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松江区,地处
江浙两省的交通要冲,是当时全国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常有各地的文人学士过往,文化艺术因此而兴盛。
顾正谊、
孙克弘、
董其昌、
沈士充、
陈继儒、
赵左、
莫是龙、
蒋蔼等人分别创立了“华亭派”、“
云间派”、“苏松派”,这三个画派。他们都是松江地区(今属
上海市)人,风格主要追随董其昌,用笔洗练、
黑色清淡,是与吴门派关系最密切的山水画派。这些画派的画学观点、创作思想基本一致,在董其昌影响下,至
清代遂形成独霸画坛的“四王”派系。而在众多的画家中,唯董其昌执画坛牛耳。松江画派,又称“云间画派”。
顾正谊(公元16-17世纪初)〔明〕字仲方,号亭林,
松江区(今上海市松江)人,生卒年不详。
万历(1573-1620)时
以太学生官
中书舍人,人品高洁,居常好读书,由于家多名迹,潜心于临摹鉴赏,故精于绘事。画山水初学
马琬,后学“
元四家”,各得神解,无不酷似。所作用墨布局力追大雅,其摹
黄公望者尤妙。与宋旭、
孙克弘友善,穷探旨趣。山水多作方顶,层峦叠嶂,少著林树,自然深幽,遂成华亭派。游
长安时四方士大夫求画者踵接,得其洒翰,如获拱璧。董其昌云:“松江画家中最著名者为
顾正谊。”传世作品有万历三年(1575)作《溪山秋爽图》轴,图录于《
故宫书画集》;二十四年(1596)作《仿黄公望天池石壁图》卷,纸本,设色,纵23.2厘米,横359.4厘米,自题:“顾正谊写于宝云居。丙申冬日。”卷后
陈继儒题跋云:“亭林内史画与董秋山抗行,此卷仿大痴天池石壁,苍古秀润,绝去画史甜俗之病,复出原之,从大痴孙,别摹三赵,上及董巨右丞,惜公不及见之,见且下
卫铄之识矣。陈继儒题。”现藏
广州美术馆;二十五年(1597)作《
山水图》卷,纸本,墨笔,纵24厘米,横357.1厘米,卷后有
董其昌题跋,藏
上海博物馆。能诗,宗初唐,著有《兰雪斋稿》。子元庆,踵其家学,能以精工佐其古雅,有声艺苑。
松江派又名“华亭派”,以
顾正谊为创始,以董其昌为代表。 董其昌深谙古法,所画用笔洗练,
黑色清淡,风格古雅秀润,代表了“华亭派”的风格,与“
吴门画派”精工具体形体对照。 董其昌以自己的绘画实践作理论的基础,“开堂说法”,提出了引起后世争论的“南北宗”学说。 董其昌提倡
文人画的书卷气,强调南宗绘画的
正统地位,从而表明崇南贬北的个人爱好。虽然
董其昌“南北宗”论为一己之说,但是它能形成巨大的社会反响,应该说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华亭派”中的其他画家还有宋旭、
陈继儒、
赵左(苏松派)、
沈士充(
云间派)等。
董其昌 (1555-1636年),
汉族,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
松江区人。董其昌出身贫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公元1589年,(
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
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当过
编修、讲官,后来官至
南京市礼部尚书,
太子太保等职。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几次反复起用。
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他是海内文宗,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
黑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
画史绘要》评价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董的绘画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很大,并波及到近代画坛。一直以来,董其昌的作品都是海内外大收藏家寻觅的目标。
山水最盛的明代,仅《
明画录》就载有四百多位山水画家,而文人以此为逸事而操管者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风尚。 其中有成就的除了在分宗立派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的画家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画家。 如画《华山图》的
王履,因《华山图序》强调师造化,而独占一席之地。 再如画风比较特殊的
吴彬、
陈洪绶、担当,以及名气不大但写画精妙的
陆治、
程嘉燧,还有“姑熟派”首领
萧云从,如此等等,构成了明代山水画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