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迟(?~1155年),
宋朝人。字伯充(一作伯克),小名苏梁,自号涌泉先生,世称“苏少傅”。苏辙长子,
苏轼侄子。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迟留居
颍昌府,与晚年闲居昌的父亲苏辙颇多唱和。
政和二年(1112年),苏迟出任
登封市县丞。
南宋建炎初,其累官尚书右司
员外郎。
建炎元年(1127年),任直秘阁,出知高邮军。同年,苏迟改做
婺州(今浙江金华)
太守,遂家於此,多惠政。建炎四年(1130年),历任
中书门下检正诸房文字、知
泉州市、
太常少卿。
绍兴元年(1131年)请补外,知处州。绍兴三年(1133年),任
刑部侍郎、
工部侍郎。绍兴五年(1135年),因年老以徽阁待制,提举
江州太平观。绍兴十二年(1142年)致仕(辞去官职退休),因蜀乱不能回
四川省,遂徙居婺州(在今浙江金华安家)。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苏迟病逝,享年八十有余。
苏迟娶
北宋状元
梁颢的曾孙梁子美之女
梁氏为妻(继室),梁氏与苏迟前室
孔姓同苏迟共育有儿子三人:
苏籀、
苏简、苏策;女儿五个。其中,苏过继给
苏适(
苏辙次子,苏迟弟弟)为嗣。苏迟去世后,葬于兰溪灵洞栖真院侧。苏迟夫人梁氏墓则位于
平顶山市郏县小峨眉山下“三苏园”内。
苏迟为政以沉稳见称,在朝为官,只是守职,没有大的建树,但在地方官任却有所作为。
建炎三年(1129年),苏迟在浙江婺州
太守任上替乡民奏减公粮,乡民为他立生祠,官声大振,朝廷下诏褒奖,追封苏迟父亲苏辙为
太师、魏国公;追封苏迟母亲——苏辙夫人史氏为嘉国夫人。苏迟病逝后,朝廷嘉奖其勤于王室,特赠少傅。
人物生平
苏迟(?~1155年),字伯充,一作伯克,号涌泉,小名苏梁,两宋之际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苏辙长子,
苏轼侄子。
早年经历
苏迟小时候性行沉静,举止端方,不苟言笑,少年老成,不与常儿嬉戏。见之者无不喜爱,以为此儿将来必成大器。他秉承家学,在父亲的指导下,读书作文,从不怠惰,故能饱学经史,工诗善文,还在少年时便颇负盛名。
为官仕途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迟留居
颍昌府,苏辙晚年闲居颍昌,同苏迟颇多唱和。由于父亲牵涉
元祐更化,遭人陷害,一度远贬
雷州市,苏迟也身受其害,仕途之路不畅。
宋徽宗初即位,曾经一度起用
元祐旧臣,父亲得以遇赦北还。由此,于政和二年(1112年),苏迟官
登封市县丞。但是不久,
曾布为相,竭力排挤元佑老臣,徽宗采纳曾布主张,打击元党人。苏迟父亲
苏辙被指斥为奸党,诏毁文集。朝廷禁止元祐旧臣的子弟入朝为官。在这种政治形势下,苏迟自然仕进无门。直到
赵构时,父亲才彻底恢复了名誉,苏氏家族才有了出头之日。
建炎初,苏迟累官尚书右司
员外郎。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直秘阁,出知高邮军。同年,苏迟做
婺州(今浙江金华)
太守,在
南溪区的灵洞山建苏辙
衣冠冢,以便就近悼念。建炎二年(1128年),以右
朝请大夫直秘阁知婺州,遂家於此。在任上,苏迟能体恤民情,宽政缓税,发展生产,以惠政深得民心。建炎三年(1129年),时婺州岁贡罗五万余匹,苏迟为此事奏请
赵构,减为二万八千匹,父老为其建“景苏坊”一座以颂其德,又为苏迟立生祠,并祠其祖
苏洵、
伯父苏轼、父
苏辙三先生(故名“
