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是中国姓氏之一,北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二十八位。
梁氏起源有五个分支,第一种源自赢姓,
秦仲的小儿子被封于梁,建立
后梁,史称
梁康伯。后
秦穆公覆灭梁国,改梁地为少梁。梁国子孙在亡国之后,大部分皆逃往
晋国,并以故国名为己身姓氏。于
春秋时期形成梁氏。至第45代后裔
梁鳣、唐天平节度官
梁惟忠,举族定居
山东省东平,这支梁氏于
宋朝时期发展成为科甲鼎盛的名门望族;第二种源自
姬姓,封邑名称为氏。据《
路史》等史籍记载,
东周初期,
姬宜臼姬宜臼之子姬唐封于
南梁,治理汝(在今
汝州市),后被楚国所吞并,其子孙以故国之名为氏,称梁氏。而安定氏正出此是为河南梁氏也;第三种源自地名,依照史书典籍《
通志》所记载,“魏”乃西周时期的诸侯国之一,周显
周王姬扁八年(公元前361年)迁都至
大梁(今
开封市),自此“魏国”又被史家称为
战国之“梁国”,魏惠成王亦被称
魏惠王,其后裔子孙以居邑名称为氏,称梁氏;第四种源自少数民族,
回族、
鲜卑族、匈奴族、
氐族、
蒙古族、
朝鲜族均有梁氏氏;第五种源自职业,在典籍当中“梁”,指架在河流上的桥,还有河堤、围堰的意思。在古代近河、湖、泽、湾处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当中,有许多人均以“梁”作姓氏,即梁氏。
梁氏于春秋初期分别源于
陕西省和河南两地,并快速散布到
山西省、
河北省、山东、
江苏省等诸多地区。
东晋时期,梁氏开始渡
长江入江南。
晋朝末期,梁氏已移民至
福建省、
广东省。唐宋时期,梁氏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和陕西。在经历了东晋、隋唐的北方战乱后,梁氏遭受重大损失。基于此,梁氏族人随中原人群一道背井离乡,分别向南方和东南方向迁移。明清时期,梁氏在粤桂湘赣四省繁衍很快,在南方稳定、持续发展,最终形成了典型南方大姓。
清代,梁氏始入台。
梁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才辈出,文有
孔子七十二贤弟子梁鱣呕心沥血编《
春秋》,明代才子
梁潜任《
永乐大典》总,更有近、现代国学大师
梁启超、
梁漱溟,著名作家、翻译家
梁实秋,武有梁桥为汉丝绸之路护航,隋唐梁睿平巴蜀,宋代巾帼英雄
梁红玉抗金美名扬,更有当代“万岁军”军长
梁兴初
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中国人的骨气。
梁姓中国典型的南方姓氏,是中华民族姓氏发展史上的著姓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才辈出,或出自
嬴姓、出自
姬姓,或以国为氏、以地为氏、以邑为氏。文有孔子七十二贤弟子梁鱣呕心沥血编《春秋》,明代才子梁潜任《永乐大典》总纂,更有近、现代国学大师梁启超、梁漱溟,著名作家、翻译家梁实秋,武有梁桥为汉丝绸之路护航,隋唐梁睿平巴蜀,宋代巾帼英雄梁红玉抗金美名扬,更有当代“万岁军”军长梁兴初抗美援朝打出中国人的骨气。
玉林市人中,
梁姓人亦不乏佼佼者:中国古代十大美女之一梁绿珠,纯贞壮烈为人们敬仰;曾六获世界乒乓球冠军称号的
梁戈亮艺高胆大,拼出了玉林精神。
主要介绍
梁氏起源
关于“梁”字:
梁氏所用的“梁”字,其最早的含义是和
土木工程的营造紧紧连接在一起的。“梁”是流水小桥,也是捕鱼的坝堰,梁氏先祖居住的陕西韩城又有不少形似桥梁的“梁山”,七沟八梁,无梁不成山。
《
诗经》卷之六《大雅•大明》曰:“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国语•周中》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这里的“梁”,就是架在河流上的桥,所以其注云:“成梁所以便民,不使涉也。”有了小桥,人们就不需要赤脚趟水,当然给百姓带来很大便利。“梁”字除了有桥梁的含义之外,在古代还有河堤的意思。地处河南
废黄河上的开封城,历史上称为“大梁”,之所以这样称呼,并不是因为这里有大的桥梁,而是因为那里有许多大的矮坝堰,利用它可以捕鱼,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
诗经》卷之二《•谷风》曰:“毋逝我梁,毋发我。”这里的“梁”,就是“鱼梁”,即在河边筑起的矮堰,站在矮堰边,可以用竹子编织的笱,捕捞
泥鳅之类的小鱼。
孔子有个学生就叫“梁(鱼+亶)”。“”就是泥鳅、
黄鳝之类的小鱼。《韩非子•内储说》卷上《七术》云:“似蛇,蚕似蝎。”所以,孔子的学生要把“梁”字和“鳢”字连接在一起,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姓名。
黄河故道上有捕鱼的矮堰,地处西北黄土高原的夏阳就不可能有此物了。
嬴姓之后,在夏阳被封为梁伯,则主要是因为这里有座古今闻名的“梁山”。《禹贡》上有“治梁及岐”。《诗经》卷之六《大雅•韩奕》则有“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梁山古属
同州府,即今天的
陕西省韩城市。
据《
元和姓纂》所载,嬴姓伯益传至第十六世孙
秦非子,因善于畜牧而出名,
周孝王很高兴,就封他在
秦邑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其曾孙
秦仲为
姬静大夫,征讨西戎时不幸被杀。秦仲的五个儿子征得周宣王的同意,率兵七干,再战西戎。终于获胜,恢复了被侵占的疆土。周宣王大喜,便给秦仲的五个儿子一一加官封地,封二儿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县南),立国为吕,称
梁康伯。
春秋时,梁康伯的后人
梁伯喜欢大兴土木,老百姓承受不了繁重的劳役和赋税,纷纷逃亡国外。
秦穆公便以拯救
后梁人民的名义,于公元前641年攻灭梁国,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梁氏,史称梁姓正宗。是为陕西梁氏。
《沈隐侯集•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云:“梁氏出自少昊,至
伯益佐禹治水,赐姓嬴氏。周孝王时,封其十六世孙非子于秦。其曾孙秦仲为宣王侯伯,
平王东迁,封秦仲少子于梁,是为梁伯。
刘启世,梁林为
太原市太守,徙居北地乌氏,遂为郡人焉。”由此可知,少昊氏——伯——非子——秦仲——梁伯,血脉相承,在春秋时期形成梁氏。据《
山海经》等神话传说记载,少昊氏是传说中东夷部落的首领,名挚(一作质),号金天氏。他的母亲名叫皇娥,父亲是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有一次,太白之精光临人间,降落在西海之滨,在水的一方遇上了花容月貌的皇娥。两人一见钟情,彼此相爱,于是就玩起了美妙的游戏,奏起了动听的音乐。他们尽情地游玩,放纵地嬉戏,一直玩到日落西山,
