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创建于1981年7月,原称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所,1989年8月改称现名,2003年7月,原广州市经济研究院、原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并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组成新的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历史沿革
1981年7月,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前身,正式挂牌成立。创办之初的社科所,只有办公室、经济研究室、历史研究室、社会问题研究室和情报资料室5个机构,人员编制50名。
从1982年至1989年间,社科所先后成立了《
开放时代》(1988年改称《
开放时代》)编辑部、《广州经济年鉴》编辑部(1985年改称《广州年鉴》编辑部,代管机构)、
广州市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合署办公)、
城市管理研究室、太平天国研究中心(后并入历史研究室)、科研管理处,另外还有几个实行企业管理的经济实体:软科学开发服务公司、博利公共关系公司、新利堡消防工程企业有限公司和中南会计师事务所等,共14个机构。
1989年8月,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改称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此时,事业编制已增至85名。
1990年至2002年,先后增设了哲学文化研究所(增挂岭南文化研究中心牌子)、发展研究所、政治法律研究室、科技开发部(后与科研管理处合并为科研开发管理处)、机关党委、人事处、股份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社会文化研究所、金融研究所、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历史研究室均改称研究所。
其间,还成立了岭南文化研究中心、
广州市市场经济研究发展中心、交际文化中心,创办了《股市导报》杂志社,设立纪检组、监察室(合署办公)、对外学术交流处。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从1998年至2000年,对院所有下属经营性机构进行了撤销和清理。
2003年7月15日,根据市编委会、市委宣传部、市委政策研究室、市计委《关于印发〈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广州市经济研究院合并方案〉的通知》(穗编办[2003]98号文),原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原广州市经济研究院合并,组建新的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同时撤消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其承担的职能并入新的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根据穗编字[2006]文,社科院设立办公室、人事处(外事处)、科研处、哲学研究所、
社会学与
社会政策研究所、历史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
城市管理研究所、现代市场研究所、数量经济研究所(经济决策仿真实验室)、金融研究所、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研究所、国际问题研究所、软科学研究所、政治法律研究所、出版编辑中心、文献信息中心等18个内设机构,人员编制171个。
2008年10月29日,根据市编委会《关于\u003c
珠江经济\u003e杂志划归市社科联主管主办问题的批复》(穗编字[2008]375号),原由市社科院所办的《珠江经济》杂志划归市社科联主管主办。所需6名人员编制和1名副处级领导职数从市社科院划转。市社科院事业编制由171名减为165名。
使命
广州市市社会科学院坚持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为准则,重点研究解决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立足广州、研究广州、服务广州,努力建设成为中共广州市委、市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为推动广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面向未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坚持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服务市委、市政府决策为宗旨,以决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以广州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解读广州实践,研究广州问题,发出广州声音,坚定发挥“开道”功能,重点围绕广州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着力提高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决策政策建议,巩固
广州市研究话语权的主导地位,把市社科院建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与广州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新型城市智库,成为广州研究的“战略枢纽”,构建城市研究的“全球网络”,充分发挥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国际交往的重要功能,成为城市软实力的核心标志和重要载体。
部门
如图
场地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拥有一个占地面积16亩的独立大院,科研办公用房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院馆藏中外文图书8万多册,学术报刊资料500多种。早在2001年就建成院内
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和连接国际互联网的院网站系统。图书集成管理、全文数据库检索和办公自动化等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投入使用,在本院形成了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检索远程化、信息资源共享化的现代化科研环境,为科研、办公等各项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
编制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是广州市唯一的综合性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全院编制人数165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
费城76人队,其中研究员21人、副研究员5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4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广州市优秀专家7人,广州市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家1人,广州市优秀中青年社科工作者10人,
广东省政府决策咨询专家3人,广州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5人,广州市重大决策咨询专家16人。
研究
建院以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积极参与和独立承担有关广东省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决策研究,特别是研究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有多项研究成果被各级市政府采纳,有的还被作为文件下发,发挥了政府“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其中主要有《广州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研究报告》、《
广州市党风廉政建设纲要》、《广州中心城市地位的研究报告》、《建设广州地区性金融中心的研究报告》、《组建广州大型企业集团的研究报告》、《广州旅游发展战略》、《广州市政府机构改革思路》、《广州市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白云山集团解困方案》、《广州市留学回国人员工作调研报告》、《广州文化发展战略》、《民主的根基——广东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实践》、《开放与封闭: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展趋势探索》、《未来十年自然灾害对广州经济发展影响的对策研究》、《
广州市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等。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坚持以应用研究为主,但又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始终瞄准学术理论前沿,既注意热点问题的理论研究,又注意各学科基础理论的深入探讨,在《
中国社会科学》、《
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等国家一级刊物发表论文10多篇。一些学科,如哲学文化、
城市管理、
广州市地方史、精神文明建设、
经济学、
社会学等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的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如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术专著有:《社会主义四百年》、《精神文明学》、《广州简史》、《时代演进与价值选择》、《改革时代的理性思考》、《
企业文化学》、《精神文明机制论》、《生命存在与境界超越》、《现象学的使命》、《城市管理原理与方法》、《
人格论》、《
岭南文化》、《经济人与道德人》、《精神文明建设机制论》、《广州外贸史》、《同步与超越》、《
广州百科全书》、《历史决定论的现代阐释》、《变革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大整合》、《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研究》、《社会科学情报研究概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
隋唐道家与道教》等。
据不完全统计,至2005年底,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承担和完成国家、
广东省、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各类课题250多项,广州市委、市政府领导交办的课题、企事业单位委托和合作的研究课题380多项。出版专著、编著226部,论文集27部,发表论文3000多篇,完成调研报告等1000多份。全院获得各类优秀成果奖共394项,其中获国家级奖9项,获省部级奖52项,获市级奖133项,其他奖项200项。
交流
广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学术研究显著特点之一。25年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美国、
法国、
德意志帝国、澳大利亚、新西兰、
新加坡、
越南、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知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学术研究机构一直保持良好的联系,互派访问学者,广泛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来访
广州市社会
科学院的外国和港澳台专家学者284人次,出访外国、港澳台的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685人次,外派的访问学者和留学人员45人次。
院刊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有公开出版发行的院刊两份:《
开放时代》和《
珠江经济》。其中《开放时代》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索(CSSCI)来源期刊。《开放时代》和《珠江经济》各有特点,两刊都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品牌,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另外,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编辑的内部刊物《领导参阅》、《广州经济研究简报》及时向
广东省和广州市领导及有关部门反映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社会科学理论动态等,受到上级部门和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