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金印,字斗如。四川成都人,
明朝太子太师、靖锦将军、仁寿侯顾存志的次子。生於明天启六年丙寅(1626年)。标戌旗总兵都督同知。人称顾十万。继父兄后征匪
张献忠於蜀中。当时滇中
孙可望自立秦王。假意归顺天子扶朝。遂交兵权于
永历皇帝,却尽被秦王所收。秦王请职。公坚辞不受。於明永历六年(1651年),奉诏入
锦衣卫指挥事,1662年永历皇帝殉国。顾金印,是中国历史上有史记载的最后一位锦衣卫。
人物生平
明天启六年(1626年),顾金印出生,四川成都人,字斗如,系
明朝开国功臣滕国公
顾时的十世孙。后官历左军
都督,挂靖锦将军印,以功封仁寿侯,旋加太子太师顾存志之次子。系明正一品夫人贾氏所生。长兄顾金纯、弟顾金瓯,兄弟三人。
崇祯三年(1630年),五岁,父亲顾存志弃文就武,奉旨征伐
湖南省,后任武昌府城守副总。
张献忠作乱,随授驻防河南总镇都督签事,顾金印时与母亲贾氏在成都。
崇祯十三年(1640年)十五岁,献贼破
成都市,时顾金印随叔祖光禄寺丞顾祯在京,访贤求学。
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八岁,婚配
张姓,冬,赴父任。迁
什邡市避难。张献忠欲擒之,以为要挟。顾金印母亲贾氏,妻子张氏,不忍坏征匪大计,焚其室,自缢死,节烈殉国。
弘光元年(1644年)十九岁,八月张贼大破成都,惨戮生灵。时大明诸大老於
南京市,立
崇祯先帝之弟郡王弘光,敕命顾存志统兵,四面征剿,顾金印随父任。
隆武元年(1645年)二十岁,
朱聿键加封顾存志为左军
都督,
太子太保,挂靖锦将军印。提大兵往蜀,征讨敌贼,顾金印随军返蜀。
永历元年(1646年)二十一岁,永历皇帝册封顾存志为仁寿侯,以
仁寿县为爵土,加太子太师,封三代,赠万氏正一品夫人,并封继母刘氏、汪氏一品夫人。顾金印妻子
张姓封一品夫人。世袭。顾金印奉旨领
锦衣卫指挥佥事。
永历四年(1647年)二十四岁,皇帝敕印顾存志。爵标有十二大镇。一镇
五营。合军队三十万人,号“顾十万”。提兵四面征剿。长兄顾金纯,奉命任父爵,标亲丁镇总兵都督同知,敕印属兵五营,同年顾冕出生,顾金印未入卫,敕行在外束兵,任戌旗镇总兵,官都督同知。
永历五年(1650年)二十五岁,父亲顾存志提兵次遵义府
绥阳县,忧劳以卒,正寝於阁老坪军中。众将领以顾金纯为首,继领大军,挥师西进,讨伐逆。
永历六年(1651年)二十六岁,长兄顾金纯力战死,当时顾金印已奉诏入
锦衣卫,随侍皇帝。滇中
孙可望自立秦王,乃献贼余党,归正又反了,假扶朝夺位,发兵下黔取蜀。因孙可望假传天子诏收拾人马,顾家兵将尽被收去。孙可望逼勒顾存志第三子顾金瓯受职,反叛朝廷,顾金瓯尚幼,深明大义,坚辞不受。此时
成都市被毁,家室不存,於是携家至遵义府
绥阳县,乃昔抚绥之地。卜地於朴老场之后,绥邑八甲。买明迁穴,安葬父顾存志灵柩毕。遂置买田庄,安家在七甲。在此一居十八年。
永历十二年(1657年)三十二岁,永历先帝赐顾存志祭三坛,万氏祭一坛。顾金印领旨赴
四川省办祭,着遵义道办祭开销正项加道官一级祭功臣。时逢
清代大兵云集,总制洪军门缴取了祭劄,早闻其名,清人令顾金印受职,许以高官厚禄。顾金印以守孝苦辞方获准允,蒙顺治皇上恩旨,安插在遵义府绥阳县。
永历十七年(1662年)三十七岁,永历先帝殉国,余从此无心仕途。惟耕田教子,蒙祖宗黔佑。吴氏先后生五子二女,吾弟金瓯许氏生二子,两代共九人焉。回思父子三人,遇天下大乱而处富贵之中,今既得睹升平,辞不就职(指不就清朝之职),宜为故土,看守先人坟墓。
康熙七年(1668年)四十三岁,顾金印怀念故土,赴
四川省巡抚都察院,请照还里,归于
成都市。路过资县,县令刘振基,相待极厚,谓功被川蜀,苦留驻资。遂蒙刘公与巡抚张公讳德地之助,
康熙帝发安插
资州,遂为资州人也,同年,随办大车迁人口家资于雁家嘴,开荒拓土,倍极艰辛,始有今日之雁家嘴也。时
资中县户册尚无
顾姓,顾金印即为始祖也,今资州顾姓俱为太子太师仁寿侯顾存志之子孙也。
康熙十年(1668年),四十三岁,在雁家嘴村开堂授课,初只有自家子弟,不论贫富,有心学者,皆可入。后人数日多,草堂陆续扩建,规模宏阔,今该地名“学堂咀”即由此来。
康熙十一年(1669年)四十四岁,顾冕中己酉科武举,乃顾金印经年教习之功也。
康熙帝十二年(1670年)四十五岁,顾冕婚配。在顾金印的安排下于“雁山草堂”教习武术。学文之余以习武,邑人称善。四方弟子不远遥迢求学于此,无力束脩者均免入学,一时名动州府。
康熙十四年(1675年)五十岁,命长子顾宴,管理盐井。在今
双河市、上马门一带。顾宴后交予其侄顾中道管理,顾中道后由其子顾汝盐接管。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十二岁,顾金印怀念故土,心系