晚霞烂漫,方才感到又饥又饿。他们二人便来到森林中采摘
桑葚,解渴充饥。没想到这西海之滨的孤桑之葚,叶红葚紫,
皇帝一实,吃完之后可以长生不老。二人吃饱之后,以桂树为表,结薰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以此作为爱慕之情的永恒纪念。然后,二人泛舟海上,“抚桐峰梓瑟,唱清越之歌”,度过了一段风流而浪漫的岁月。不久,皇娥有了身孕,生下了他们的爱情结晶,他便是少昊氏。
少昊氏能听百鸟之语,辨百兽之音,因而能与各种禽兽自由对话,驯服牲畜,成为部落德高望众的首领。在少昊氏做首领的部落之中,人们以小鸟作为自己的图腾,以鸟命名自己的官员,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
少昊氏有八个儿子,天下之人谓之“八凯”。“八凯”的后嗣又有
皋陶,皋陶的儿子是
伯益。伯翳“能议百姓,以佐舜禹抚驯鸟兽,舜赐姓嬴”。伯翳的后代有仲衍,长得是鸟身人头,担任夏帝的“大戊御”。仲衍生
费仲,费仲生
恶来、
季胜。
姬发讨伐商纣王,杀死了恶来。另一个儿子季胜接续
嬴姓的香火,生下
造父,造父在
周穆王身边做官。周穆王游览西海之际,
徐偃王在国内犯上作乱,造父率领周穆王的军队,一日千里,讨伐徐偃,最终平息叛乱。为表彰造父的战功,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因以为氏。不久,赵城失守,他又逃到
赵夙,担任了晋卿大夫。这一支嬴姓,以国为氏,改姓
赵姓,就是
赵武灵王那一族系。
恶来虽死,却有后代
秦非子活在人世。他继承了祖先擅长驯服牲畜的一技之长,被周孝王封为侯伯。当时,强大的西周政权已经是到了强弩之末,国力江河日下,少数民族乘机入侵周朝边界,掠夺周朝的财富和人口。特别是好战而强悍的西戎,更是掠夺成性,变本加厉,烧杀不止,成为西周朝的心腹大患。
国难当头,
秦仲作为侯伯非子的曾孙,又被
姬静封为侯伯,并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只可惜秦仲“出征未捷身先死”,刚一与西戎交战,就命丧黄泉。
好在秦仲身后还有五个能征善战的儿子,为了给父亲报仇雪恨,他们主动向周王室请战,要求率兵西征,剿天西戎,收复失地,解除国家的心腹大患。周宣王很快就批准了秦仲五个儿子的请求,拨给他们7000匹良种战马,反击西戎。
秦仲五子果然没有辜负周宣王的一片苦心,奋勇杀敌,大败西戎,威名远扬。
西周王朝为表彰五兄弟的赫赫战功,封
秦仲的长子为
西陲大夫,封二儿子秦康为
梁伯,封邑在夏阳梁山(今
陕西省韩城市附近),定为
梁国。梁伯好大喜功,经常在封邑内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搞得百姓怨声载道,痛苦不堪。公元前641年,
秦穆公率大军进攻
后梁,梁国土崩瓦解。梁伯的子孙为怀念故土先祖,就以梁为姓,形成梁氏。宋人
郑樵《
通志》也认为:“梁氏,
嬴姓,伯爵
伯益之后秦仲,有功于周
姬宜臼,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梁山,今为同州县,犹有新里城。新里,梁伯所城者。《乐史》云:新里在澄城,僖十九年,秦取之,子孙以国为氏。”这部分梁氏,在后来移居河东的不少。
据《
路史》等所载,
东周时,平王有儿子唐被封在南梁,治汝(今
河南省汝州市西南),后被楚所并,其子孙以国为氏姓梁。安定梁氏出此。是为河南梁氏。
《潜夫论•志氏姓第三十五》云:“昔者,圣王观象于乾坤,考度于神明,探名历之去就,省群后之德业,而赐姓命氏。”这说明,姓氏是君王依据自然天象,而对王公子弟赋予的特殊称号,以此来表彰他们的功德。《国语•晋语》记载:“凡
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简、僖、姑、、依是也。”姬姓原本是黄帝的姓氏,只有黄帝的嫡传之子有资格继承这个姓氏。所以,黄帝正妻
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
昌意,就成为姬姓的合法继承人。玄嚣,又名青阳,居于江水一带。昌意居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
颛顼。高阳氏就是颛顼,他生于若水,居于帝近(今河南阳东南),担任过北正之官,主要管理民事。高阳氏之后在
商朝末年建立
西周,实行
分封制,将姬姓子孙分封到神州各地。周平王的儿子姬唐封于
南梁(今甘肃陇西一带),其后代就以梁为姓。所以,邵思《姓解》、《广韵•路国记》都认为:
梁姓直接由姬姓演变而来,是
黄帝的正宗传人河东之梁氏——土生土长的又一支梁氏。
三是以邑命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
春秋时晋有梁益耳、梁弘、
梁由靡,因晋有解梁城,高梁、曲梁等地,故以邑为姓。是为
山西省梁氏。
河东梁氏也是由地名得姓。“晋有解梁城,高梁、
曲梁镇之地,此则以邑命氏者也。”(郑樵《通志》)故夏阳梁氏产生之前的梁氏人物,有一部分是河东梁氏。西周的梁鸯,春秋之时的梁弘、梁由靡、
梁五、梁婴父等等,皆为河东梁氏,这一点从多种典籍上的记载可以证明。
梁鸯是
姬静牧正的役人,能够驯服各种禽兽,因而被周宣王招至园庭之内,饲养虎狼之类动物,无不驯顺。周宣王向梁鸯请教驯兽的技巧,梁鸯说:“我不违背动物的要求使动物发怒,也不迎合动物的需求使它们欢乐,我的内心没有顺逆,则就被禽兽视为同类,所以能彼此沟通。”言外之意是向周宣王传达治国的方略。梁鸯在世时,夏阳
梁姓还没有形成,这个生活在秦晋交界地带上的梁氏人物,泰半可能是晋人,也有一部分来自
黄河对面的夏阳。
这些来自
晋国的梁氏人物,不是出谋划策的士大夫,就是率兵打仗的赳赳武夫,文武双全,在
春秋战国之际,颇有威名。晋国有两位梁弘,一个是
晋武公的战车军官,曾在汾水之滨大败
晋哀侯,并俘获晋哀侯与
栾共子,此事发生在
秦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春。另一个梁弘是襄公的大夫。据《左传》记载: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
秦国的军队讨伐
郑国,没有成功,于是便顺手牵羊,灭掉了滑而班师回朝。此举激怒晋国的军队,他们兴师动众,讨伐
秦军,在觳(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国
丞相百里奚的儿子
孟明视,给秦军以沉重的打击。
梁由靡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
晋献公在位时,跟随
里克讨伐狄人,驾御战车,败狄于采桑(今山西宁县境)。梁由靡认为狄人没有廉耻,放纵他们必然遗患无穷,不如乘胜追击,彻底打败他们。里克却认为不可,遂止。后来狄人果然又来侵晋。
由于
山西省梁姓人氏能征善战,入相出将,闻名遐迩,后来被朝廷迁往甘肃和宁夏一带,形成最著名的安定乌氏梁氏。
