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云江,男,1962年6月出生于
云南省,中共党员,
汉族。毕业于
成都科学技术大学(现
四川大学)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美国光学学会(OSA)、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Fellow(光纤传感领域唯一IEEE/OSA/SPIE 三会士),光传感领域首个SCI期刊《Photonic Sensors》创刊主编,OSA Fellow评委,首批
长江学者、国家杰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现为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人物简介
饶云江在光电精密测量与光纤技术领域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系统的、突出的创新性成绩,在国际上创造了多次“首次”;主持了多项
英国及中国国家级项目,解决了一系列学术难题;撰写英文专著三章,应科学出版社之约即将出版《光纤光栅原理及应用》专著一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80余篇;论文被SCI引700余次,引用人次超过2000;二十余次在国际光纤传感器年会及相关重要国际会议上宣读论文;共获发明专利一项、公开二项、申请四项,获实用新型专利三项;学术水平整体已达到国际先进,部分为国际领先;截至2006年,4年的论文年均被SCI他引均超过40次,所做工作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重视和认可,学术成就被国内外同行广泛知晓;已成为国际光纤传感技术领域知名青年学者,在光纤光栅传感研究方面被国际同行称为世界级的专家。
现时担任
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及系统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光学学会纤维光学和集成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信息学部委员;国际多家光学与光电子学权威学术杂志特邀审稿人;“
亚洲光电子年会
传感器主题会议”主席及“纤维光学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国际研讨会主席;创办《Photonic Sensors》期刊并担任主编。
进修经历
1978年09月-1982年06月,
成都科学技术大学(现
四川大学),
学士1983年09月-1986年06月,
重庆大学光电信息学院,硕士学位
1987年03月-1990年03月,重庆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博士学位
1990年04月-1992年05月,英国Strathclyde大学电子系,博士后
1992年05月-1999年09月,英国Kent大学物理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
研究方向
光纤传感、光纤器件、光纤通信
主要承担课程
本科生:《光纤技术》《传感原理与信息感知技术》
研究生:《工程光学》《光纤传感技术》
留学生:《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在研项目
1、长距离分布式光纤传感网关键器件与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80万,2013.1-2017.12
2、光纤传感与通信,教育部创新团队,300万,2013.1-2015.12
3、特种光纤传感与通信器件及系统,985平台三期,400万,2011-2013
4、先进光纤传感器件制造与测试平台,
无锡市重大专项,1000万,2011-2013
5、XXXX设计,军口项目,160万,2013.1-2013.12
6、
电子科技大学江苏联通线缆联合实验室,企业项目,300万,2011-2013
7、长距离光纤围栏系统,企业项目,120万,2013.1-2013.12
8、光纤光栅油气井架结构应变监测系统,企业项目,50万,2011-2012
9、能提供安防业务的光纤无源接入网,国家863项目,98万,2008-2009
10、新一代微纳光纤传感器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60万,2006-2009
研究方向
光纤与激光并列被誉为20世纪光学领域中两个最伟大的工程成就。光纤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奠定了现代因特网的基础,随着宽带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光纤到户已成为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光纤技术在传感中的应用也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和产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并且随着新型光纤器件的不断涌现和光纤器件成本的大幅下降,光纤传感的应用将会得到迅速发展。可以预测,在光纤通信和光纤传感领域的研究将面临新一轮的发展高潮。研究中心主要有光纤传感和光纤通信两个主流研究方向:
光纤传感:
1. 新一代微纳光纤传感基础及应用研究
2. 分布式长距离光纤传感新技术研究
3. 新型长周期光纤光栅传感基础研究
5. 多参数光纤传感技术基础研究
6. 光纤干涉传感技术基础及应用研究
7. 微结构光纤传感基础及应用研究
光纤通信:
1. 新一代微纳光纤集成器件基础研究
2. 光纤光栅制造新方法及形成机理研究
3. 新型长周期光纤光栅器件研究与开发
4. 新一代智能光纤放大器技术研究与开发
5. 喇曼光纤放大器研究
6. 光纤激光器基础及应用研究
7. 基于微结构光纤的新一代光纤通信在线器件研究
学术成果
在光电精密测量与光纤传感领域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较系统的、突出的创新性成绩。
1.作为第三主研人参加的“光栅测角系统提高测角精度的理论体系”课题获国家教委1995年科技进步
二等奖(甲类)。
2.主持研制出达国际先进水平的单模光纤自动熔接机,获国家“七五”攻关优秀成果奖。
3.在光纤低
相干性干涉
传感器与光纤光栅传感器技术研究方面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已初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体系,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低相干性光源合成方法,被同行认为是在光纤传感领域中的一个突破,该工作发表于国际光学权威杂志Optics Letters上,至今已被引用32次,并被应用于光学相干成像及光学干涉显微术中,在光学干涉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有关光纤光栅传感器技术研究现状的综述文章“In-Fiber Bragg Grating Sensors”自1997年发表以来被国际同行引用达68次,已成为该领域的经典文献。
4.在国际上首创采用高频CO2激光脉冲制造长周期光纤光栅的新方法,已获专利。应用该技术研制出的低噪声光纤放大器经专家鉴定认为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撰写
英国出版的光纤传感技术系列专著三章,共计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44篇论文被SCI核心杂志收录,3篇为国际知名杂志特邀综述文章(已被国际同行引用110次),论文共被国际同行引用240余次,二十余次在光纤传感器年会及相关重要国际会议上宣读论文。
6. 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开展“新一代光纤传感技术基础研究”的项目。荣获
中国光学学会2001年度“
王大珩光学奖”。
7. 2011年创办《Photonic Sensors》并担任主编,该刊为教育部主管、
电子科技大学和德国Springer公司联合出版的英文
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及发表光子传感领域原创性的科学和技术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涉及领域包括光纤传感器、平面波导传感器、生物光子传感器及相关仪器、传感器复用及组网技术、光子传感器相关材料与器件等。2012年入选EI核心期刊数据库,2016年入选
汤森路透集团新的ESCI(新兴SCI: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期刊数据库, 成为SCI的预备期刊(ESCI为SCI的1.2:1扩展版)。
8.2015年,入选OSA Fellow遴选委员会(OSA Fellow Members Committee)委员,成为中国大陆第四位当选的委员。
代表性成果
1、Y. J. Rao, In-fibre Bragg grating sensors,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8(4), 355-375 (1997).
