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白甲鱼,Onychostoma gerlachi (Peters, 1881),
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的一种鱼类。
简介
南方白甲鱼(Onychostomagerlachi ),别称:南方突吻鱼;俗称:香榄鱼,红尾榄,平头榄,滩头鲮,齐口鲮,
中华穿山甲。体修长,侧扁,头短而宽,吻圆锥形,口下位,横裂。下颌骨具角质边缘,上颌末端达鼻孔后缘的下方,唇薄,下唇与下颌愈合,唇后沟仅限于口角,无须。背鳍具硬刺,其后缘具强锯齿。体银白色,背部深灰;背鳍及
胸鳍为灰色,腹鳍与臀鳍呈橙红色。多栖息于清水石底河段,为江河的中下层鱼类,以着生
藻类为主食,也食少量
枝角类、
萼花臂尾轮虫及
维管植物碎片。1冬龄性腺开始成熟,2周龄全部成熟,4-5月间,亲鱼集群在河溪石滩水流通畅处产卵。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干支流和
珠江、
元江。是
长江上游及珠江流域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生长速度较快,1-3龄较显著,3冬龄鱼平均为37.1厘米,平均体重达1.14公斤,3冬龄以后增长较缓慢。常见个体为0.25-2公斤,最大个体达6.5公斤。它在产区的捕获物中所占比重较大,肉细嫩,味鲜美,很有可能发展成山谷水库的饲养对象。产量也高,尤其在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高寒山区生长较快,当年鱼体长可达10-15厘米,重14-62克;1冬龄鱼体长15-20厘米,重60-118克;2冬龄鱼体长18-25厘米,重96-291克;3冬龄鱼体长25-29厘米,重275-425克。肉质含脂率高,味鲜美肥嫩,为地区性主要经济鱼类。
同类区别
(Onychostoma sima)
属
鲤形目,
鲤科,
鲃亚科,白甲鱼属。俗称:白甲,爪流子。
(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a)
属鲤形目,鲤科,亚科,白甲鱼属。俗称:小口白甲,尖嘴白甲,腊棕。
体长,侧扁,尾柄细长,腹部圆,背鳍起点为体的最高点。头短;吻圆钝,稍隆起,吻端有小的白色斑点,在眶前骨分界处有明显的斜沟。口宽,下位,横裂,口角稍向后弯。上颌后端达到鼻孔后缘的下方;下颌具有锐利的角质前缘;上唇薄而光滑,为吻皮所盖。须2对,吻须极短小,颌须稍长,约为眼径的1/2-2/3。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末端柔软,背鳍外缘成凹形。背部青灰色,腹部微黄,背鳍上有黑色斑纹,
尾鳍下叶鲜红,其它各鳍亦略带红色。
生活习性与
准白甲鱼相近,均为底栖性鱼类,喜生活于清澈而具有
砾石的流水中。早春成群溯河而上,秋冬下退,至深水多乱石的江底越冬。常以具锐利的下颌角质边缘在岩石及其它物体上刮取食物;食物以着生
藻类及沉积的腐植物质为主,通常个体大的产卵期要早些。亲鱼待性成熟后,即上溯至多砾石及沙滩的
急流处产卵,卵常粘附着在水底砂石上进行孵化。生殖期间雄鱼吻部、
胸鳍、臀鳍上具粗大的白色珠星,偶鳍及臀鳍呈鲜红色;雌鱼吻部珠星不明显。
四川白甲鱼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尤以
金沙江、
嘉陵江、
岷江、
大渡河和
雅砻江中下游等水系为多见。
四川
准白甲鱼为
长江上游一带中型的食用鱼,其产量虽不如白甲鱼,但其肉质更佳,为产区人们日常喜食的鱼类之一。可以驯化作为池塘养殖对象,在水库中加以繁殖更是优良品种。
多鳞白甲鱼(Onychostoma macrolepis)
原名多鳞颜颌鱼,属
鲤形目,
鲤科,
鲃亚科,白甲鱼属。俗称:钱鱼、梢白甲、赤鳞鱼。英文名:Largescale shoveljaw fish 。
体长,稍侧扁,背稍隆起,腹部圆。头短,吻钝,口下位,横裂,口角伸至头腹面的侧缘。下颌边缘具锐利角质;须2对,上颌须极细小,口角须也很短。背鳍无硬刺,外缘稍内凹。胸部鳞片较小,埋于皮下。体背黑褐色,腹部灰白。体侧每个鳞片的基部具有新月形黑斑,背鳍和
尾鳍灰黑色,其它各鳍灰黄色,外缘金黄色,背鳍和臀鳍都有一条桔红色斑纹。
栖息在河道为
砾石底质,水清澈低温,流速较大,海拔高程为300-1500米的河流中,常借助河道中溶岩裂缝与
溶洞的泉水发育,秋后入泉越冬。4月中旬出泉,出泉多集中于夜半三更,头部朝内,尾部向外,集群而出,一般在8-10日内出完。
雄性性成熟一般在3龄以上,
雌性为4-5龄,怀卵量为0.6-1.2万粒,生殖季节于5月下旬至7月下旬。以水生无脊椎动物及着生在砾石表层的
藻类为食,取食时用下颌猛铲,进而将体翻转,把食物掰入口中。取食后的石块,可见白斑点点。
分布于
嘉陵江水系和汉水水系的中上游,
淮河上游,
渭河水系,
伊河,
南洛河,
海河上游的
滹沱河和
泰山。
多鳞铲颌鱼肉嫩味鲜,有滋补明目下乳之功效,为山溪鱼产中之上品。在产区