是据《通志•氏族咯》所载,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国分晋后,公元前361年
魏惠王迁都
大梁(在今河南开封市),从此魏国亦被称为
后梁,后亦有梁氏。是为河南开封梁氏。
“魏”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
姬姓,位于现在的
芮城县。
晋献公攻灭魏之后,把它改成
毕万的封地。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
三家分晋,列为诸侯,定都安邑(今
运城市一带),国号“魏”。为躲避秦国的威胁,魏迁都大梁,又称梁。大梁即今天的河南开封,到了魏文侯少子毕统治的时候,魏国为秦所灭,毕之后代以国为姓,形成开封梁姓。
五、少数民族改姓梁氏
《魏书•官氏志》也说,
北魏时的鲜卑人中有一支姓
拔列氏,在
拓跋宏改姓时被称为梁。由此可知,当今梁氏人中还有一些是当年鲜卑族拔列氏的后裔。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的长城内外,活跃着不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无疑要算匈奴、鲜卑、、氐、羌。由于匈奴族在两汉时期,多次与刘姓皇族通婚,他们的后代便放弃胡姓,改为
汉族刘姓。像十六国时期的
刘渊、
刘聪、
刘曜等人,他们就是改姓汉姓的匈奴人。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大力推行汉化改革,一大批鲜卑贵族开始说汉话、穿汉服、姓汉姓。身份较高的鲜卑人分别被赐为元氏、长孙氏、穆氏、陆氏、贺氏、刘氏、楼氏、嵇氏、尉氏等十大贵姓。地处代北的拔列兰氏,在这次汉化活动中被改为
梁姓。所以,王圻《续文献通考》认为“梁氏有二,伯益之后,封于梁,以国为氏。又有拔列兰氏改为梁氏,魏姓也。”在这一时期,也有一部分胡人改姓梁氏,像梁国儿等人就是如此。清朝时期,世代居住在铁岭一带的
满族良佳氏又改姓梁氏,给梁氏氏族增添了不少新鲜血液。
在
河南省汝阳县县的陶台堡,那里生活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梁氏氏族,他们就是由蒙古族皇亲国戚的后裔演变成的大家族。这个家族的先祖为
也先帖木儿,他是
孛儿只斤·忽必烈的第五个儿子,他的儿子和克齐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袭父亲的封号,出任云南王,后来又改封营王,他的女儿嫁给了蒙古沈王。
汝阳梁姓的第一世始祖为梁彪,第二世为梁志、梁忠,第三世为梁,第四世为梁玉,第五世为梁成。梁成曾经在
浙江省做过
杭州市县尉,明朝授予他钱塘尉管军百户。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
梁铭,二儿子梁,三儿子梁鉴。
梁铭,《明外史》有传,官至征西将军,封
保定市伯爵。据《名山藏勋封记》记载:“梁铭,汝阳人,嗣父燕山护卫百户,从靖难守战,积功为都督府事。”
洪熙元年(1425年),他担任参将,出镇
宁夏回族自治区,不久去世。是否担任过征西将军,正史不载。
梁铭的儿子梁瑶,继承了父亲的封爵,在
交州当兵。正统十四年(1449年),他担任副总兵,镇压
邓茂七发动的农民起义,因军功受到嘉奖。没想到邓茂七手下的残余势力,宁死不屈,再次发动起义,使梁瑶受到降职处分。
景泰二年(1451年),梁(王)
担任“平蛮将军”,到
湖南省、
贵州省镇压
韦同烈的民乱,经过三年苦战,平息了民乱,他因此进封流侯,加禄五百石世伯。
天顺元年(1457年),梁(王缶)晋升为总兵,镇守
陕西省,又在
武威郡平叛中荣立战功。七年之后,他被朝廷召回,封世侯,去世后赠蠡国公。梁瑶多次掌管兵权,从不滥杀无辜。他的儿子都在军中当兵,南征北战,多次立功,被朝廷授予要职,均辞而不受,深受时人褒扬。
梁成的二儿子梁镛,后来从
汝阳县移居到
四川省保宁府
阆中市县,在这里形成阆中梁氏,梁成也随儿子移居到四川,梁成的老伴,则随儿子梁鉴去了江宁。
梁鉴是在明朝初年由汝阳迁往南京的,当时居住在江宁府葛仙乡。由于子孙繁衍较快,人丁兴旺,梁氏家族分别居住在邵上村、向上村、涤口村、湖墅村等四村,其中湖墅村的人数最多、势力最大。
湖墅部位于会城南八九十里许,出聚宝门,有小河可达,循岸需行走一日。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特别适宜水稻和
桑树的种植。人口大多以农业为主,读书做官的不太多。有
梁志仁者,见于典籍。据《明外史》记载:“梁志仁,南京人,
保定市侯铭之裔也。万历末,举于乡。
崇祯六年,授
衡阳市知县,调罗田邑。豪江犹龙与贼通,志仁捕下狱。犹龙知必死,潜导
罗汝才别校攻城。志仁偕
典史单思仁、教谕吴凤来、训导卢大受,督士民守御。已而城陷,志仁持
长矛巷战,杀六贼,力屈被系,使跪不屈,贼怒,碎其肢体而焚之。妻唐被逼,亦大骂遇害。思仁等亦不屈死。”由此可知,《明外史•梁志仁传》误把梁鉴之后,误当做
梁铭之后,但这也恰好,证明他们肯定是梁成的后代,世居河南汝阳。梁铭的后代后来移居到
保定市,后代有梁傅、梁任、梁永福、梁继藩、
梁世勋、梁天秩。
到了梁氏第二十世,梁宝善的一支迁居到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在由桂林去湖南的途中,梁家的老人途中患疾,卒于舟中。正当梁家人左右为难的时候,听说当地有位姓梁的人,就去拜访。一打听,才知道是
保定府遵化郡的同族兄弟,姓名梁竹君。梁竹君慷慨解囊,出钱出地,帮助他们安葬老人,其丧礼如同家人。
咸丰初年,
洪秀全、
杨秀清在广西发动“
金田起义”,
太平军两次进攻桂林,给梁氏家族造成很大恐慌,大家都想去逃难,其
曾祖父不肯搬迁。正好梁朝议的儿女亲家黄金门在湖南永川县任职,于是去投靠了黄金门,黄金门退职之后,与梁氏人家回到
长沙市,不久便投靠了梁竹君,在
湘潭市定居下来。
此支梁氏,前后出过
进士1人,
举人9人,贡监21人。三品官1人,四品官1人,五品以上官17人,八品以下官15人。有90岁以上的老寿星2人,八十岁以上的老寿星8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20人,60岁以上的老人31人。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祖先是三苗之后,
西周之初,他们的先祖曾经随
姬发讨伐
帝辛。汉朝时,羌族有先零羌、烧当羌等,世代居住在汉朝边地,不断骚扰内地,成为边患。他们主要分布在金城、
会宁县、安乡、西平等地,逐水草而居。《
风俗通义》说:“羌者,其先本戎贱,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他们的风俗习惯是:“氏族无定,或以父名