三苏祠”)。
建炎四年(1130年)六月,被朝廷召为
中书门下检正诸房文字,九月知
泉州市。上任后,正着手处理民事,还未见政绩,十月又升迁为
太常少卿,苏迟便勿匆离任回朝。
当时
南宋王朝初建,百废待兴;北方金兵压境,政局不稳;朝廷内部多意见分歧,难于裁夺。苏迟在朝本欲有为于国,却无所适从。乃于
绍兴元年(1131年)请补外(请求外调),改以集贤殿修撰,出知处州。在地方任上,苏迟大胆施政,政声日高。绍兴三年(1133年)九月,苏迟因政绩显著,被召回京,权
刑部侍郎,十月改
工部侍郎。绍兴五年(1135年)告老,充任徽猷阁待制,提举
江州太平观。绍兴十二年(1142年)迁一官致仕(辞去官职退休),因蜀乱不能回
四川省,遂徙居
婺州(在今浙江金华安家)。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卒,享年八十有余,朝廷嘉奖其勤于王室,特赠少傅,故世称“苏少傅”。苏迟去世后,葬于婺州兰溪灵洞栖真院侧,与其父
苏辙的
衣冠冢为伍。
家庭生活
子女情况
苏迟有儿子三人:
苏籀、苏简、苏策。苏籀过继给
苏适(
苏辙次子,苏迟弟弟)为嗣。苏迟还有五个女儿:其中,前室孔夫人育有一女,名志;继室
梁氏(苏迟娶宋状元
梁颢之曾孙女
梁氏为妻)育有四女。公元1112年梁氏去世时,梁氏所生长女已嫁曾恪、次女已嫁王棟(二人都是苏迟的外甥),另外一个女儿已嫁韩晔,小女儿尚幼,孙女有二人。
照顾家人
绍圣元年(1094年)苏迟父亲苏辙由汝州再贬
宜春市、筠州,苏迟、苏适留居颖昌,苏辙独携幼子苏逊南迁。苏迟在颖川建宅筑室,负责一大家的生活。绍圣三年(1096年)冬苏迟来筠州探亲,但第二年二月,
苏辙再贬
雷州市,故苏迟并未北归,而是送苏辙赴贬所。这时
苏轼也再贬
儋州市,相遇于
藤州,苏轼书《和韦苏州》诗赠苏迟。苏迟不久复回
许昌市。
元符三年(1100年)冬其父苏辙北归颖昌,不久,党祸再起,
崇宁二年(1103年)春苏辙避祸
汝南郡,苏迟兄弟时往探视。崇宁三年(1104年)春苏辙还居颖昌,一家百口,苏迟兄弟则忙于筑室。
与苏辙和诗
在父亲苏辙晚年闲居颖昌期间,苏迟与之颇多唱和,如其父苏辙就因此写了《次迟韵寄适、远》《次迟韵对雪》《次迟韵千叶牡丹二首》《和迟田舍杂诗九首》等等诗词。
苏辙赞其“澹然有诗人之思”。
撰写祭祀诗文
《安定梁氏墓志铭》
苏迟于政和二年(1112年)所撰《安定梁氏墓志铭》,全文如下:
“夫人世以才行显,而东平夫人庄重,善训诸女。故夫人夙蹈规约,性质直不为矫饰。既归苏氏,事吾母如同安郡夫人,二十有六年,始终如一,人无间言,众推其孝。前室夫人
孔姓,生女曰志,视其如己所出,恩意有加焉,众推其慈。先公门下侍郎晚岁流落于外,诸子杜门奉养,居闲穷阨,夫人怡然不以动。念
中书得君由监司迁侍从,不旋任执政,荣同日至。夫人淡然所固有,平居勤于妇功,无暇日。自奉至薄,而施予不吝。性晓音律而甘于寂寞,晚益温克待物,以宽宜贵,且寿者也,而数止于此。悲夫,
政和丙申正月二十六日辛卯,以疾不起,享年四十有二。十一月十三日壬寅,葬于先西南八十步。二子:长曰简,将士郎。次曰策。四女:长嫁曾恪、次嫁王棟,皆吾甥也。次嫁
韩晔,次尚幼。孙女二人。于是,中书问疾之使未至,而之事毕矣。悲夫,谓为报也,而理有不当,谓忌人也,天何心哉! 然夫人平生奉佛,病革,诵
观世音以至于没,庶几其不坠,诣趋云铭:
天胡不亲 报有薄厚 恶不可为 善乃不寿
一心归正 虽死何咎 老者之悲 生者之疚
二子有立 可慰其后”。
苏迟撰写的《安定梁氏墓志铭》
清代发现后又久佚,不知所踪。2018年4月,随着孤本
康熙《郏县志》八卷本从
日本内阁书库影印回国,
梁氏墓志得以重现。
苏适墓志铭