种群数量较大,特别是在陕西南部山区为优势种群。4月中旬当鱼群出泉时,数量很大,一些较大的鱼泉最多可达万斤以上,一般多为几千斤,小鱼苗也在百斤以上,是当地群众喜食的山区特产。今后如能对其
天然资源加以保护,同时解决人工繁殖等技术问题,它将是山区
渔业中一种很有前途的养殖鱼类。
(Onychostoma alticopus)
又称
高身白甲鱼。属
鲤形目,
鲤科,白甲鱼属。俗称:赦免、兔仔。英文名:
sharpjaw barbel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高而长,稍侧扁,背鳍前方为最高处,腹部圆,尾柄细。头小而短,头顶显著隆起。吻短,宽圆。吻皮向下伸展覆盖上唇。口下位,横裂,下颌具锐利角质缘。无须。眼小。侧线前段微弯,侧线鳞43-44。背鳍无硬刺,起点近吻端,前于腹鳍起点;臀鳍外缘平截;
尾鳍尖长。体背侧青灰,头略带黑色,腹部银白,鳃盖下缘、偶鳍及臀鳍粉红色,背鳍灰黑,鳍膜红色,尾鳍暗黑,中间浅红色。
一般生活在山溪的中游,常喜在水流湍急、底质为
砾石的小河及水流量较大的溪流中栖息。以刮食附着于石面上的着生
藻类和水生昆虫等为食。
本种仅分布于台湾省南部和东部的河流和山溪。为中国台湾省特有种。过去曾为台湾省产的淡水重要经济鱼类之一。由于河川自然环境受到人为因素的破坏;水利建设工程引起水文条件变化,水流量减少,水位降低,鱼类正常的繁殖和生活均受影响;工农业废水的排放造成水体水质的恶化,原有生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变;加之过度捕捞等综合因素,促使本种数量的急剧下降。现已处于易危状态。
稀有白甲鱼(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rarus Lin )( Cyprinidae)
体侧扁,略高。头短而宽,吻圆钝。口颇宽,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须2对。侧线鳞42~44。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第1根分枝鳍条短十头长。
生活在
砾石底、水流湍急的江段。食着十
藻类。常见体至0.5~3市斤。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主要水系。
(Varicohinus (Onychostoma) ovalis rhomboides Tang)
俗名:三角鲮、短头鲮、砧板鱼
体侧扁,较高,略呈
菱形。头短宽,吻圆钝。口甚宽,横裂,占整个吻腹面。下唇限于口角。下颌外露,角质边缘锋利。须2对,短小。背鳍刺强,具锯齿,分枝鳍条8~9。
尾鳍深分叉。
生活在江河流水中,常在激流石滩刮食着生藻类。常见体重0.5~1kg。肉细味美,为地区性经济鱼类之一。
少鳞白甲鱼
(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acanthopterus (Fowler))
体纺锤形、稍侧扁。头短宽。吻圆钝。口下位,横裂,颇宽,与该处头宽
相等,头长约为其2倍。下唇仅限于口角。下颌外露,具锐利角质缘。无须。鳞片较大。背鳍硬刺带锯齿,分枝鳍条11~12。尾柄细长。
喜生活于江河流水环境。个体中等大,常集小群活动。以着生
藻类为食。
形态特征
体纺锤形,侧扁,背部在背鳍前方隆起,腹部圆,尾柄细长。头短而宽,吻钝圆而突出,在眶前骨分界处有明显的斜沟走向口角。口下位;下颌具锐利的角质前缘。唇后沟仅限于口角;须退化,仅在全长10厘米以下的幼鱼有2对须或1对须。背鳍外缘略内凹,具有1根后缘有锯齿的粗壮硬刺,其尖端柔软;
尾鳍深叉形。鳞中等大,胸腹部鳞片较小。背鳍和臀鳍基部具有鳞鞘,腹鳍基部有狭长的腋鳞。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侧线以上的鳞片有明显的灰黑色边缘;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它各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南方白甲鱼大 多栖息于水流较湍急、底质多
砾石的江段中,喜游弋于水的底层。每年雨水节前后成群溯河上游,
立秋前后则顺水而下,冬季在江河干流的深水处乱石堆中越冬。常以锋利的角质下颌铲食岩石上的着生
藻类,兼食少量的
摇蚊幼虫、
寡毛类和
维管植物的碎片。摄食强度最大是在3-4月份,冬季和生殖季节一般都很少或停止摄食。3冬龄达到性成熟,产卵期较长,长江流域为4-6月,
珠江为2-3月。产卵场多为砾石及沙滩的
急流处,卵附着在水底砾石上进行孵化。
美食烹饪
过程
将鱼洗净揩干,放入油锅,把鱼煎成两面金黄。
在鱼身上浇1勺
料酒、1勺醋、2勺
酱油,然后添冷水没过鱼身;
等水再沸腾时,放入3瓣拍好的大蒜、3厚片
生姜、1棵葱切段;
水开后转成小火加盖炖10分钟后加盐、味精,这时可以给鱼翻个身;
再炖5分钟后收汁起锅即可。
注意
1. 鱼一定要揩干水分,不然会沾锅
2. 热锅一定要用湿抹布擦擦,可以防止粘锅
3. 一定要放醋,可以去腥提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