母姓为种号,妻后母,纳嫂,如北狄之俗,故国无寡,种类繁织。” 《广志》上说:“羌与北狄同,其人鲁钝,饶妻妾,多子女,一人生子数十,或至数百。”这种特殊的生育观念,对于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羌族,无疑是繁育后代、延续种族的法宝。
羌族梁姓的始祖,是
南北朝时期的梁勒,《
北史》上记载为“梁(勒心)”。据《周书•异域传》记载:“有梁勒者,世为酋帅,得羌豪心,乃自称王焉。其界自
西和县以西,东西千里,带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部众两万余落,勒孙弥忽始通使于
北魏。”仇池位于甘肃成县
西北的洛谷镇,是羌族梁氏的重要居住地。由历史记载可知,他与
中原地区的联系始于梁勒的孙子
梁弥忽,先后保持了九代人。后来,梁企定与
陇西郡人郑五丑发动叛乱,与中原政权进行对抗。朝廷于是派遣大将军
豆卢宁和王勇等人前去镇压,平定了
宕昌国的骚乱。
保定市元年(561年)
梁弥定派遣使者贡献方物,要求讲和。不久,他又送来了生禽
食肉目,讨好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梁弥定再次发动叛乱,入侵洮州。洮州总管李贤把他们驱逐出境。一年之后,梁弥定又联合
吐谷浑入侵石门,李贤再次给予迎头痛击,将宕昌羌驱逐出境。梁弥定的屡次侵扰,激怒了北周武帝宇文,周武帝当即派遣大将军田弘率大军追击宕昌羌,将他们大部歼灭,把他们的故地改为
宕州。这支
梁姓除少部分作鸟兽散,逃向
荒漠之外,定居下来的逐渐被汉化
在其他羌族部落中,也有不少梁氏人物。据《
万姓统谱》记载:“
梁览,字景(睿攵),魏金城人,世为西羌部落。”他的
曾祖父梁穆就是一个羌族部落首领,由于他把抱罕城奉献给
北魏,因此被北魏封为临洮公。他的祖父梁(显页)官至尚书,封南安公。他的父亲梁钊,任
河州、
华州的
刺史,封新阳伯。梁览本人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官至太傅,封安德郡公。
居住在甘肃天水一带的
氐族人
梁谠、
梁熙兄弟。他们虽然是少数民族,却在民族融合中接受了
汉族的先进文化,并成为博学多才、妙笔生花的天下,名士。时人谚语说:“关东堂堂,二申两房,未若二梁,琼文绮章。”
据《前秦录》记载:无愧为氏族的骄傲“梁谠,字伯言,略阳(今甘肃天水)氐人也,博学有隽才。仕建,为著作郎,稍迁至
中书令。”
苻坚即位之后,梁谠出任安远将军、幽州刺史,镇城。没有多久,他又进位侍中。
梁谠的弟弟梁熙,也以文藻清丽建重于时,但名气和官职却比兄长逊色许多。
氐族
氐族是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三代之际就建立了国家制度。秦汉以来,世代居住在岐陇一带,与梁氏的发源地很近,故氐族中的梁姓为数不少。
略阳氐人梁平老,他才识明敏,令行禁止,有王佐之才。苻坚非常欣赏他,倾身呵护,无微不至,很快成为莫逆之交。
苻生当皇帝时,荒淫奢侈,对酒当歌,喝醉了经常借酒发疯,胡乱杀人,搞得满朝文武大臣人人自危。梁平老当时担任
御史中丞,很有正义感。他先去找苻坚商议,决定处死苻生,为国除害。梁平老说:“大臣们在朝一日,如度十年。主上失德,上下嗷嗷,人怀异志。燕晋二方,伺隙而动,恐怕祸乱发生的时候,国家俱亡,这是你殿下的事情,应该及早下手。”苻坚认为梁平老说的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行动方案,寻找机会处死了苻生。苻坚即位,梁平老升任尚书左仆射,并作为全权大使,
都督北蕃诸军的军事行动,后又升任镇北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朔方侯。建元八年(372年)十一月,梁平老积劳成疾,与世长辞,谥曰“桓”。梁平老在镇十余年,鲜卑、
匈奴对他是又怕又爱,敬而远之。他的儿子
梁成,担任过中垒将军、州
刺史、荆州刺史,主管荆州、
扬州市各州军事事务。后来,他又领护南蛮
校尉,配兵一万,镇守
襄阳市。不久又转任卫军将军,驻守
清洛。淮南战役失败后,梁成被
东晋将士所杀。
后秦将领梁国儿,不知属于什么民族,史籍称“西胡人”,意即西域的少数民族。梁国儿身强力壮,擅长骑射,在
姚苌的手下当镇北将军。他作战勇猛,身先士卒,随姚南征北战,立下的大小战功不计其数,被封为平兴侯,进位侍中。梁国儿忠诚朴实,有少数民族不拘小节的习惯。他曾在
平凉市为自己建了一座陵墓。时常带领妻妾到墓中饮酒行乐,喝到尽兴之时,就站到灵床上放声高歌,当时的人或以此为笑料,当面讥讽梁国儿,而他却不当一回儿事。由于他性情开朗,不拘小节,一直活了八十多岁去世。
隋唐之前,
梁姓名人多为行伍出身,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居无定处,四海为家,其宗族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科举制度产生之后,梁氏人氏又转向科举取士,希望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仅
梁颢一族,一次就出了三个
进士,一门出了十几个进士。这些文化名门世家,就像蜂蝶逐花,总是随着文化、政治中心的转移而到处迁徙。从
长安、
洛阳市、汴梁、
杭州市,到
扬州市、
益州、
福州市、
广州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梁氏人氏中的文人墨客,总是走在中国文化的风头浪尖上,展示了一个古老家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像近代中国的
梁启超、
梁实秋、
梁漱溟,他们都堪称中国文化的一代宗师。特别是在香港、澳门、台湾等现代化城市,一脚踩下去,就能踩出几个
梁姓人氏来。像天皇影星
梁朝伟、著名作家
梁凤仪、流行歌星
梁咏琪,都是家喻户跷的大众人物。反倒是在梁氏的发源地,那里却没有太多的梁氏人家。
梁氏迁徙史
梁氏在晋代以前集中繁衍于北方各地,且以西北为主要的分布地区。
秦汉之际梁氏散居于
山西省(今属山西),
刘启时,有梁林为
太原市太守。西汉末年,梁氏自河东迁居
北地郡(今陕西耀县、富平一带)。
刘衎时,梁氏后裔已分为两支:一居安定(今
甘肃省东部及
宁夏回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一居
扶风县(今陕西关中西部一带)。梁姓南迁是
晋朝“
五胡乱华”之时,有梁芳以族随晋渡江,便大举繁衍于
杭州市(今
浙江省杭州)、
合浦县(今属
广东省河浦)之间,其后
梁遐开基
福建省福州,是为闽、粤始祖。隋唐时期,梁氏在南方又有了新的发展。宋末因金兵入主中原,直到蒙古军南下,梁氏再次南迁,至元、明梁氏在广东、福建、浙江已发展成大族,并遍及全国各地。
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区的梁氏,一般来自广东的
番禺区、
新会区、
顺德区、南海等地;台湾的梁氏,一般来自
江苏省、浙江和福建。据统计,在1946年以前,80%的台湾人都来自福建,其中漳州人、
泉州市人最多。