公元1122年9月8日,苏迟的弟弟苏适,在广信军判官任上骤然病逝。因当时苏轼、苏辙早已不在人世,作为苏辙的长子、苏适的哥哥,时任河南登封县丞的苏迟为苏适撰写了墓志铭,由苏轼的二儿子苏过撰写、题写苏适的墓盖。苏迟在墓志铭里介绍了弟弟苏适孝敬父亲苏辙的故事、苏适做官的事迹以及苏适夫人黄氏。苏迟最后说:“嗟嗟仲南,刚毅自守。直已而行,不为义疚。有才弗遇,为善罔寿。”
相关人物
祖父苏洵
苏(1009年~1066年),字明允,自号老泉,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受知于
欧阳修。苏洵生于蜀地眉山,于庆历五年(1045年)前出蜀,至庆历七年(1047年)其父亲苏序病逝返蜀。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其儿子苏轼、苏辙兄弟同期高中
进士,名动京城。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屡次落榜没有功名的苏洵经
韩琦推荐,被任命为秘书省
校书郎。次年,苏洵担任霸州
文安县的
主簿,参与修撰
礼部尚书《
太常因革礼》。北宋
治平三年(1066年)三月,《太常因革礼》编撰工作完成。同年四月二十五日,
苏洵病逝于京师。苏洵以文章著称于世,与其子
苏轼、
苏辙并称“三苏”,同时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列,作品有《
嘉祐集》。
父亲苏辙
苏辙(1039年~1112年),字
苏辙,又字同叔,晚年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任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
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
赵煦即位后,召苏辙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1086年)任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绍圣元年(1094年),因上书劝阻起用
李清臣而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
崇宁年间,蔡京当国,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号颖滨遗老。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
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
赵构时累赠太师、魏国公,
赵昚时追谥“文定”。苏辙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也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
春秋传》《
栾城集》等。
苏辙有三子,长子苏迟、次子苏适、幼子苏逊。按照
苏辙生前愿望,妻子史夫人、长子苏迟将其葬于河南
郏城县上瑞里苏坟,离苏轼坟不远处。公元1127年,苏迟做浙江婺州
太守,在
南溪区的灵洞山建
苏辙衣冠冢,以便就近悼念。
母亲史夫人
