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塞
匈牙利摄影师
布拉塞,匈牙利法国摄影师、雕塑家、奖章设计师、作家和电影制片人,摄影生命长达60余年。1932年出版摄影集《夜巴黎》,以穷尽巴黎夜生活全貌而闻名于世,赢得“夜间摄影鼻祖”美誉。1980年代出版《在我生活中的艺术家》摄影集,正值壮年的巴勃罗·毕加索萨尔瓦多·达利、马蒂斯等艺术家都出现在布拉塞的镜头中,又引起新的轰动。
人物经历
布拉塞(Brassaï,原名朱拉·哈拉兹,Gyula Halász,1899—1984)是20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摄影大师之一。1899年9月生于匈牙利古都布拉索,1924年前往法国巴黎,上世纪30年代初开始从事摄影,1932年出版第一本摄影集《夜之巴黎》,受到全法国的关注,并赢得“夜间摄影之祖”的美誉。在布拉塞的摄影生涯中,还拍摄过巴勃罗·毕加索萨尔瓦多·达利、马谛斯、胡安·米罗、贾克梅第、乔治·布拉克、杜菲、波纳尔等著名艺术家的照片,这些照片后来编入《在我生活中的艺术家》摄影集。1956年,布拉塞在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以“随意的涂抹”为题的摄影作品展。除了摄影,布拉塞还擅长绘画和雕刻。布拉塞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闻名摄影界,除了他的艰苦学习外,还与他原来就有的绘画基础所赋予他的熟练的构图技巧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布拉塞的原名为朱拉·哈拉兹(Gyula Halász),他的母亲是亚美尼亚人,父亲是匈牙利人。他在匈牙利罗马尼亚两种语言中长大。年幼时,他的家人曾在巴黎居住一年,他的父亲是一名法国文学教授,在索邦大学任教。年轻时,哈拉兹在布达佩斯的匈牙利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了奥匈帝国军队的骑兵团,直到战争结束。他提到亨利·德·图卢兹洛特列克对他的艺术影响。
一战结束后,他的家乡布拉索和整个特兰西瓦尼亚地区在特里亚农条约上从匈牙利王国转入罗马尼亚。哈拉兹于1920年前往柏林,在那里为匈牙利报纸《凯莱蒂》和《纳普凯莱特》担任记者。他开始在柏林夏洛滕堡美术学院学习,并与几位年长的匈牙利艺术家和作家交友,包括画家拉约什·提哈尼和贝尔塔兰·波尔,以及作家乔治·波洛尼,他们后来都移居巴黎,成为匈牙利圈子的一部分。
1924年,哈拉兹搬到巴黎定居,直至晚年。他开始自学法语,通过阅读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作品。在蒙帕纳斯区的年轻艺术家聚集地生活期间,他找到了一份记者的工作。他很快与美国作家亨利·米勒法国作家莱昂-保尔·法尔格、雅克·普雷韦尔成为朋友。在20世纪20年代末,他与提哈尼族住在同一家旅馆。
布拉塞的工作和他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使他开始从事摄影。最初,他用摄影来补充一些文章以赚取更多的钱,但很快通过这种媒介探索了这座城市,他的匈牙利同胞安德烈·凯尔泰什指导了他在摄影方面的技巧。他后来写道,他用摄影“捕捉雨雾中街道和花园的美丽,捕捉夜晚的巴黎”。他以出生地的名字使用了化名“布拉塞”。
布拉塞在他的照片中捕捉了这座城市的本质,这些照片在1933年出版的《夜巴黎》一书中首次发表。他的书取得了巨大成功,亨利·米勒在一篇文章中称他为“巴黎之眼”。除了描绘巴黎阴暗的一面,布拉塞还展现了这座城市的上流社会、知识分子、芭蕾舞和大型歌剧的场景。他结识了一位法国家庭,他们让他接触到上层社会。布拉塞拍摄了许多艺术家朋友的照片,包括萨尔瓦多·达利巴勃罗·毕加索亨利·马蒂斯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等,以及当时的一些著名作家,如让·热内和亨利·米舍。