中国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台湾的
汉族人口急剧上升,约占全岛人口的89%。
移居海外
远在西汉时期,被称为“
乐浪郡”的朝鲜就有了
汉人、汉姓。到了隋唐时期,由于
隋炀帝三征高丽都以失败告终,大批汉人作为俘虏留在了高丽,其中当然包括一部分
梁姓人口。公元 892年,
新罗发生农民起义,起义领袖就是一位名叫“梁吉”的新罗人。梁吉是北原小京(今
江原特别自治道原州)的地方豪族人士,因不满社会现实,乘机发动农民起义。他信任贵族出身的僧人
弓裔,让他带兵攻打溟州
酒泉郡,弓裔利用手中的权力,招兵买马,扩大势力,于897年宣布自立。梁吉率兵攻打弓裔,双方在非恼城进行决战,梁吉战败身亡。时至今日,朝鲜和
韩国境内依旧生活着许多梁氏人口,像乒乓球运动员
梁英子、实业家梁玉京等都是举世闻名的梁氏人氏。
越南古称
安南、
交州,在历史上与中国交往很多,联系也十分密切,生活在这里的
梁姓人也为数不少。例如发生在1917年的越南太原士兵反法武装起义,其领导人之一就是梁玉眷。梁玉眷原为越南在
日本的留学生,毕业于日本的
东京振武学校,后加入越南的光复会组织,因从事革命活动,于1915年在香港被
英国当局逮捕。出狱后,梁玉眷又于1917年,与郑文艮一起发动士兵起义,占领
太原市。由于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起义失败,梁玉眷光荣就义。
美国,从1943年至1965年,共接纳华人66145人,其中梁氏人只有137人。1965年,美国补充修改了移民法,华人人美人数明显增加,到1980年,美国的华人数量已达806040人。从1981至1990年,华人数量从80万猛增到 164.5万人,约占美国人口的6%,其中的
梁姓人数没有记载。
加拿大自1967年实施新移民条例后,华人数量增长很快。1967年,加拿大全国共有华人7.9万人,1991年增加至58.6万人,其中
多伦多25万人,
温哥华15万人。从1858年首批广东籍
华南理工大学抵达加拿大,大量的广东人就开始了他们的美洲之行,特别是来自
台山市、
开平市、
新会区、
恩平市的“四邑人”数量最大,约占华侨人数总量的78.5%,主要从事饮食、杂货、房地产、服务业。
梁氏分布
北京
华北是
梁姓的重要发源地,许多梁氏家族就是从这里迁移到世界各地的。在北京,晋、冀等地的某些中心城市和乡村,那里也集中了许多完整的梁氏宗族。据近来对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统计分析,梁氏人口约占北京人口的0.813%,位居第21位。像梁启超家族、
梁实秋的后代,都生活在首都北京。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一子一女,一个在
新华出版社工作,一个在出版部门工作。
梁思永与李福曼的独生女梁柏有,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长期在植物科研部门工作。
梁思庄与
吴鲁强的女儿在
北京大学工作,连北京大学的副校长也是
梁姓人物。梁思达的女儿梁忆冰,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在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担任研究员。儿子梁任堪,毕业于
河北省农业大学,现任职于内贸部。
梁思礼的女儿
梁红、梁旋;均在北京工作。梁实秋的女儿则在中国社科院工作。英年早逝的作家
梁左和电影喜剧演员
梁天,也都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公众人物。
山西省在
晋西南的梁家滩,那里生活着整村整村的梁氏家族。这些村落位于
黄河大转弯处,距离梁氏的发源地
夏阳(今陕西韩城)和解梁(今
临猗县西南)都非常近,他们是否是中国最古老的梁氏,由于没有家乘谱牒的记载,我们已无从考证。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很少有著名历史人物出现。宋元时期,这里只出现了几位义军首领和草莽英雄。明清时期,这里出生的几位梁姓名人,不是知县,就是
知府,基本上是
清一色的芝麻官。整个山西也就出了几个梁氏名人,影响也十分有限。
据《山西通志》记载,明清时期影响较大的梁氏人物分别是梁纶、梁格、梁纪、梁明翰、梁纶是山西曲沃人,字文音。正德癸酉年的
举人,授隆庆知州,勤劳廉明,性格耿介,忠君爱民,只做了七年官,就主动要求回家务农,著《稽古叶声》三卷,享年81岁。
梁格,字君正。嘉靖己未
进士,授济阳知县。济阳县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兰考县,老百姓自古以来喜欢争斗诉讼。梁格下车伊始,别涉慝,察情伪,对无事生非者进行严厉惩处,对忠厚老实之民进行大力表扬,使争斗诉讼事件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日趋安定。梁格又清查户口,查出无名隐田数万亩,使数千农民有了田种。他又罢免无名之税,定宾旅之式,供梓宫阉寺之横,白禹城久滞之冤,自奉贬损,纤毫不取,甚有美政,因此升南兵科给事中。途经平阳府,听说母亲病故,忧伤过度,逾年而卒。著作有《窥易集》、《四书古义补》。
梁纪,山西稷山人,以忠孝闻名。《
山西省通志》说他是梁格的长子,嘉靖己酉举人,和父亲中
进士的时间相差15年。梁纪贯通经史,勋以圣贤,曾经为父亲守墓三年。乡里举荐他去做官,梁纪以母亲年老病多,需要他照顾为借口,不肯赴职,躬自给母亲端茶上饭三十余年。他后来在母亲的劝说下,勉强登上公车,忽然梦见母亲病重,中途而返。观风使多次表彰他的高洁品德,并向朝廷作了汇报。朝廷特赐他在都察院做事。凡后生执经问业,向他请教者,后来都在科举场上有不凡成就。所著《栎子》等书共计14种,享年八十二。
梁明翰是山西孝义人,嘉靖丁未年
进士,授刑部
主事,升郎中、陕西
庆阳府知府。梁明翰平易近民,关心百姓疾苦,做官没有架子。后转按察司副使,处理
回族起义,他耐心抚降,巧妙化解了这场民族纠纷。梁明翰“天性孝友,虽与诸弟分门立户,凡有储蓄,绝不吝惜”。他赈灾恤孤,助人为乐,是历史上少有的清官。官至
四川省按察使,享年八十三。
河北地区的
梁姓主要分布在
石家庄市,
正定县,
保定市,
蔚县和与
大同市接壤的地区。石家庄。正定的梁氏,多为明朝
兵部尚书梁梦龙家族之后,基本分布在京石沿线的城市和乡镇里。
梁梦龙,字乾吉,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进士。他出生在河北真定,即今天的石家庄市下属的正定县。考中进士后,被授予兵科给事中,历任刑部都给事中、顺天府丞。因京察拾遗,出任
河南省副使,三迁河南右布政使,
隆庆四年(1570年)升任右佥
都御史,
巡抚山东省,第二年升为右副都御史。当时,正值
张居正在朝廷当宰相,梁梦龙讨好张居正,深受他的喜爱,特意把梁梦龙提拔为户部右侍郎,不久又改为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右都御史,