史夫人(1041年~1117年)生于公元1041年。公元1055年,15岁的史夫人嫁给苏辙(苏辙那时17岁)。新婚燕尔,她孝敬公婆,伺候丈夫,史氏虽然年轻但行事妥当,令苏迟父亲苏辙多年不忘。史夫人与苏辙举案齐眉,相濡以沫,生育三子七女,恩爱生活了五十七年。史夫人从婆婆程夫人处学得教育子女的办法,耳提面命,谆谆教诲,使她的三个儿子都大有出息。公元1117年,苏迟母亲史夫人去世,安葬于河南
郏城县上瑞里苏坟,与丈夫
苏辙同穴而眠。
在苏辙和史夫人去世六十年后,其长子苏迟在浙江婺州太守任上替乡民奏减公粮,乡民为他立生祠,官声大振,朝廷下诏褒奖,追封苏辙为太师、魏国公,追封苏辙夫人史氏为嘉国夫人。
继室夫人梁氏
苏迟夫人安定梁氏(?~1112年)是苏迟的继室,梁氏系
北宋状元
梁颢(曾任翰林学士)的曾孙梁子美(曾任湖南提点刑狱,官至吏部尚书、
尚书左丞、中书侍郎)之女。梁氏因其父梁子美封
安定郡开国公、食邑五千六百户、食实封一千八百户,故有“安定梁夫人”之称。梁氏家教优良,举止循规蹈矩,性格直率不矫饰,性情温厚,克己宽人,不嫌贫爱富,是个贤妻良母。她孝敬公婆二十六年,始终如一;其对待苏迟前室孔夫人的女儿如自己的亲生女儿。梁夫人平生奉佛,性晓音律而甘于寂寞。梁氏生有二子(
苏简、苏策)四女,其于政和二年(1112年)正月二十六日病故,享年四十二岁,同年十一月十三日葬于
郏县先茔西南八十步(以上由苏迟的《安定梁氏墓志铭》志文可知)。
在
郏县苏轼墓园西南57米处有苏轼侄媳、苏迟夫人
梁氏的墓葬,墓前有
爱新觉罗·旻宁四年(1824年)
中秋节郏县知县李虎臣重立的墓碑。碑文载:“考苏氏族谱为文定公长君夫人,乃宋状元
梁颢曾孙女也。苏氏我自文定公官颍后,半隶豫籍。夫人送于先茔之徬。逮明季,土寇为患,苏氏墓发掘遍。国朝
顺治初,邑侯笃行张公始为封树。
主簿乔钵又得夫人墓志于穴中具衣冠以掩其骼,以其后邑中绅士
王德淳等竖石表墓。历年已久,风雨剥蚀,因为重摹勒,志厥颠末云。”
从墓碑文所载可知:苏迟夫人梁氏的墓,
清代顺治年间被盗贼窃伐过。顺治初年
郏县主簿乔钵在墓穴中发现
梁氏墓志,遂“具衣冠以掩其骼”,“邑中绅士王德淳等竖石表墓”。
伯父苏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
眉山市(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
苏洵、其弟
苏辙合称“三苏”。苏轼生于
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幼时受到家庭文化修养的熏陶和教育,少时即能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历任福昌主薄、凤翔判官、殿中丞及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等。元丰三年(1080年)以谤新法之“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
赵顼病逝后苏轼被朝廷一度起用,先后升任为礼部郎中、起居
舍人、
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兵部尚书、
礼部尚书。元祐九年(1094年),
章惇、
安焘等变法派人士上台执政,苏轼成为被打击对象,苏轼遭遇五次贬官,相继被流放至惠州、
儋州市居住。
元符三年(1100年),
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北返,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病逝于
常州市,被葬于汝州
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嵩阳
