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历史系
安徽大学二级院系
安徽大学历史系始于1959年政治系历史专业,其前身溯源于民国时期省立安徽大学文法学院,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聘请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筹设历史系,1946年国立安徽大学成立后设立历史系。
1979年安徽大学历史系恢复招收历史专业本科生。1983年设置档案本科专业并同时招收文博专业专科生;1985年,与南京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7年获专门史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历史语文学硕士点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历史文献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获批中原地区现代史古代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3个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批历史学硕士点一级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批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获批中国史博士一级学科授予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考古学博士一级学科授予权。现有中国史、考古学2个硕士点一级学科,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点1个;中国史、考古学2个博士点一级学科,中国史、考古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考古学为国家特色专业,历史语文学、专门史2个省级重点学科。
2021年1月25日,为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快速发展,经学校研究决定将安徽大学历史系更名为安徽大学历史学院。
院系简介
1964年安徽省内院校调整,历史系并入合肥师范学院历史系。1979年安徽大学在政治系的基础上重建历史系,先后开设过历史学档案学、考古与博物馆学等专业。历史系现设有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考古学等专业教研室,以及淮河社会经济研究中心、安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安徽省胡适研究中心、陈独秀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另有区域社会经济史、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研究两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目前在编教职工41人,其中专任教师33人,包括教授13人,副教授12人,讲师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1人,学术与科技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安徽省及安徽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10人,获得博士学位19人,硕士学位8人,5人在读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其他兼职教师18人。
在人才培养方面,历史系按照“全面培养,因材施教”的发展思路,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思路,采取“立足专业,多元发展,厚基础、高素质”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历史教学体系,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培养高层次的科研人才。适应社会需要,结合学科特点和优势,历史系重视专业性和研究性人才的培养,为社会输送不同层次、适应需要的各类人才。目前在校本科生237人,研究生233人(其中博士生22人)。除开设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专业课程外,还承担学校人文科技素质课程,相关人员还在徽学研究中心及学校部门任职或担任科研工作。
随着211工程建设的步伐,历史系科研成就日益突出。在全国200余所高校历史院系中,该校历史系排名逐渐上升。公开出版历史学、考古学及相关专业学术专著60余部,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00余篇。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8项,其中2012年获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还承担国家清史编工程多项子课题和部委委托项目、其他各类项目60余项。《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近代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徽州宗族研究》等获得安徽省社科一等奖和荣誉奖,并在徽学、淮河流域历史文化、近代皖人、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等领域形成特色和优势。历史系还编辑出版《安大史学》、《胡适研究》、《陈独秀研究》、《徽学》等专业学术刊物。
主任致辞
历史科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没有历史科学,也就没有社会科学。探索规律和取得借鉴是历史学的两大基本任务。
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道德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更重要的在于探索历史规律,把握未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借鉴前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历史科学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史学应当与时俱进,该校愿与学界保持密切联系,加强理论建设,把历史、现实和未来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提高历史研究水平。该校诚挚地邀请学术界的前贤、同仁和朋友来历史系讲学、指导,诚挚地期待各位朋友加入,推动学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下属机构
历史系有历史学、考古与博物馆学2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点(历史语文学)和历史学硕士点一级学科(涵盖8个硕士点),另外还拥有1个属于经济学类的经济史硕士点。有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考古学4个教研室,胡适和陈独秀2个研究中心。系资料室和重点学科资料室藏有专业图书6万余册,期刊百余种,各种电子文献资料2000余盒(盘)。