总督蓟、辽、保定的军事防御,先后在永莫堡、丁字泊、
马兰峪镇、养善木、红土城、宽奠、广宁、右屯、锦养、大宁堡取得不俗战绩,因此受到万历皇帝的嘉奖,升兵部尚书。为了加强北京地区的防御,他又主持黄华镇、古北口一带长城边墙的修建,因此加太子少保。张居正死后,
张四维当上了宰相,梁梦龙怕张四维排挤自己,就通过
冯保向权贵贿赂金钱,勉强被安排了个吏部尚书的职务,没有超过一个月就被罢免,在家度过了晚年。梁梦龙的后代有一部分就生活在
正定县。
河北蔚县的梁氏是宋元间戍守边疆的梁姓军人的后代,蔚县古称
蔚县,隶属山西的
大同市府管辖,故蔚县的梁氏族谱通常写作“山西蔚州梁氏族谱”。蔚州梁氏的第一代始祖是梁友才,家有数十顷良田,仗义好施,不与人争,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元末之际,许多梁氏人迁往南方,惟独梁友才的后代还居住于此。明朝洪武年间,梁氏的一支迁往真定,就形成了梁梦龙这一支梁氏。蔚州梁氏的谱系是:
河北蔚州的梁氏还有一部分来自
新野县。河南新野人梁震,曾担任榆林卫指挥使,嘉靖七年(1528年)改任都指挥佥事,不久又升任
陕西省总兵、右
都督,镇守
大同市。明朝的将领带兵打仗,一般喜欢依靠自己的家丁,之所以喜欢重用自己的家丁,是因为“两军相接,全恃将勇,将勇则兵亦作气随之。然将亦非恃一人之勇也,必有左右心之骁悍者,协心并力,始气壮而敢进,则兵亦鼓勇争先,此将帅所贵有家丁亲兵也。”梁震所率领的500名家丁,都是清一色的
梁姓家奴,骁勇异常,作战十分勇敢。而大同地处边塞,民风粗犷,卒骄兵狂,经常因为小事制造事端,连续杀死好几名总兵、
巡抚。等梁震来到了大同,那些骄兵悍卒,惮其家丁众多,皆帖然不敢放肆。梁震去世之后,这些梁氏家丁没有去处,朝廷下诏,将这些家丁全都编人军伍。接替梁震职务的后续将领,依靠这些家丁,安抚骄卒,屡立奇功。退伍后的梁氏家丁,就散居在大同、蔚州一带,形成了梁氏群落。
广东梁氏约占全省人口的4.7%,占
汉族梁氏的35%,是梁氏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地区,中国当代的著名人物,其中姓梁的人绝大多数来自广东。
广东的
梁姓主要分布在东莞、
顺德区、
新会区、南海、
中山市、
佛山市、
南雄市及粤东的一些地区,他们主要是从
江西省、
湖南省、湖北、
福建省移居而来。移居时间基本上集中在宋元、明清之际,移居原因则五花八门,十分复杂。
据笔者对《当代
中原地区名人录》上的专家学者的统计分析,榜上有名的40位梁氏教授、专家,其中来自
广东省的有16人,约占总数的40%。他们分别是来自广东中山市的
梁树权院士、来自
南海区的
梁祖德教授、来自广东顺德的梁晓光教授、来自
广州市的
梁栋材教授、来自广东南海的
梁世雄教授、
珠海市市长
梁广大、来自广东顺德的梁创韬教授、来自
开平市的梁寒光教授、来自广东高州的梁俊华教授、来自广东中山的梁小琴教授。此外还有广东魔术团团长梁义、剧作家
梁伦等。
明清和民国时期,是梁姓人士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舞台上大显身手的时代,而地处沿海的广东作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最先接触到外来文化,思想活跃,眼界开阔,人才辈出,其中不少是梁氏人士。
江西省吉安县出了不少驰名中国的高级将领,像梁必业、梁兴初是参加过
长征的
中将,梁仁芥是
少将。
浙江
据《甬上梁氏谱稿》十卷本、《浙江奉化梁家墩梁氏宗谱》四卷本、《浙江黄岩霓山东梁氏宗谱》记载,
宁波市、
丽水市、
定海区、
杭州市是古代梁氏迁移南方和海外的中继站,许多著名梁氏人物的源流都可以追溯于此,浙江的钱塘(今浙江杭州市)本是文人墨客云集之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化教育发达,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历史人物出现。钱塘人梁仲人,字大举,号梅谷,曾担任
陕州区(今河南
三门峡市)判官,卓有异政,清白闻远。家素饶裕而自奉俭约,好士喜施。身材高大,喜欢高谈阔论,昂然如鹤立鸡群,翰林检讨王洪特意为他写了一本《梅谷先生传》。
一、姓氏源流
梁氏,是个非常古老的中国姓氏。据史料记载,
嬴姓伯益的后裔有个叫
秦非子的人,非常善于养马。于是
周孝王便让他负责养马,结果养马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周孝王就封
秦邑给他,被称为秦嬴。非子的曾孙
秦仲,是
姬静大夫,奉命征讨西戎,不幸被西戎所杀。后秦仲的五个儿子率兵继续攻打西戎,他们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终于打败西戎,收复了失地。秦仲的小儿子被封在梁,建立了
后梁,称
梁康伯。梁康伯以后的君主称
梁伯。他十分喜欢建造华丽的宫殿,时常大兴土木,人民不堪其苦,纷纷外逃。后来
秦穆公灭了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部分逃到了
晋国,他们以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是梁氏。
另外还有以封邑名作姓氏的一支梁氏。春秋时期,晋国有解梁城、高粱、曲梁等地。晋惠公用五个城贿赂
秦国,其中就有解梁城。被封在解梁、高粱、曲梁等地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梁"作为自己的姓氏
到了
北魏时,少数民族代兆的拨列兰氏也改姓梁,于是
梁姓的家族又多了一支。
二、迁徙分布
根据《梁氏族谱》记载,梁益耳是梁康伯的玄孙,居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是为河东梁氏开基祖。梁鳝是康伯的九世孙,晚年居住在曲阜(今属山东),其子梁聪又迁到郓州(今约山东沂水县附近)。
西汉刘衎末年,梁益耳的20世孙梁桥徙居安定(大约在今甘肃
泾川县县北泾
河北省岸),是安定梁氏的开基宗祖;还有一支移居扶风(今陕西兴平县东南)。
东汉时,除上述的地区之外,近河南和江南的一些地方已经有梁氏居民。
晋朝时,有梁芬,其女为
司马炽后,因晋室离乱,举族跟随晋室渡江,子孙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合浦(今属广西)等地间繁衍。梁芬之孙
梁遐,在
东晋做官,因为
桓玄篡位,被迫跟随随
司马德宗逃到福建
洛阳市县三山里,后来在此定居,就成为了梁氏入闽的始祖。
唐朝以前,梁氏的居住地又扩展到今天河北、
青海省、
四川省、
湖南省等省的一些地方。世居陆浑的
梁肃,在安史叛军入洛阳后,"窜身东下,旅于
吴越"。梁遐的21世孙梁颀,在唐代移居泉州
惠安县黄淡村;25世孙梁熙嘏,在
北宋时迁入广东顺德石蜡,其4世孙梁孟坚又迁至