峨眉山(今
郏县三苏坟)。
南宋时期,
赵构时,赠苏轼资政殿学士;
赵昚时追谥苏轼“文忠”,特赠
太师。苏轼的散文、诗词、书画皆有极高成就。其诗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诗与
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书法自创“苏体”,与
蔡襄、黄庭坚、米蒂并称“宋四家”,论画主神似,善画竹及枯木怪石。
长子苏籀
苏籀(生卒年不详,大致出生在
元祐年间),字仲滋,四川眉山人,乃苏辙之孙,苏迟长子,过继给苏迟胞弟苏适为嗣。年十余岁时,侍其祖
苏辙于颍昌,首尾九载,未尝去侧。又侍苏迟居婺州近三十载。以祖荫补陕州仪曹掾,曾入转运使幕。
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为迪功郎,官南剑川添差通判。宋室南渡后,居婺州(今浙江
金华市)。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以右宣义郎为大宗正丞。绍兴十四年(1144年),为将作监丞。绍兴十九年(1149年),以左朝奉大夫为台州添差通判。绍兴三十年(1160年)前后尚在世。喜论事,以文采见知于时,著有《栾城先生遗言》一卷、《双溪集》十五卷。生一子
苏诩。
苏籀系
朝请大夫,其墓在金华县东就日乡资圣院旁(在今金华市
金东区孝顺镇、
澧浦镇一带)。
次子苏简
苏简(?~1166年),字伯业,两宋之际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徙居
婺州(今浙江金华),
苏辙之孙,苏迟次子。荫补入仕,为假承务郎。
北宋末,历任郑州司刑、监
华州钱监等职。建炎中,充江浙制置司书写机宜文字,迁通判饶州。绍兴中,历任知严、广、洪等州,加直龙图阁。绍兴二十九年(1159),遭弹劾,坐前知
广州市任上,因病未尝出厅办事,落职放罢。次年,辞召求祠,复为直龙图阁致仕。乾道二年(1166年)卒,赠少保,著有《山堂文集》二十卷。
苏简尝藏《
东坡易传》,有苏谔、苏诵二子。
苏简系龙图阁直学士,
广南东路经略使,其墓在金华县东赤松乡法圣院西(在今
金华市金东区赤松镇)。
三子苏策
苏策(生卒年不详),字伯行,四川眉山人,乃
苏辙之孙,苏迟幼子也。以外祖梁子美恩授将仕郎,主
新郑市簿,辟
江西省帅属,改秩知钱塘县、诸军审计司军器监丞,兼权吏部郎。宋室南渡后,曾随父居
婺州(今浙江金华)。苏迟去世后,在外地当官的苏策去职回乡,居
栖真寺为父亲守孝。苏策去世后,葬苏迟墓旁,事见
吴师道《
敬乡录》。
曾孙苏林
苏林(生卒年不详),字伯茂,
苏简之孙,苏谔长子。以祖苏简恩,初任绍兴县
主簿,知严州建德县,监督进奏院。丁父忧,免丧,通判
秀州,办诸军粮料院、
司农寺主簿,将作丞,补外知
衢州市,
福建省提举,就除通判,转朝散大夫,改除左侍郎。丁母忧。免丧,除江东提刑,丐祠卒,累赠正奉大夫。苏林曾经大量收存
陆游诗文,并付刊刻。有苏熙、苏照(出继亲叔苏郁为嗣)二子。由于
曾祖父苏迟之墓在兰溪
栖真寺东侧的缘故,苏林对栖真寺情有独钟,撰有《栖真教院记》和《栖真教院观音阁记》。苏林去世后,也祔葬苏迟墓旁。
儿媳韩氏
1988年,
金华市城北发现了苏迟的儿媳,即
苏简的妻子墓,墓中出土有“宋宜人韩氏墓志铭”一块,为研究苏氏家族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家族族谱
参考资料:
相关作品
苏迟的诗文多散失。《宋诗纪事补遗》收录了他的一首诗,《宋代蜀文辑存》收录了他的文章6篇。《宋史·苏辙传》附有“苏迟”,《