20世纪30年代,年轻的匈牙利艺术家继续涌入巴黎,匈牙利圈子吸引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凯尔泰什于1936年移民到纽约。布拉塞结识了许多新来的艺术家,包括提哈尼的侄子厄尔文·马尔顿,自1920年以来他们就是朋友。马尔顿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发展了自己在街头摄影领域的声誉。布拉塞继续以商业作品谋生,还为美国杂志《哈珀斯巴扎》拍摄照片。
他是拉福摄影社的创始成员,该社成立于1933年,由查尔斯·拉多在巴黎创建。
布拉塞的摄影作品使他享誉国际。1948年,他在纽约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个人展览,随后在纽约罗切斯特的乔治·伊斯曼之家和伊利诺伊州芝加哥芝加哥艺术学院也展出了他的作品。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在1953年、1956年和1968年展出了更多布拉塞的作品。
1970年,他在法国阿尔勒的“相遇节”上展出作品,1972年和1974年也有展出。1979年,布拉塞被国际摄影名人堂和博物馆收入其中。
1948年,布拉塞与法国女性吉尔贝特·博伊尔结婚。她在支持他的摄影工作方面发挥了作用。1949年,经过多年的无国籍状态,他成为了法国公民。
布拉塞于1984年7月8日在尼斯附近的法国里维埃拉去世,享年84岁。他被埋葬在巴黎的蒙帕纳斯公墓。
职业生涯
在摄影史上,布拉塞是少数于30年代初期就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而活跃影坛60余年的大师之一。在“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1899年)的第九个月的第九天”诞生的布拉塞,每当他回答别人的访问时,都充满年轻小伙子的血气与狂妄。认为自己生辰八字中的“九”这个数字,和他的人生际遇有些关系。
布拉塞,始终对自己的真实姓名讳莫如深。他曾说:“改变名字能使一个人逃离单调的正式身份,这个身份就如同人的枷锁一样,解脱它,艺术家才可以重新生活,再次创作。”布拉塞出身于匈牙利的Brasso,“Brassai”的意思就是:“从Brasso来的人。”
布拉塞在巴黎头六年期间,以替一些德国图片杂志写文章维生,为了文章的配图需要,他经常找一些摄影家共同经营一个题材,最后干脆自己拍起照来。
“我在1924年来到巴黎时,有一段时间过着夜间游荡的生活;日出时休息,日落时起床。在那两千零一个夜晚的波西米亚式生活中,我踏遍了巴黎的每一个角落。我为这不夜城不断展现在我眼前的景象感到震惊。我想用什么办法把它记录下来。终于有一个女人借给我一架业余相机,我用它捕捉了这些缠绕在我心中许久的景象。”
1932年,布拉塞第一本摄影集《夜巴黎》出版。布拉塞镜头中的巴黎包容性极强:从守夜人燃起煤气街灯开始,到各式各样躲在黑暗中喘息的人:倒卧街头的醉鬼、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在街上拉客的流莺、马戏团和歌舞团的后台辛酸、妓院里排队供嫖客挑选的裸女、吸毒者、同性恋者的舞会、上流人物在下流社会的另一副脸孔……等等触目惊心的画面。也正是因此,这部摄影集震惊了全法国。布拉塞的夜巴黎系列,就技术上来说也突破了当时摄影科技的极限,在那时相机镜头的光圈与底片的感光度都无法让专业摄影师去捕捉夜光下的动态画面,而从没摸过相机的布拉塞到底从哪里学到底片增感的冲洗技巧,也一直是个谜。