宁化县石壁乡。在此之后,这一支梁氏开始在闽粤发展繁衍。到了清康熙末年,有部分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开基立业。
三、郡望堂号
【堂号】梁氏的堂号主要有两个,"仪国堂"和"保善堂"。宋时
丞相梁克家,风度修整,原则性强,虽近亲、权、幸(权是大官,幸是宠官),也按原则办事,好人赖以保全。被封为仪国公。
另还有"安定"堂号。
【郡望】
安定郡是
西汉元鼎三年设置的,相当于今天的甘肃景泰、
靖远县、
会宁县、
平凉市、泾川、
镇原县及
中宁县、
中卫市、同心、
固原市等地。东汉移至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东晋又移治安定(今
泾川县北一带)。这支梁氏,其开基始祖是
春秋时
东晋大夫
梁益耳。
刘彻时的太初元年,设置
右扶风,是
三辅之一。
曹魏时改名置郡,相当于今天的
麟游县、
乾县以西,
秦岭以北一带地区。这支梁氏,出自汉时安定梁氏的分支。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设置,相当于今天的
通渭县、
静宁县、
泰安市、
定西市、清水、
庄浪县、
甘谷县、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等县及
天水市西北部、
陇西县东部、
榆中县东北部地。这支梁氏,出自氏族梁氏。
河南郡,是汉高帝改秦
三川郡而设置的,相当今河南
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
贾鲁和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市。这支梁氏,多出自于匈奴族梁氏。
四、历史名人
世人熟悉的成语"举案齐眉"的故事就是
东汉时期的
梁鸿与妻子孟光所传流下来的。梁鸿家境贫寒而博学多才。因为其诗作讽刺了官府的腐败、奢靡而遭受达官贵人的迫害,后来不幸病死。据载,每天归家,其妻孟光"为具食,举案齐眉",以示敬爱。
梁氏最显赫的家族是东汉时以
梁竦为首的安定乌氏梁氏。
汉章帝的时候,梁有两女,都被封为贵人。小贵人生和帝。后来和帝即位。其孙是
梁商,顺帝时任大将军,总管朝政,死后由子
梁冀继位。梁冀的妹妹梁纳为顺帝皇后,称梁太后,另一个妹妹是桓帝皇后。梁氏一门前后七个侯,三个皇后,六个贵人,两个大将军,可谓满门显贵。
东汉时有隐士梁鸿;大书法家
梁鹄,他的作品受到
曹操的喜爱,并且写诗加以称赞。
北宋有权知
东京汴梁的梁,官至
太尉、
开府仪同三司;
南宋有女将
梁红玉,抗金义军首领
梁兴,画家
梁楷;
清代有江南提督
梁化凤,诗人
梁佩兰,
东阁大学士掌翰林院学士
梁诗正,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
梁国治,书法家
梁章钜、梁延楠;
近现代有曾于1921年出任国务总理的
梁士诒;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维新变法倡导者
梁启超;森林学家
梁希;建筑学家
梁思成;考古学家
梁思永。当代,有美国华人银行家梁淑仪。
另外,值得一提的梁氏子孙是妇孺皆知的
晋朝人梁山伯。他和
祝英台的千古爱情绝唱,使千万人为之感动。现代
梁姓分布以
广东省省居多,
香港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亦不少,此外
湖南省,
福建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四川省,
江苏省,北京,
陕西省和
山西省已有少量分布!当代梁氏及其分布
梁氏发源于夏阳,成长于
西北,壮大于华南,是
中原地区第21位大姓。在广东、广西、四川、
山东省、山西、江苏、湖南、湖北、福建、香港、澳门等地,集中了我国梁氏人口90以上。梁氏人口不公分布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而且分布在越南、
朝鲜等地。海外的梁氏人口主要在美国、
加拿大,
法国也有了梁氏人的身影。
梁姓在北京居中第21位,许多名门望族的后代就生活在首都有北京,是华北的大姓之一。
河北省地区的梁氏主要分布在
石家庄市、
正定县、
保定市、
蔚县和与
大同市接壤的地区。石家庄、正定的梁氏,多为明朝
兵部尚书梁梦龙家族之后,基本分布在京石沿线的城市和乡镇里。
华中梁氏的分布,主要集中在
河南省的
登封市、
汝阳县,
湖南省的
湘潭市、
长沙市、
耒阳市(蔡伦故居),
湖北省的
新洲区、武汉,
江西省的
吉安市等地,他们在历史上的名气很大,人数却只占梁氏人口极少的一部分。
华东地区的梁姓、主要分布在浙江宁波、
丽水市、
黄岩区、
杭州市、
奉化区,江苏的扬州、
武进区、安徽的
六安市、
亳州市,福建的
泉州市等。
港台地区是梁氏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许多海外名流不是出生于此,就是成名于此。
师:
[shī] [ㄕˉ]
(师)
郑码:KDAL,U:5E08,GBK:CAA6
“师”的名称,在夏、商、周时就有了。而“师”字最早的出现是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文师”之称。以后,
西汉的
董仲舒用了“师”一词,
司马迁用了“师表”一词,他们都着重在师的表率作用这点上。
地水师
师,贞,丈人吉,无咎。
夫能自讼,则不至于相讼矣。相讼而不得其平则乱,乱则必至于用师。势之不得不然,亦拨乱之正道也。但兵凶战危,非老成有德之丈人何以行之?佛法释者,蒙而无过,则需以养之;蒙而有过,则讼以改之。但众生烦恼过患无量,故对破法门亦复无量。无量对破之法名之为师,亦必以正治邪也。然须深知药病因缘,应病与药,犹如老将,善知方略,善知通塞,方可吉而无咎。不然,法不逗机,药不治病,未有不反为害者也。
《》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用众以正,谓六五专任九二为将,统御群阴,此王者之道也。兵者不得已而用之,犹药治病,故名为毒天下。佛法释者,师是众多法门,贞是出世正印也。能以众多法门正无量邪惑,则自利利他,可以为法王而统治法界矣。刚中则定慧庄严,随感而应,虽行于生死险道,而未尝不顺涅盘。以此圆顿妙药,如毒鼓毒乳,毒于天下,而九界之民皆悉从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地中有水,水载地也。君子之德犹如水,故能容阴民而畜坤众。容民即所以畜众,未有民以养兵者也,为君将者奈何弗深思哉?佛法释者,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亦悉具对治法,如地中有水之象。故君子了知八万四千尘劳门,即是八万四千法门,而不执一法,不废一法也。此是善识通塞,如抚之则即民即兵,失之则为贼为寇。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大司马九伐之法名之为律。师出苟不以律,纵令徼幸成功,然其利近,其祸远,其获小,其丧大,故凶。