宋史翼》《
四川通志》为之立有小传。
荣誉成就
苏迟在地方任上,为一州之长,处理政务能由自己裁定,故能放开手脚,大胆施政,通过惠政深得民心。他以富国强兵为宗旨,能体恤民情,宽政缓税,积极发展生产,鼓励耕桑,训练士卒,以备国防。同时,他又兴建学校,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政声日高。特别是
建炎三年(1129年),苏迟在浙江婺州
知府任上替乡民奏减公粮,乡民为他立生祠,官声大振,朝廷下诏褒奖,追封苏迟父亲苏辙为
太师、魏国公;追封苏迟母亲——苏辙夫人史氏为嘉国夫人。苏迟病逝后,朝廷嘉奖其勤于王室,特赠少傅。
相关纪念
三苏墓
苏迟葬于兰溪灵洞栖真院侧,今兰溪栖真寺小飞来峰下还保存有“三苏墓”,即宋苏辙长子苏迟及苏迟之子
苏简、孙苏林之墓。从
栖真寺北侧登山,过“小飞来峰”,山路右侧有一个蓄水池。结合文献记载可知,苏迟墓应该就在蓄水池附近的坡地上。此地没有苏迟墓碑,也没有石质坟面,荒草中只有一块孤然独立、半人多高的苏简墓碑,碑上刻:“宋苏颍滨先生孙侍郎简公之墓,
爱新觉罗·旻宁甲申年柳月重建,
苏姓仝立。”
苏简墓原先并不在
兰溪市,这是有文献可以互证的(明、清金华府志、
金华县志都明确记载苏简墓在“金华县赤松乡法圣院西侧”)。一说:由于年代久远,原“小三苏”墓碑上的字已经模糊,难以辨认,清道光甲申年(1824年)苏氏后人修墓时,误把苏策墓当成其兄苏简之墓,并立了块苏简墓碑。另一说法:可能是金华的苏简墓当时已经被毁坏,后人以“
衣冠冢”形式迁葬兰溪苏迟墓旁,于是又有了“小三苏墓”是苏迟、苏简、苏林墓之说。
苏迟寓宅遗址
苏迟寓宅遗址在金华县治东景苏坊,土名石狮子头(即今金华市区江北银泰城东门附近)。建炎初,苏迟来知
婺州,遂家焉,后子姓徙居
金华县南二十六都苏孟庄。
景苏坊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苏迟以右
朝请大夫直秘阁知婺州,遂家於金华,多惠政。时婺州岁贡罗五万余匹,苏迟为奏减二万八千有奇,父老为建“景苏坊”(随着苏迟后人定居于此,其寓居之地也被百姓称为了“景苏坊”)一座,以识其德。同时将苏迟宅改为“三苏庙”(后废)。遗址在金华市区江北银泰城东门附近,今已无存。
石狮子头
在北四隅二坊,有地名叫“石狮子头”(今金华市区江北银泰城东门附近),系宋苏迟故居遗址所在地,尝建有“景苏坊”一座,后仅存一石狮,因以名地。
醋坊岭
醋坊岭,是一个山岭高坡。古时的醋坊岭,位于今金华市区解放东路与明月街交叉处,据明代《徐霞客游记》载:“又东上苏坊岭,岭颇平,夹之。东下为四牌坊,自苏坊至此,街肆颇盛,南去即郡治矣。”据考,醋坊岭当为“苏坊岭”之音误,苏坊指的就是“景苏坊”,而醋坊岭距离“景苏坊”遗址很近,也间接证明了其关联性。“景苏坊”门前这段入兰溪门,从县治--景苏坊--默相坊-岭上醋库的路,被百姓叫做“苏坊岭”。由于“苏”与“醋”金华话发音相近,渐渐地,“苏坊岭”最后被改成了“醋坊岭”。
趣闻轶事
诗赠孙志举
苏迟的
伯父苏轼十分喜欢朋友
孙立节的儿子孙志举,苏迟也与孙志举一见如故。两个年轻人志趣相投,互有诗赠。
苏辙遇赦后,与家眷经过
南康郡,苏辙与苏迟和孙志举有过见面,苏迟还与孙志举互有诗赠。在水南,孙志举把苏迟所赠之诗转呈给苏轼阅读,苏轼阅后,十分高兴,为侄子之诗而激奋,也写了《和犹子迟赠孙志举》诗:“我从海外归,喜及
崆峒区春。新年得异书,西郭有逸民。小孙又过我,欢若平生亲。清诗五百言,句句皆绝伦。养火虽未伏,要是
朱砂石银。我家六男子,朴学非时新。诗词各璀灿,
老挝语徒周谆。愿言敦夙好,永与竹林均。六子岂可忘,从我屡厄陈。”