和当时巴黎艺术圈交好的布拉塞,也留下了巴勃罗·毕加索萨尔瓦多·达利、马蒂斯等正处于创作巅峰期的艺术家们的肖像,并于1980年代集结出版。作为摄影大师的布拉塞,其摄影观也引来诸多争议。“我从来就没认为摄影是一种艺术。”他在1932年的一篇文章《潜在的影像》中,就表明了这种态度,而引起摄影界人士一致的抨击。他说:“在艺术当中,摄影是侵入者,是一个扰乱其他艺术和谐性的不统一记号”;“摄影太精确、太依靠现实、缺乏想象空间、缺乏发明以及精神方面的特质。所有的这些短处,其实也是它使人肯定的特质——是‘非艺术’甚至是‘反艺术’。这种特质实际上是摄影应该去开垦的地方,不应归于艺术”。布拉塞的摄影观是他自己作品最好的注脚,他所拍摄的人、事、物都很少有情绪的介入。
作品
夜巴黎
《夜巴黎》首次出版于1932年,当时就以穷尽巴黎夜生活全貌震惊全法国。1976年再版时,更名为《30年代的秘密巴黎》,并从原来的60幅作品增加为120幅,将之分成21个单元,布拉塞在每一单元前写有一篇札记。这些文章,甚至被挑剔成性的纽约时报书评家奎玛大为称赞:“布拉塞以好小说家的文笔勾勒出那时代的回忆录。”《夜巴黎》的照片为布拉塞赢得了“夜间摄影鼻祖”“时代的守夜人”等名誉。在这些作品中,布拉塞始终以保持冷静,尽量不去接入当时的情景,记录着醉鬼、流浪汉、招徕客人的夜莺等底层社会人物,也留下了当时上流人物在下层社会的另一幅面孔。
布拉塞拍摄的妓女,图像的姿态显得异常的冷静或漠然,与照片中荒唐的场面形成强烈的反差:在某个狭小逼仄的空间中,有三三两两的妓女,她们赤裸裸的,体态臃肿,肌肉已有些松弛,一个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买春者站在旁边,没有任何表情,像是在暗暗地斟酌挑选———他似乎没有发现有人在拍照。
布拉塞拍摄的巴黎夜景,记录了当时的巴黎。尽管布拉塞不认为摄影是一种艺术,但是其镜头下的巴黎极其感性。在布拉塞的照片中,街道常空无一人,处于黑暗中,有一束来路不明的光泛照在上面。街道上被行人的脚步磨蹭凹凸不平的砖块看上去有如一个时代的象征,提醒我们———曾有多少人在这一空间场所为了各自的生活奔波流离,他们一直是这个背景中的主角,在街道上上演他们微不足道的历史,虽然从来无人过问。
布拉塞拍摄的夜巴黎,在技术上仍然是个谜,因为当时的摄影科技局限——镜头的光圈和底片的感光度不能满足专业摄影师拍摄夜景中的动态画面。
在布拉塞生活中的艺术家
布拉塞在巴黎期间是住在有名的Milieu艺术区,认识很多艺术界的朋友,更由于当时颇受敬重的艺评家特黎亚德的介绍,而与当代顶尖的艺术大师们结交。1980年代出版发行的《在我生活中的艺术家》,就是布拉塞对这些画家、雕刻家朋友们所做的摄影记录。
《在我生活中的艺术家》这本书总共记录了21位艺术家的生活以及工作面貌,密集拍摄的年代是在1932至1940年之间,之后又间断地补拍到1962年为止。其中比较珍贵的是巴勃罗·毕加索萨尔瓦多·达利、马蒂斯、胡安·米罗、杰克梅第、乔治·布拉克杜菲、波纳尔、麦约等人刚在世界艺林奠定地位时的壮年景况。在《好小说家的文章下》,布拉塞透露了这些大师们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使这本摄影集子也成为绘画界的一本热门书。布塞拉的文笔同他的摄影机的镜头一样锐利,他这么形容的毕加索:“我被他的一双眼睛吸引住了,他的眼睛也不是通常所谓的大眼睛,它们所以显得巨大,是因为有一种好奇的本能使眼皮撑开着,露出眼球四周的眼白,反射出闪电般笔直的光芒。”
他如此形容萨尔瓦多·达利:“巴勃罗·毕加索在1932年的冬天,介绍我与达利在Rue LaBloetie街的工作室见面,那时的达利年轻英俊,有一张瘦削的脸庞,泛着苍白与橄榄色的混合,很炫耀的留着一撮小胡子。他那发狂的大眼睛,透着智慧且闪着奇异的火花。一头吉普赛式的长发梳理得光洁滑亮,后来他告诉我,他头上抹的不是美发油,而是油画的上光漆。”
