罗高路罗家寨汉长安城遗址内,博物馆展示内容为遗址发掘原貌,暂无藏品研究部分。四号遗址博物馆主要由东、西展厅和中部的夯土台基组成;五号遗址博物馆是藏冰的凌室,已对发掘部分全部修建保护棚进行保护展示。
相关文物
在陶窑窑址,出土了一批裸体陶俑、坐俑和立俑等文物。在生铁、铸钱作坊以及武库出土的铜、铁兵器代表冶金技术的最高水平;在其他建筑遗址发掘出土的玉牒、骨签、木简、封泥陶瓦戳印等文字资料是历史文献的重要补充。这些文物大都陈列于汉长安遗址陈列馆内。
秦朝封泥:在西安汉长安城相家巷村出土了6000多件带有文字痕迹的“泥坨坨”——秦代封泥,其中较为完整的781件秦封泥由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收藏,781枚秦封泥几乎囊括了三公九卿的主要部门和官职,填补了秦史研究的空白。其中有5枚封泥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分别是“丞相印”(相当于国家总理);“廷尉之印”(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四川省知府”(相当于四川省省长);“少府”(相当于皇宫事务管理部部长);“西盐”(西县主盐税的官署)。其中除了“西盐”,其余4枚都是孤品。
汉代骨签:在汉长安城武库出土的骨签,从颜色形状上分两种形制:第一种为灰色或褐色,短而厚实,中部最宽,一侧作出月牙形缺口;第二种是白色或淡黄色,长而轻薄,偏上部最宽,一侧作出圆形缺口。在汉长安城墙西南角出土的2枚骨签均完整,淡黄色,其中一件有刻文,竖书三列,右数第一行可识河南等字,应为河南工官类骨签。在中央官署遗址汉代文化层出土了6万多枚骨签,其中刻字骨签57644枚,近46万字。骨签以动物骨骼(主要是牛骨)制作而成;骨签的颜色以白色或黄白色者为数最多,此外还有灰色、黑色和褐色骨签。一般长5.8-6.2厘米,宽2.1-3.2厘米,厚0.2-0.4厘米。在中央官署出土的骨签被誉为汉代考古的重大发现,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而准确的资料,使许多长期争论不休的学术问题得到解决;对于过去不少似成定论的观点也将重新修正。关于骨签用途,发掘者认为骨签主要是设在地方的中央工官向皇室和中央上缴各种产品的记录。
价值与意义
汉文化中心
汉朝是因刘邦被封为“汉王”而得名,是“中国”的奠定与基本形成时代。今天的“汉文化”“汉人”“汉族”“汉字”等都与汉朝密切相关。而汉长安作为首都,可谓是“汉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中心”。作为西汉的历史缩影,汉长安城遗址是了解中华文化的实物资料,从汉长安城遗址中,可反映出当时的哲学思想、宗教观念、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经济水平以及建筑技术等诸多方面。
丝绸之路起点
汉长安城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开辟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先河。公元前138年,刘彻在汉长安城未央宫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迈出了联通西域的第一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在汉长安未央宫第二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这一次,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携带牛羊、金帛等物品到了西域诸国,贯通了这条承载中西物质和文化交流的“天路”——丝绸之路。展示了位于丝绸之路东端的东方文明发展水平,见证了汉长安城在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兼具时间与空间上的双重起点价值。
都城布局
汉长安城的布局体现了“崇方”“择中”的建筑观念、规整的城门配置制度、棋盘式道路网、“面朝后市”和“左祖右社”的格局在中国古代都城布局中有着典型意义,影响非常深远。
史料研究
记载、研究汉长安的历史文献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西都赋》,张衡的《西京赋》,还有《三辅黄图》《水经注》《西京杂记》等,叙述了汉长安城的兴建以及建筑分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汉长安城研究》,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田野考古资料,下编为研究论文,收录了2006-2021年间发表的相关成果60余篇。
保护开发
保护与展示
1961年3月,汉长安城遗址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一直是秉承着原状保护的原则对整个区域进行整体保护,也在局部遗址区开展了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目前整个遗址区内基本没有多高层建筑,各类建设工程也得到了比较严格的控制。在上世纪90年代,规划建设的西安二环路北段特意调整方案避开了汉长安城遗址。
1994年9月,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成立,负责遗址保护的相关工作。此后,保管所陆续对汉长安城遗址内已发掘的遗址开展了针对性的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进入 21 世纪后,保管所组织或协调编制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汉长安城遗址绿化规划方案》《汉长安城道路遗址保护规划》等保护与利用规划。这些规划在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和遗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5年,国家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确定了“侧重本体,展示优先”的原则,确定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投入到大遗址的保护展示工程中。借此契机,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争取到中央、省市文物专项经费,完成了汉长安城遗址陈列馆长乐宫四号、五号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完成了长乐宫、未央宫前殿、城门遗址、城墙遗址等10余项遗址本体保护和展示工程。同时,对未央宫遗址范围内五条汉代道路进行了复原展示。这些工程的组织实施使遗址得到有效保护,为汉长安城遗址的后续保护利用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1年9月,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设立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2012年8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了《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实施方案》,将汉长安城特区建设列为影响西安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决定从2012年到2020年分3个阶段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工作。来妥善解决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问题。
