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形似一把勺子而得名,如今已辟为勺湖公园,湖滨有一四层
佛塔,湖光塔影,引人入胜。勺湖先前有十景,现今已恢复的景点有:“胜境长廊”、“勺湖书院”、“飘然一叶”、“金鲤戏波”、“曲桥钟鸣”等。另外,还有“涧谷流云”、“梅花春晓”、“勺堤
垂柳”及“义霞落樱洲”等景点,它们各具特色,美丽而迷人。
勺湖园位于古城楚州的西北隅,
大运河东侧,因其形状似勺,故称勺湖。该园总面积100亩,其中陆地面积40亩,水面60亩。传说,勺湖是古代大户人家私家园林的池塘。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自晋建
淮安市城池后,在其周围修建许多
庵观寺院,主要有:法华禅院,文通寺,
龙兴寺,千佛寺,老君殿等。由于清末及民国年间有过多年战乱,淮安城屡遭劫难,勺湖周围的名胜古迹多已被毁。
现在的勺湖园有东门和
南门二个进出口。这里是南门,南门是依照寺院山门形式而修复的,大门上方的“文通塔苑”四字为当代著名书法家、原
江苏省书协主席
武中奇先生所书。当游人踏进“
文通塔苑”的门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典雅的文通塔。有了这座塔,不仅勺湖园格外壮观,整个文化古城也显得典雅而富有神采。文通塔始建于
李显景龙二年(公元708年),距今已近1300年。它原名尊胜塔,在
崇祯二年(1629年),重修尊胜塔,因其旁有文通寺,故改名为文通塔。文通塔的建筑具有佛教传统之特色。塔系砖瓦结构,无梁无柱,高13.5米,七层八角,外形为黄身青檐;塔底层供奉四尊
释迦牟尼塑像,颇有神采;顶层观音端坐莲台,颈悬珠链,仪态慈祥,
文通塔是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的场所。湖塔一体,塔依湖而建,湖因塔传神。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童年时曾在塔下放飞风筝。关于文通塔的传说很多:
清代大学士汪廷珍是淮安河下人,在朝中他常常炫耀家乡的人文风采,因此,有些大臣很不以为然。
道光,有个大臣路经
淮安市,他决定停留几天,一来观赏淮安的名胜古迹,二想试探一下淮安是否如汪大学士所说的文化底蕴深厚,老少皆能吟诗作对。谁知一连几天都碰了壁,他出的对子老百姓皆能对答如流,但他仍不死心,临行时许多人来送他,他立在船首,抬头望见
文通塔,心想何不再试探一下,也可以借此炫耀自己的才华,于是随口吟道:“一塔巍巍七层四面八方”。送行的人听了,只是向他摇摇头、摆摆手。他见状,很得意,回京后,他将此事说于
汪廷珍,并讥讽地说:“
淮安市人也不过如此”。汪廷珍听了,哈哈大笑,这名大臣问你为何大笑,汪说:“送行的人摇头是不想答对,给你面子,摆手是已经答过了”。大臣问:“何以见得?”汪廷珍举起一只手摆了摆说:“你看,孤掌摇摇五指二短三长”。大臣听了,恍然大悟,连声说:“妙哉!妙哉!淮安真是文化通天”。
过
文通塔,即踏上勺湖湖堤林荫小道。过“神怡”、“清趣”二道玲珑别致的园门,随即可以看到一片湖光水色和随着水势变化而建的一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勺湖碑园上方匾额为当代著名书法家
费新我先生所书。碑园运用了中国园林传统建筑手法,随形就势,回廊曲折,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特色。碑园占地600多平方米,于1987年建成对外开放。碑园中收集存放了
淮安市自唐宋以来的寺庙、文赋、墓志等方面碑文60余块,为古城楚州悠久的历史文化见证。园中的一合(二块)唐碑,四块
康熙帝、
乾隆、
爱新觉罗·旻宁的御碑为国内少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御碑“雪作须眉”,系康熙第五次南巡时,途经淮安,为
淮安府淮安区河下人氏老臣
刘谦吉亲笔题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