布拉塞锐利的观察,也在这些照片中精确的表现出来。这些艺术大师,被很多摄影大师们拍下不少有代表性的照片,邓肯拍过两本毕加素专集;哈斯曼拍过一整本萨尔瓦多·达利的专集;布列松拍过很具代表性的杰克梅第、马蒂斯、波纳尔;专拍人物的卡什希拍过米罗、马克·夏加尔等人。每一位摄影家眼中的同一位艺术家都有着相同与相异之处——相同的是这位艺术家的本来的面貌,相异处就是不同摄影家们各自的诠释。
布拉塞镜头里的艺术家
布拉塞眼中的艺术家们都比别人所拍的要平凡很多,没有半点“伟大”的感觉:巴勃罗·毕加索的一只手掌、毕卡索在餐厅和马蒂斯的儿子皮埃尔·马蒂斯打招呼、马蒂斯在画模特儿、萨尔瓦多·达利还是年轻英俊时头上涂着上光漆的模样、胡安·米罗在街头、杰克梅第在巷口……这些大师们平凡的生活照,正是布拉塞最强的风格,一如他拍摄夜巴黎的众生相一般,他凭着自己的信念,对“对象”的本来面貌做最崇敬的礼拜。
他放弃了自我的诠释,因此我们从他照片所认识的巴勃罗·毕加索不是旷世天才型的面貌,而是毕加索也是凡人的一面。他所拍摄的米罗甚至像是谨慎的会计师一般,令人十分惊异:怎么这位幻想家会是这般长相。在布拉塞生活中的艺术家们,以他们原原本本的生活面貌呈现出来,这是十分难得的。
对于布拉塞的这种摄影风格,纽约现代美术馆的摄影部主任察寇斯基有这么一番介绍:“看他的照片,人们并不意识到摄影行为的存在,好像主题本身透过他们自己的媒介重新塑造着自己。”亨利·米勒说得更为清楚:“在感情上,布拉塞是如此强烈地表达了一种欲望,就是他不去干涉对象本身。这种情怀难道不是被深厚的人性所激发的吗?布拉塞尊重并重现对象本来的面貌。”
摄影观
布拉塞对摄影的看法也和他的作品一样耸人听闻:“我从来就没认为摄影是一种艺术。”他在一九三二年的一路文章《潜在的影像》中,就表明了这种态度,而引起摄影界人士一致的抨击。他说: “在艺术当中,摄影是侵入者,是一个扰乱其他艺术和谐性的不统一记号”摄影太精确、太依靠现实、缺乏想象空间、缺乏发明以及精神方面的特质。所有的这些短处,其实也是它使人肯定的特质——是“非艺术”甚至是“反艺术”。这种特质实际上是摄影应该去开垦的地方,不应归于艺术。“摄影带给我们一些什么呢?是一口新鲜空气、一股强烈的现实味道,它给予事物的几乎是一种实体的表现,是确实的和真理的无法定义的符号,摄影完全更新了人和宇宙的的关系。”在摄影发明之前,没有任何一样东西不是经过无穷尽的艺术来传达给我们。所有的东西都经过变化;在一些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之手,现实不是变得更好就是更坏,或者让二流艺术家用没用而琐碎的美丽外观包装起来。我们永远无法看到风景、一张脸、一个城镇、一个街景是没有经过中间媒介,带有情绪化的传递。我们是如此习惯地看着真理被别人的气质添上色彩。而这个世界不期然的被相机捕捉着而泄漏给我们。布拉塞的摄影观是他自己作品最好的注脚,他所拍摄的人、事、物都很少有情绪的介入。他认为摄影的客观性是对现实世界的形象做最崇敬的礼拜。它认为摄影使人类的影像进入另一个严格的秩序,它使创作者放弃个人的身份——自我。
专题展览
广东美术馆举办的《夜幕下的巴黎:布拉塞,1933》专题展览,展出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馆收藏的布拉塞摄影作品97件,其中主要是他在1931至1932年期间的作品。该展览结束后,将移展北京,在中国美术馆继续展出。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职业生涯
作品
摄影观
专题展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