成都市,知成都战后,民生凋敝,景象萧条。听闻成都城内树林阴,常有虎豹出没,生养之地,竟成荒野,不禁痛心。虽有外民迁入,人罕言学。随命第三子贡生顾諟入成都“重开文教”,顾金印倾尽家资,在成都设置施药局、积谷所、开办书院等,“初民无不受惠”。出资修复成都大小街,修
苏坡桥、赔修
回澜塔、重铺
九眼桥等不胜记。《
华阳县志》记载:顾“諟初到成都授徒时,土广人稀,子弟不知学,父兄亦不知教,每生徒旷功,即亲至其家,命人执竹板以从,拘而朴责之”,“顾諟化蜀,学者宗之”。对于
清代成都市的重建恢复,顾金印功不可没。
康熙三十年(1691年)六十六岁,顾金印于七月留下《遗文三章》手稿。即《痛心家国章》、《苦口规训章》、《含泪慎终章》。由于该年成都人口骤增,耗用过大,虽家有土地方圆二十余里,然所剩钱财不足养家。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八十三岁,顾金印正寝于资中县雁家嘴,《
资中县志》有载,葬于虾子沟。成都、
资中县士绅为其树“万年灯杆”。元配
张姓。自缢殉节死。封一品夫人。又
黎姓。继配吴氏。本姓谭。
播州区人。甲戌科翰林院检讨记名
御史谭世儆之高祖姑。生有五子二女。长子增生顾宴、次子生顾升、三子贡生顾諟、四子庠生顾晨、五子增生顾星。
同年,
乾隆壬戌
进士,后官历翰林院
编修、大理寺少卿、顺天府尹,奉旨册封安南王,掌教锦江书院的曾孙
顾汝修出生。
评价
顾金印的一生跨越了明清两朝,经历了由治到乱,由乱到治的兴衰全过程,也接触了当时社会的最高层和最底层,无论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他都发挥出了自己人生的价值,一生充满传奇。
顾金印的前半生,除了拜师学艺以外,大部分的经历都在与父兄征战南北,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世代,统兵御敌,浴血沙场。先匪寇猖,为国家太平而征;后
金朝入侵,又为民族大义而战,由于与其父兄的军队保障,极大的震慑了
张献忠,“贼望夜郎不敢过”,最大限度的保护了
四川省、
重庆市、
云南省、
贵州省的百姓。然顾金印的父母、兄长、妻子先后皆因战争而死,付出生命的代价,而他坚毅的心始终未曾改变,直到永历皇帝殉国。面对
清代的威逼利诱,毅然决然的选择隐退,虽表投诚,但终生不事二主,其忠勇,为后世所赞叹。进入清朝之后,见天下太平,我们也看到一个自己不仕清,但也不反对子孙入仕的父亲形象。
自入
资中县以后,一个身处富贵之中的顾金印,却带领子侄,亲自上阵,披荆斩棘,开荒拓土。成为一个历尽艰辛勤奋朴实的农民形象,在短短数年间开拓土地方圆十余里,治家有道,生活富足。而后开坛设教,又做起了“教书先生”,授徒讲学,教化人心。
虽然,不入仕途,隐居山村,但任然心系百姓,倾其所有,开办施药局,为无力延医治病的人提供免费医疗,设积谷所,为刚到
成都市还吃不起饭的人提供生活保障,开办学堂,有钱无钱均可就读。还慷慨解囊,恢复成都的道路、桥梁、沟渠、人文景观等基础设施。其中对于成都的“重开文教”付出了几代人的心血,其子顾諟首倡文教,其孙顾得道赴成都讲学,曾孙
顾汝学为成都府学,而曾孙
顾汝修则在晚年掌教锦江书院(
四川大学前身),使
古蜀国文风鼎盛,自清一朝成都士人,均出
顾姓门下。人称“顾諟化蜀”。综上所述,顾金印早年对川、渝、滇、黔的社会安定发挥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后期对
成都市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乾隆间,川人
李调元为顾氏宗祠题有“恩覃川蜀”匾额,可见一斑。
顾氏宗谱记载
金印 存志次子。字斗如。生於明天启六年丙寅(1626年)。官
锦衣卫指挥佥事。标戌旗总兵都督同知。人称顾十万。征匪於蜀中。时滇中
孙可望自立秦王。假天子扶朝。公之兵将尽被其收。秦王请职。公坚辞不受。王给旨。公携兄扶父柩往四川绥邑八甲卜地安葬。
永历十三年戊戌。公领永历皇帝旨。著遵义道办祭。开销正项加道官一级。祭功臣。时逢
清代大兵云集与黔中。总制洪军门。去祭劄。当令授职。公以守制苦辞方具。题
顺治皇上。发安插遵义绥阳。遂无心仕途。
康熙七年。赴四川巡抚都察院请照还里。途过资县。会县令刘振基。一见如故。苦留驻资。遂采业安坐黄茅二冲。送粮三升入册。遂为资县人也。葬虾子沟。配
张姓。自缢殉节死。封一品夫人。又
黎姓。继配吴氏。本姓谭。
播州区人。甲戌科翰林院检讨记名
御史讳世儆之高祖姑。生有五子二女。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