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位于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东部,距城区8公里。境内群峰叠翠,流水潺潺。村落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隶属
灵洞乡。辖有洞源、梅坞、茶山、高眉4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洞源。东与白坑村相邻,南与平园、杨青桥两村壤,西靠甘露源村,北临香溪镇陈家井村。金兰北线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捷。1992年,全村621户、2089人。耕地面积544.5亩,山林18540亩。
地理环境
洞源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
兰溪市灵洞乡,距兰溪城8公里,金(华)兰(溪)北线公路横穿而过,全村共有人口2169人,人均林地9.3亩,人均耕地仅有0.23亩,是个半山区。该村自
南宋以来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是一个典型的烧石灰村。经过20多年的
改革开放和艰苦创业,洞源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走上了一条富裕之路、文明之路。
近5年来,洞源村的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2001年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名列全市前茅。村两委一班人紧紧抓住国家水泥行业政策调整的契机,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抓大改小”的要求,加快机立窑改造步伐,发展回转窑项目,自2000年底开始,由
兰溪市第六
水泥厂投资2亿多元的该市第一条
日产(企业)2500吨的回转窑
水泥生产线正在紧张施工中。
该村党总支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不断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洞源村走的不仅是一条集体富裕之路,更是一条村民富裕之路。到2001年,洞源村有线电视入户率和程控电话装机率达到100%,彩电、冰箱的拥有率达到100%,移动电话拥有量达到50%以上,85%以上的农户都住上了新楼房,村民们过上了富裕殷实的小康生活。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也促进了洞源村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自1996年来,投入本村公益事业的资金高达571万元,改造了道路、厕所、水电,安装了卫星天线、闭路电视等,村民的生活方式也趋向城市化。
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洞源村的文化事业也蒸蒸日上。
中原地区自来有“盛世修史”的传统。洞源村也于1997年3月正式出版了《洞源村志》。以一村之力修治方志、传之后人,在全国尚属首举。洞源村悠久的历史、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人文积淀、及村庄的现状,在这部《洞源村志》中都有详细记载。
历史沿革
洞源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1986年在村内大家?发现一座汉朝墓葬,出土有
钱币、陶器等。证明在汉代以前,这里已有人聚居。宋、元、明时属紫岩乡,清为紫岩乡江阳里三十二都一图,民国初年划入板桥区,抗日战争后归灵洞乡。
唐、宋间,村民开始用
碳酸钙烧制石灰,因此吸引了许多外地人徙居于此,洞源逐渐兴盛。村现有44姓,以章、范、赵、杨、朱、盛为多,章、范两姓占总人口的46.5%。
较早定居于此的是
于姓。于姓,先籍
河南省,其十三世孙
于石,字介翁,号雨溪、紫岩,生于宋宝?二年(1254),为迁洞源于氏第一始祖。于石貌古气刚,喜诙谐。宋亡,隐居不仕,一意于诗。著有《紫岩诗集》三卷。
人口民族
明宣德间,有范池、范玉两兄弟迁居功塘,未几,功塘为兵火所焚,范氏兄弟旋迁至洞源,为洞源范氏始祖。
范姓现有103户,424人,占全村总人数的20.5%。
章姓,祖籍
淳安县,章铣因
方腊起义爆发,为避战乱由淳安迁居兰溪赤塘。赤塘四世孙章文炳,出继石渠
舅父童氏,改姓为童。因石渠大疫,迁居香溪。香溪裔孙童品,明正德间官兵部
主事,奏准恢复
原姓,改为章品。后香溪
章姓有二支入迁洞源,一为章璧,明天顺间迁居上洞源,为上洞源章氏始祖;一为章厅,娶洞源陈氏为妻,于明
成化七年(1471)迁至下洞源岳丈家居住,为下洞源章氏始祖。洞源章姓,现有151户,543人。占全村总人数的26%。
赵姓,现有102人,占全村总人数4.89%。其祖为
北宋政和间(1111~1117)兰溪
主簿赵景文。29世孙赵庆华,字燧山,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香港拔萃书院毕业,后入两广电报学堂深造,曾任清
邮传部主事,民国国务秘书,津浦、沪宁、沪杭甬、广九等铁路局长,
梁士诒为总理时任交通部次长。庆华生六子四女,幼女绮霞,又名?,字一荻,人称赵四小姐。先为
张学良秘书。张学良与
杨虎城发动震惊中外的
西安事变后,被
蒋介石囚禁。赵?辗转相伴至
台湾省,甘苦与共数十载。1964年7月与张学良补行婚礼,结为伉俪。赵家居下洞源牛栏塘,今门楼架和石台阶尚存。
兰溪市政府正在制订规划,准备修复,供人参观。
洞源
物华天宝。在其数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蕴藏着
碳酸钙、铜、水窝石等矿藏。其中石灰石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居兰溪市之冠。大约在唐初就有人在这里用
生石灰石烧制石灰,至宋代已呈鼎盛之势。明钱泽卿有记:洞源山民,炼石为灰,以供衣食。清《(光绪)兰溪县志·物产》中也载:洞源灰,以山名,其灰白腻,异于他地。自高眉岭下七金山至洞源长达2公里的山里,至今还有许多古石灰窑址。可见当时之盛。