2021年10月12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项目被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同年10月18日,汉长安城遗址被评选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丝绸之路申遗
2006年,汉长安城遗址被列入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2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启动“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申遗项目。国家文物局会同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安市人民政府组建汉长安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及特区管委会。
在申遗过程中,汉长安城特区实现搬迁9个村1.5万人,并完成了未央宫区1万多亩土地流转,320万方垃圾的清理,栽植树木3万多株,新增绿地1.2万亩。先后实施了未央宫前殿、中央官署、少府椒房殿、天禄阁、石渠阁、城墙、宫墙等60余处文物本体保护展示工程,恢复“环涂”等汉代道路20公里。2013年10月28日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区正式开放。2014年5月,未央宫遗址申遗项目通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组评审。2014 年6月 22 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次申遗成功不仅实现了中国广大文物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的多年夙愿,还对未来在这一地区兴起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起到积极和重要作用,同时也使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能够看到一个鲜活生动的丝绸之路,使这个世界级别的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2010年2月,西安市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将汉长安城遗址列入国家文物局“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请求加大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作的支持。经过积极申报争取,汉长安城遗址于2010年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2014年申遗成功后,在对申遗项目“丝路起点: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未央宫展示工程未实施内容进行提升的同时,积极开展未央宫遗址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工作,2017年12月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成功进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2021年3月,西安市开展新一轮的公园开园提升工作,于8月31日完成一期工程后开园。经过提升改造,未央宫国家遗址公园的遗址保护展示状况、公园景观风貌和综合服务水平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公园的开放程度更加成熟,游客量较之公园初创时期大大增加,汉长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公众认知度也显著提高。2022年3月,未央宫提升项目二期开工,于同年10月建成开放。
参考资料
汉长安城遗址.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政府.2023-05-29
未央宫.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政府.2023-05-17
汉长安城遗址.西安市人民政府.2023-05-29
陕西汉长安城遗址.国家文物局.2023-05-29
陕西新增3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陕西省文物局.2023-05-29
汉长安城考古将持续数百年.陕西省文物局.2023-05-29
汉长安城遗址陈列馆建成开馆.陕西省文物局.2023-05-29
名胜古迹.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政府.2023-06-26
丝绸之路申遗 陕西7处遗产点10月接受专家大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05-29
10月开放|汉长安城遗址更加惊艳.微信公众平台(文物陕西).2023-05-2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西汉兴建
新莽被毁
东汉北周
隋唐时期
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地理环境
总体布局
建筑遗址
城墙城壕
城门
道路
未央宫遗址
长乐宫遗址
桂宫遗址
北宫遗址
明光宫遗址
武库遗址
东西市遗址
手工业作坊
宅邸闾里遗址
其他相关遗址
建章宫遗址
礼制建筑遗址
上林苑
陈列展览
相关文物
价值与意义
汉文化中心
丝绸之路起点
都城布局
史料研究
保护开发
保护与展示
丝绸之路申遗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