2、Y. J. Rao, Recent progress in applications of in-fibre Bragg grating sensors, 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 31(4), 297-324 (1999).
3、Y. J. Rao, Y. P. Wang,Z. L. Ran, and T. Zhu, Novel fiber-optic sensors based on long-period fiber gratings written by high-
频率 CO2 laser pulses, IEEE/OSA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21(5), 1320-1327 (2003).
4、Y. J. Rao, Recent progress in fiber-optic extrinsic Fabry-Perot interferometric sensors, 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12(3), 227-237 (2006).
5、Y. J. Rao, Z. L .Ran, R. R. Chen, Long-distance fiber Bragg grating sensor system with a high optical signal-to-noise ratio based on a tunable fiber ring laser configuration, Optics Letters, 31(18)(2006), 2684-2686.
6、Y. J. Rao, M. Deng, D. W. Duan, X.. C. Yang, T. Zhu, and G. H. Cheng, Micro Fabry-Perot interferometers in silica fibers machined by femtosecond laser, Optics Express, 15(21), 14123-14128 (2007).
7、Z. L. Ran, Y. J. Rao, H. Y. Deng, X. Liao, Miniature in-line photonic crystal fiber etalon fabricated by 157 nm laser micromachining, Optics Letters, 32(21), 3071-3073 (2007).
8、Y. J. Rao, Z. L. Ran, X. Liao, H. Y. Deng, Hybrid LPFG/MEFPI sensor for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of high-
温度 and strain, Optics Express, 15(22), 14936-14941 (2007).
9、Z. L. Ran, Y. J. Rao, W. J. Liu, X. Liao, K. S. Chiang, Laser-micromachined Fabry-Perot optical fiber tip sensor for high-resolution
温度independent measurement of refractive index, Optics Express, 16(3), 2252-2263 (2008).
10、Y. Wu, Y. J. Rao, Y. H. Chen, Y. Gong, Miniature fiber-optic temperature sensors based on silica/polymer microfiber knot resonators, Opt. Express, 17(20), 18142-18147, (2009)
11、Y. Gong, T. Zhao, Y. J. Rao, Y. Wu, Y. Guo, A ray-transfer-matrix model for hybrid fiber Fabry-Perot sensor based on graded-index multimode fiber, Optics Express, 18(15), 15844-15852 (2010).
12、Y. J. Rao, W. L. Zhang, J. M. Zhu, Z. X. Yang, Z. N. Wang, X. H. Jia, Hybrid lasing in an ultra-long ring fiber laser, Optics Express, 20(20), 22563-22568 (2012).
13、W. L. Zhang, Y. J. Rao, J. M. Zhu, Z. X. Yang, Z. N. Wang, X. H. Jia, Low threshold 2nd-order random lasing of a fiber laser with a half-opened cavity, Optics Express, 20(13), 14400-14405 (2012).
14、Z. N. Wang, Y. J. Rao, H. Wu, P. Y. Li, X. H. Jia, W. L. Zhang, Long-distance fiber-optic point-sensing systems based on random fiber lasers, Optics Express, 20(16), 17695-17700 (2012).
15、W. L. Zhang, Y. Y. Zhu, Y. J. Rao, Z. N. Wang, X. H. Jia, and H. Wu, Random fiber laser formed by mixing dispersion compensated fiber and single mode fiber, Optics Express, 21(7), 8544-8549 (2013).
16、Xin-Hong Jia,
YunJiang Rao, Fei Peng, Zi-Nan Wang, Wei-Li Zhang, Hui-Juan Wu, and Yun Jiang, Optics Express, 21(5), 6572-6577 (2013).
17、Y. Wu, B. C. Yao, Y. Cheng, Y. J. Rao, Y. Gong, W. L. Zhang, Z. G. Wang, Y. F. Chen, Hybrid graphene-microfiber waveguide for chemical gas sensing,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on Quantum
电子学, 2013, accepted.
获奖情况
由于在光纤技术领域所做出的重要贡献,1999年被聘为全国首批
长江特聘教授,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荣获
中国光学学会“
王大珩光学奖”,2003年获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2004年入选首批全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其中,“王大珩光学奖”为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全国性科技奖,是中国光学界青年科技工作人员的最高学术奖励。2013年当选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SPIE Fellow),2014年当选
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