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确(1068年—1140年),字坚石,宋代儋州高麻都(今儋州
三都镇源村。因古代该地有高麻都、曾刘都、薛官都,合称为“三都”)人,系符氏渡琼七世祖。符确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对推动海南文化教育功莫大焉。符确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这和他的家族渊源有着极大的关系。
北宋徽宗
大观二年,符确赴省城乡试考中镇州解元,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赴京城会试登自己丑科进士,名列贾安宅榜,填补了自隋朝科考以来海南无进士的空白。符确破天荒成为海南第一位进士,是海南的光荣,符族的骄傲,应当挥书弘扬,故往日府城符氏
聂氏宗祠奉旨悬挂“开琼甲第”的大匾额于中堂,并以石条精刻“珠联海甸,笔破天荒”的大对联标在大门两旁。
符确考中进士后,官至
承议郎,任广东
韶关市、
化州市二郡大守(
知州)。他励精图治,“平居常以天下事自任”,为政清廉,秉公办事,人民拥戴,政绩突出,名声显赫。符确在韶化任职多年,又是一位满腹经纶的才子,有着不少值得传颂的事迹和诗文名著,但因年代久远,史料失散。
符确任职届满返里后,桑梓情深,兴办教育。他在故乡赤坎创建兴贤坊,供周边各村子弟上学读书,还用其辞官傣银购置八亩盐田出租,将每年收租所得投入教育,培养人才。由于他热心敷扬文教,使当时昌化地区读书之声蔚然成风,对
海南省文化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多年以来,兴贤坊几经维修,后改称兴贤堂,至清
乾隆催州
举人符凤纪提倡重建时,为纪念符确而又将兴贤堂改为兴贤祠。符确谢世后,其莹墓建于居侯村南大扩边。
现在海南省
东方市个别人认为符确就是东方市人,理由是符确的坟墓在东方市
四更镇。但经考证,四更镇是符确讲学场所,就像当年儋州
中和镇是
苏轼的讲学场所一样。符确死在东方市,他依然是儋州高麻都人。
据明朝万历年间的《儋州志》记载:符确,高麻都人。高麻都即今
儋州市三都镇,古时该地有高麻都、曾刘都、薛官都,后合称“三都”,这就是今天儋州市三都镇的来源。符确后代主要繁衍于三都镇湳源村,那一带村庄基本上都姓符,该村族谱可追溯到符确、符会安等人,年代详细、分支清晰。明代的
琼山区进士唐胄撰的《重建儋州学记》有云:“琼之有士始于儋,琼之士亦莫盛乎儋。”另有
海南省知府张子弘也记有:“而儋之士,如王霄、符确辈,已抗声于宋室。”其实,海南第一个进士是儋州人,最后一个进士
王云清也是儋州人。
考证符确的籍贯,首先要弄清楚“高麻都”在哪里,其次是追溯符氏族谱,最后以明万历期间《儋州志》、明代琼山进士唐胄撰的《重建儋州学记》、以及琼州知府张子弘遗作等等古籍佐证。不应该凭符确的工作地和墓葬地来定论符确是哪里人。宋时
东方市属
儋州市辖区,符确在自家地域授学是很正常的,又如
清代儋州
进士黄河清从儋州
干冲镇到了
王五镇授学,最后却葬于
白马井镇。
北宋宋徽宗大观二年,符确乡试考中镇州解元,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赴京城会试登已丑科进士,名列
贾安宅榜,填补了自
隋朝科考以来
海南省无进士的空白。
符确 考中进士后,官至
承议郎,任广东
韶关市、
化州市二郡大守(
知州)。他励精图治,“平居常以天下事自任”,为政清廉,秉公办事,人民拥戴,政绩突出,名声显赫。符确在韶化任职多年,又是一位满腹经纶的才子,有着不少值得传颂的事迹和诗文名著,但因年代久远,史料失散,故在近代史志中有关符确的记载较少,后人知其情况不详。符确任职届满返里后,桑梓情深,兴办教育。他在昌化创建兴贤坊,供周边各村子弟上学读书,还用其辞官傣银购置八亩盐田出租,将每年收租所得投入教育,培养人才。由于他热心敷扬文教,使当时昌化地区读书之声蔚然成风,对
海南省文化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多年以来,兴贤坊几经维修,后改称兴贤堂,至清
乾隆催州
举人符凤纪提倡重建时,为纪念符确而又将兴贤堂改为兴贤祠。前些时旧祠尚存,但已破烂。符确谢世后,其墓建于今东方
四更镇附近。据传,建墓时尚未有居侯村,至万户侯符确忠骨葬于此地后,人们视为风水宝地而陆续迁此聚居成村,于是居侯村由此得名。
东方之地自与
儋州市分离后,符确墓曾多次遭受破坏。居侯村原属荒坡,
江西省移民认为是风水宝地,于墓后聚居成村,称居侯村,意为居万户侯之村。清朝初叶、中叶,当地人两次破坏墓地,欲占地建庙建房,儋州市湳源村符氏族人600人赶去制止,并上告官府才得以解决。1972年,当地再次有人盗占墓地建房,政府出面干涉,1980年修复,经儋州符氏族人数次协商,其墓地于1984年经东方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呈报
海南省政府要求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符确作为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个
进士,证明苏东坡在
儋州市期间对本地文化的影响深重,从那时起,儋州乃至整个海南学风蔚然,人才辈出,符确精神激励着海南人刻苦好学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