师资力量
历史系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据官网资料显示,历史系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硕士学位的18人,在读博士4人。不仅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比例高,45岁以下教师共30人,占73%,显示了较强的发展潜力。教师队伍中,有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拔尖人才1人,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4人,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校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
教学情况
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经过长期的探索,历史系逐步形成了“学术强系,育人为本,内涵发展,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确立了“学具‘四长’(史才、历史学、史识、史德),博古通今,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高质量的课程教学,严格的专业实习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历史系学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而且先后有6位同学考取中央办公厅、外交部、国家安全部等中直机关国家公务员。
科研成果
在科研方面,历史系教师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8项,清代史子课题4项。公开出版《徽州宗族研究》、《明清史学史》、《孔子诗学述论》和《一次失控的近代化改革》等学术专著40余部,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钱穆的历史本体“心性论”初探》等10余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励。
另外,历史系还编辑出版了《安大史学》、《胡适研究》、《陈独秀研究》等刊物,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经过长期的努力与积累,历史系形成了若干较为集中的研究方向或领域,特别是在徽学、淮河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近代皖人与社会变迁和中国历史文献学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对外交流
在合作交流方面,历史系每年都邀请10多位历史学名家前来讲学,先后与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等20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同时又与马里兰大学和日本高知大学等加强合作,建立了人员互访和学术交流机制。
历史系还成功举办了“胡适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研讨会”、“新世纪历史文献前沿论坛”、“徽学与明清安徽典籍研究”等大型学术会议,密切了对外学术联系,也扩大了自身的学术影响。
院系领导
党政领导
行 政:主 任:无 副主任:盛险峰 副主任:尹建龙
党委:书 记:周世珍 副书记:孙亮
教学委员会
刘家友 周崇云 张子侠 徐国利 武 菁 张爱冰 米学芹 张本英 张金铣 江小角
学术委员会
陆勤毅 吴春梅 王鑫义 汤奇学 周怀宇 张金铣 卞利 刘信芳 周 乾 刘家友
周致元 张子侠 陆发春 徐国利 张爱冰 江小角 周崇云
教授委员会
主任委员:刘信芳
副主任委员:张子侠
委员:周乾、武菁、徐国利、张金铣、周致元、江小角、张爱冰
团委情况
团总支连续七年被评为“安徽大学优秀基层团总支”、2004、2005年获“安徽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2006、2007年获“安徽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3年,九九级历史学本科班先后被评为“省级先进班集体”和“全国先进班集体”;学生党支部荣获“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006年,02级本科班被评为“省级先进班集体”,学生会多次荣获“优秀学生会”等荣誉称号,并在校运动会上荣获“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多名同学荣获“省青年志愿者行动贡献奖”、“省级学雷峰标兵”、“省级三好学生”“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就业率、考研录取率常年居学校前列。在省博物馆、考古所和马鞍山市博物馆等地建有素质教育基地,同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三系、包河区委宣传部等单位结为友好共建单位,与包河报社合办《春晖亭》副刊,自办系报《求索》。
院属科研所
胡适研究中心
安徽大学胡适研究中心成立于1993年,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以胡适为研究对象,立足安徽、面向海内外的开放性的研究机构。唐徳刚先生出任名誉主任,国内胡适研究名家沈寂教授为主任、安徽大学学报主编汤奇学教授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为副主任。国内胡适研究的名家易竹贤欧阳哲生沈卫威、朱文华、胡明、杨国荣王中江曹伯言等为中心研究员,中心拥有国家办公场所,收藏有《民国丛书》等一批珍贵图书资料。自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两次学术讨论会,以出版《胡适研究》集刊三辑,参与编辑《胡适全集(共44卷)》等书籍。还搜编有1917年以来胡适研究的学术资料。
中心日常事务由秘书长陆发春打理,现《胡适研究》第四辑,正在征稿中,欢迎海内外学术界同仁积极投稿。
陈独秀研究中心
安大陈独秀研究中心成立于1996年,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会长国内陈独秀研究名家沈寂先生任中心主任,汤奇学教授为副主任。中心成立以来,已举办"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等两次全国性研讨会,出版有《陈独秀研究》辑刊,中心目前正在沈寂教授主持下,编纂省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陈独秀年谱编》及《陈独秀研究》第二辑。
所获成果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院系简介
主任致辞
下属机构
师资力量
教学情况
科研成果
对外交流
院系领导
党政领导
教学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
教授委员会
团委情况
院属科研所
胡适研究中心
陈独秀研究中心
所获成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