金华三苏祠
三苏祠在金华县署东景苏坊内(今金华市区江北银泰城东门附近)。
南宋建炎二年,苏迟守婺,有惠政,民为立生祠,并祠其祖
苏洵、
伯父苏轼、
苏辙三先生,故名。因当时苏迟定居于狮子头,大概相当于今天的解放东路上的福莲汇大厦附近,所以三苏祠也被立于此处。明正德间,裔孙苏请于金华
知府刘(四川涪州人)重建,增祀学士
苏简,日久祠废(坊仅存
石狮,其地亦别祀土神),邑人遂於西市街苏家庙(在今
金华市西市街
永盛购物广场朝金华第一百货的那个角上)祀之。
拜谒王巩
因苏辙与王巩交往甚密,苏、王两家关系密切。为感谢王巩的教导,苏迟与弟弟苏适、苏逊相继拜王巩。父亲苏辙于
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秋至元祐四年(1089年)春夏之间,给王巩写了一则信札《上谒帖》。字体为行书。帖的内容为:“承惠教。儿子相次上谒。辙上,定国阁下。”苏辙在帖中感谢王巩(王定国)对自己三个儿子的教导。
交酬富直柔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苏迟被北宋宰相富弼的孙子富直柔举荐。当时富直柔提任
御史中丞,他请求朝廷罢去
侯延庆右司的职务,而由苏迟来担任,
赵构说:“台谏的职务是帮助朝廷拾遗补过,不该荐举某人当某官。”但是,
李治还是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侯延庆改任
礼部员外郎,而苏迟做了
太常少卿。后来苏迟与晚年徜徉山泽,放意咏吟的富直柔以及叶梦得、张元幹等常一起交游酬唱。
修缮栖真禅寺
栖真禅寺原名灵洞寺,俗称上洞寺,前身石关寺,位于兰溪
灵洞乡洞源村。寺庙始建于
后唐大兴年间,其后宁波天童寺监院如契大师
住持重建,
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建成,改名栖真禅寺。其时殿宇威仪,轮奂翚飞,佛号经声,万千气象,与浙东天童寺并称二大禅门,为浙中参禅胜地,也是高贤逸士的常游之地,苏迟也曾多次来此游玩。后该寺于
太平兴国(976年~984年)年间废。
南宋时期,苏迟、
苏简、苏林等对寺庙进行了进一步的修缮和改造,使古寺增色不少。
甄选墓地
苏迟生前酷爱兰溪六洞山的山水之美,于是在六洞山栖真寺东侧选定墓地,建立生。苏迟去世后,安葬在他生前已选好的墓地。这处墓地就在兰溪灵洞山。苏迟不光为自己选择一处墓地,同时,也为他父亲
苏辙筑了一座
衣冠冢。
苏迟之子
苏籀、苏简等遂入籍
金华市(金华之有苏氏,自此始)。苏迟去世后,在外地当官的
苏策去职回乡,居
栖真寺为父亲守孝。苏策去世后,祔葬苏迟墓旁(据
吴师道《
敬乡录》记载)。
苏简之孙苏林由于
曾祖父苏迟之墓在兰溪
栖真寺东侧的缘故,对栖真寺情有独钟,其去世后,也祔葬苏迟墓旁。
灵洞秀美山水吸引了苏氏一家四代安栖:苏辙、苏迟、苏策、苏林,堪称“四苏坟”。
相关评价
1、“迟以奏减买罗,父老为立生祠,而其子孙簪缨蝉联,天之报施善人亦至矣哉!”(明朝郑柏评)
3、仔细看看这段评论,写法与苏轼、苏辙等文风十分相似,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不难看出苏氏先辈苏序、苏洵、苏轼、苏辙对后世的影子,所谓龙凤相生,一脉相承。(罗泰琪,《大宋文脉 苏氏家族传》评)
4、苏迟为政以沉稳见称,三思而后行,故较少失缺;但是勇进精神不够,在朝为官,总是守职而已,没有大的建树,倒是在地方官任尚能有所作为。(《中国文化世家 巴蜀卷》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