孟子所谓“一战胜齐遂有
南阳郡”,然且不可也。佛法释者,初机对治之法,无过大小乘律。若违律制,则身口意皆悉不善而凶矣。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以大将才德,贤主专任,故但有吉而无咎也。陈昭曰:“九二以一阳,而五阴皆为所用,不几为权臣乎?”故曰“在师中,吉”,以见在朝则不可也。佛法释者,有定之慧,遍用一切法门自治治他,故吉且无咎,而法王授记之矣。
《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自古未有无主于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九二之吉,承六五之宠故也。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故三锡命于贤将,即所以怀万邦。佛法释者,承天行而为圣行梵行等,所谓“一心中五行”,故为法王所宠,而授记,以广化万邦也。
六三,师或舆尸,凶。
《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不中不正,才弱志刚,每战必败,不言可知。佛法释者,不知四悉因缘,而妄用对治,反致损伤自他慧命。
六四,师左次,无咎。
《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虽柔弱而得正,不敢行险,徼幸以自取败,故无咎也。佛法释者,此如宣律师不敢妄号大乘。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柔中之主,当此用师之时,仗义执言以讨有罪,固无过也。但恐其多疑,而不专任九二之长子,故诫以弟子舆尸,虽正亦凶。佛法释者,田中有禽,妨害良禾,喻心有烦恼,妨害道芽也。利执言者,宜看经教以照了之也。然看经之法,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若能深求经中义理,随文入观,则如长子帅师;若但着文字,不依实义,则如弟子舆尸,虽贞亦凶。此如今时教家。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方师之始,即以失律凶为诫矣!今师终定功,又诫小人勿用,夫小人必徼幸以取功者耳。苏氏云:“圣人用师,其始不求苟胜,故其终可以正功。”佛法释者,正当用对治时,或顺治,或逆治,于通起塞,即塞成通,事非一概。今对治功毕,入第一义悉檀,将欲开国承家,设大小两乘教法以化众生,止用善法,不用恶法。傥不简邪存正,简爱见而示三印一印,则佛法与外道几无辨矣。
师卦:行陷而顺,中上卦
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坤)相叠。“师”指军队。坎为水、为险;坤为地,为顺。兵凶战危。用兵乃圣人不得已而为之但它可以顺利无阻碍的解决矛盾,因为顺弧形势,师出有名,故能逢凶化吉。
铭:
(铭)
míng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多见于青铜器,墓碑,石等载体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内容大多数简短,特别是刻于器物上申鉴戒的铭文,铭文常由生活中一些小事上升到对生活的哲理性认识,言简意,雅俗共赏。文字短小精悍却构思精巧,内容朴素而义理深,形式活泼且易诵易记,对我们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有很大的启示,很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玩味。铭不仅是古文字研究的内容;而且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对历史研究意义重大。多记载当时君主的功过以及当时社会的方面如交易,律法,祭祀等
铸、刻或写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迹或警诫自己的文字:铭刻。铭文。铭志。墓志铭。座右铭。
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纪念,永志不忘:铭记。铭心。铭骨。铭诸肺腑(喻永记)。
中国古代用于铭刻的文字逐步形成的一种文体,如《
文心雕龙》有《铭箴》篇。
五笔:QQKG
笔画数:11;
部首:钅;
【动】
(形声。从金,名声。从金,与钟鼎器物有关。本义:在器物上雕刻文字)
同本义〖engrave〗
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礼记·祭统》
铭,明旌也。——《礼记·檀弓》
铭书于王之大常。——《周礼·司勋》。注:“铭之言名也。”
又如:铭功(在金石上刻文字来记下功勋);铭戒(在金石等物品上,刻下言辞,以为劝诫);铭勒(镌刻金石,以记述功德)
牢记不忘〖imprint〗
铭心立报,永矣无贰。——《三国志·周传》
又如:铭佩;铭意(刻记于胸中的心志);铭戢(表示感谢别人的恩惠而深藏于心里);铭篆(比喻感激很深,没齿难忘);铭戴(感戴人的恩惠,铭刻于心,永远不忘)
铭
míng
【名】
为着确立持久的或公开的记载而刻写或题写的文辞(古多刻于钟鼎,
秦汉以后有的刻在石碑上)〖inscription〗
刻写或题写的格言〖inscribedorwrittenmaxim〗。如:座右铭;砚铭
铭旌,即明旌〖afuneralstreamerbearingthetitlesofthedeceased〗。旧时竖在灵柩前标有死者官衔和姓名的旗幡。如:铭旌七尺(高官或其父母的铭旌)
铭记
míngjì
〖engraveonone'smind;alwaysremember;enshrineintheheart;learnbyheart〗牢记在心中
时刻铭记
铭刻
〖inscription〗刻在器物上的文字
古代铭刻
铭刻
míngkè
〖engraveonone'smind〗铭记
铭刻在心
她的音容笑貌都铭刻在他的记忆中
铭牌
míngpái
〖nameplate〗装在机器、仪表、机动车等上面的牌子,标有名称、型号、规格及出厂日期、制造者等字样
铭文
míngwén
〖inscription〗
指碑文
硬币、
勋章、奖章、纪念章、印章、器物上的文辞(大多铸成或刻成)
铭心
míngxīn
〖bearinmind;engravedinone'sheart;imprintonone'smind〗铭刻在心上,指感念不忘
铭心
míngxīn
〖inscription〗铭文
铭心刻骨
míngxīn-kègǔ
〖imprint;beengravedonone'smindforever〗比喻感念极深,永远不忘(多用于对别人的感激)。也说“铭心镂骨”、“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