民国时期,由于经济凋敝、战乱和饥荒,灰农大量外流或改行,石灰生产逐渐衰退。1949年后,村民安居乐业,石灰业得以复兴。1952年1月,灰农走合作化道路,建立洞源村石灰产销合作社。1958年一度由政府接管,改为地方国营洞源石灰厂。以后,几经变换,重新由村经营。80年代,村党支部、村委会审时度势,决定利用
碳酸钙多的优势,开发水泥生产。多方筹集资金40万元,办起年产1万吨的洞源
水泥厂。水泥厂的创办,使摘掉了贫困掉贫困帽子,并且使洞源人明白了无工不富的道理。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定,一方面对原有水泥厂进行技术改造,另一方面再建一个年产5万吨的水泥厂。1987年,新水泥厂建成,定名为
兰溪市第五水泥厂。1992年两家水泥厂的水泥总产量达到9.82吨,总产值1706.83万元,创利润302.8万元。以水泥生产为依托,村里还先后建起水泥预制构件厂、花砖厂等7个村办企业。
村级经济的不断壮大,使村民生活逐步富裕。1992年底,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609.4万元,其中工业收入2328.64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574.75元。
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从1982年起,全村实行
九年制义务教育法,小学入学率和初中升学率分别达到97%和90%。1985年起,实行奖学金制度,考上初中者奖励50元,考上
高中者奖励300元,考上大学者奖励500元。为培养村办企业技术人员,已先后选送9人去大学进修,50人参加技术培训。1982年以来,六十岁以上老人均发给养老金,孤寡老人则进敬老院安度晚年。1983年3月,村里先后办起了俱乐部、农民文化宫,总面积500平方米,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棋类室、电视室及老年人活动室。文化宫经常举办各种比赛和文艺活动,同时还举办各种农业技术讲座,普及科技知识,大大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洞源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扶贫扶优先进集体、省模范集体、
金华市文明单位。村党支部书记章广勤先后被评为省劳动模范、省优秀乡镇企业家,并连续两届当选为金华市人大代表,多次评为金华市、
兰溪市的优秀党员。
风景名胜
洞源是一个颇具特色的游览胜地,著名的省级风景名胜区——
六洞山就以洞源村为中心。这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奇山、异洞、古刹令游客倾倒。不知灵洞锁瑰奇,水石幽深路转崎;佳景自多平爽处,笑渠索隐厉裳衣。宋代学者
金履祥的这首诗,正是六洞山迷人景色的真实写照。
六洞山紧挨村东,又称灵洞山、万青山、洞岩山。因山上有六个奇异洞穴而得名。六洞分别是白云、紫霞、漏斗、涌雪、无底、呵呵。涌雪洞在六洞山南麓,又名水洞、下洞,为廊道兼厅式
溶洞。洞中游道分水、旱两程,旱道长1100米,水道长1043米。水质清彻甘洌,长年不涸,旱时最小流量每小时100立方米以上,700多米可行小舟。洞内
钟乳石千姿百态,维妙维肖,主要有寒江伏虎、
犀牛探江、龙门
灵芝、空淙飞瀑、水漫金田、中流砥柱、
飞鱼科对哺、琼崖积雪、蟠龙古潭、穹凌雪钟,合称涌雪十景。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
徐霞客,于
崇祯九年(1636)曾到过这里,并以游记的形式记录了游涌雪洞的经过和所见所闻,汇入其《
浙游日记》中。
离涌雪洞拾级而上,有近年新开发的玉露洞。主洞分二层,上层大厅斜长120米,最宽处30米,最高处21米,面积2150平方米。洞顶石幔飞云垂霞,洞底石笋峥嵘嵯峨。下层大厅扁平略倾,长120米,宽50米,高2~3米,面积6000平方米。厅内游道盘旋曲折,幽深莫测。厅底60米深处,有400多米
暗河穿过,与涌雪洞相通。
从涌雪洞口缘洞源溪上行里许,便至江南名刹
栖真寺。栖真寺,又名栖真教院,俗称上洞寺,始建于
后唐长兴年间(930-933),
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重建,明万历十九年(1591)再度重建。寺中建藏经楼,原珍藏
朱祁镇正统年间钦定刻本《
清敕修大藏经》6367卷,当时全国仅刊行三部,此乃其一。现由
浙江图书馆收藏。栖真寺后有小三苏墓。小三苏即宋
苏轼之弟
苏辙长子
苏迟、迟之子
苏简、孙苏林。苏迟,字伯克,曾任
婺州太守,生前钟情洞源山水之美死后后葬寺后。子苏简、孙苏林亦葬于此。
洞源群峰环峙,其境幽雅,引来众多的文人雅士到此读书讲学。最早有宋
刑部尚书方元若所建的华石书院。
南宋亡后,有
于石的七星堂。明代有白云山庄、梅坞山庄和灵洞山房,其中以灵洞山房最为著名,乃明代宰相
赵志皋读书之处。洞源风光旖旎,景物宜人,又是高贤逸士荟萃之所、游赏之地。宋代
吕祖谦、
金履祥、范竣、范端臣,元代
吴师道,明代
宋濂、
吴沉、
徐原、
王守仁、黄傅,现代文学家
郁达夫等都曾到此游历,并留下许多诗文。1933年11月郁达夫游历此地,在
栖真寺题了名为《题兰溪栖真寺壁》的诗,诗曰:“红叶清溪水
急流,
兰江风物最宜秋。月明洲畔琵琶响,绝似浔阳夜泊舟。”可惜诗壁现已不存。
随着景区的进一步开发,
六洞山已成为连接
浙江省中、西部黄金旅游线上的一处热点,每年前来观光游览的海内外游客逾十万。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洞源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兴办交通运输、饮食服务、旅游商业等,建成旅游服务一条街。1992年底,全村已有近10%的人口从事第三产业,收入达到164.5万元,为全村经济的更大发展插上了矫健的翅膀。
所获荣誉
2019年12月25日,被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2020年3月,入选浙江第二批省级农村引领型社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