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易传
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图书
”全书以“四库全书”中的《东坡易传》为底本,参照其它多种刻本进行校勘整理,并在每一篇章前写了简要评介,以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内容简介
举世皆知苏轼为一代文豪,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个“易学大师”,曾经写过一本《东坡易传》。苏轼幼时便随眉山市道士张易简读书学《易》,少年时欲入山林当道士,终生与道士高人交往频繁,深晓《周易占卜和“胎息”养生之术,并自称“铁冠道人”。其父苏洵精通《太玄》,晚年欲作《易传》未成,遗命苏轼继作此书。苏轼于45岁左右被贬官于黄州府时开始撰写《易传》,此后不断修改,直到生命垂危之时才修改完毕。他的认知方法、执政思想深受《周易风水》影响,诗词文赋也因此而愈加高深玄妙,后人不解《易》理,常常只识皮毛。然而苏轼去世之后,他的著作遭到蔡京等人劈版禁毁,这本《易传》便被改头换面,以《毗陵易传》(“毗陵”为苏轼去世之地常州别名)悄然印行于世,因此罕为人知。《东坡易传》作者认为“离开《东坡易传》,苏轼思想及其诗文词赋无从谈起。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市(今属四川)人。苏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市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府(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岛安置。赵煦立,高滔滔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惠阳区),再贬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宋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省),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州)。高宗朝,赠太师,谥文忠。《宋史》、《东都事略》有 传。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与父苏洵、兄苏辙并列“唐宋八大家”。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作品目录
四库提要
《东坡易传》·九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苏轼撰。是书一名《毗陵易传》。陆游老学庵笔记》谓其书初遭元祐党禁,不敢显题轼名,故称“毗陵先生”,以轼终於常州故也。苏籀栾城遗言》,记苏洵作《易传》未成而卒,属二子述其志。轼书先成,辙乃送所解於轼。今《蒙卦》犹是辙解。则此书实苏氏父子兄弟合力为之,题曰轼撰,要其成耳。又称洵晚岁读《易》,玩其爻象,因得其刚柔远近喜怒逆顺之情。故朱熹谓其惟发明爱恶相攻、情伪相感之义,而议其粗疏。胡一桂记晁说之之言,谓轼作《易传》,自恨不知数学,而其学又杂以禅,故朱子作《杂学辨》,以轼是书为首。
然朱子所驳不过一十九条,其中辨文义者四条,又一条谓苏说无病,然有未尽其说者。则朱子所不取者仅十四条,未足以为是书病。况《朱子语类》又尝谓其於物理上亦有看得著处,则亦未尝竟废之矣。今观其书,如解《乾卦·传》性命之理诸条,诚不免杳冥恍惚,沦於异学。至其他推阐理势,言简意明,往往足以达难显之情,而深得曲譬之旨。盖大体近於王弼,而弼之说惟畅玄风,轼之说多切人事。其文辞博辨,足资启发,又乌可一概屏斥耶?李衡作《周易义海撮要》,丁易东作《周易象义》,董真卿作《周易会通》,皆采录其说,非徒然也。明焦初得旧本刻之。乌程闵齐伋以朱墨板重刻,颇为工致,而无所校正。毛晋又刻入《津逮秘书》中。三本之中,毛本最。如《渐卦》上九并《经》文皆改为“陆羽于逵”,则他可知矣。今以焦本为主,犹不甚失其真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作品目录
四库提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