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9月5日,
左宗棠在
福州市逝世,一个多月后,其灵柩被护送回湘。1886年12月10日,安葬于今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柏
竹塘村。墓地自1958—1975曾三次遭受破坏,其地上地下建筑包括墓冢、神道、墓庐、牌坊、石道、御碑亭等,均荡然无存。1977年当地修建石桥,将墓地中的石像生,包括左宗棠的雕像,尽行拆毁。守墓人黄志清重新收殓、安葬。现存的左宗棠墓冢、石级等,是1985
长沙市人民政府根据王震的指示,重新修建的。
1985年,左宗棠墓被列为
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进行大修。1996年,左宗棠墓被
湖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885年9月5日,
左宗棠在
福州市逝世,一个多月后,其灵柩被护送回湘。1886年12月10日,安葬于
善化县八都杨梅河柏竹塘之阳(今长沙市
雨花区跳马镇柏竹塘村)。
墓地自1958—1975曾三次遭受破坏,其地上地下建筑包括墓冢、神道、墓庐、牌坊、石道、御碑亭等,均荡然无存。1977年当地修建石桥,将墓地中的石像生,包括左宗棠的雕像,尽行拆毁。一些盗墓者甚至打开了左宗棠棺木,左宗棠遗体也遭到扰动;守墓人黄志清重新收殓、安葬。现存的
左宗棠墓冢、石级等,是1985
长沙市人民政府根据王震的指示,重新修建的。
左宗棠墓冢位于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白竹村杨梅河柏竹塘一座小山头上,传说风水先生认为此处系一龙戏珠之地,墓冢即为玉珠。
墓地左侧建有一座墓庐屋,青砖青瓦,其砖如城墙砖大小,侧面刻有“
左太傅祠”四字;墓庐二进三
开间,一进中为过道,两侧分立青石碑各三方;二进居中的堂屋为享堂,设有左文襄公神位;据左宗棠后人介绍,墓地立碑甚多,碑文分别由著名书法家黄自元、
江南西道监察御史徐树钧与
何绍基之孙
何维朴所书。这几座青石碑,即当为墓庐中所立者;神道西端即为龙尾之所在,并由此东转,接上一条三四尺宽的石道;东行约五百米处建有一座牌坊,四柱三门三楼,正中坊额刻
咸丰题书“绩”四字,中门两边分别立有一对
石狮、石象;石道再往东,约五百米处建有一御碑亭,坐西朝东,八角八柱,盖琉璃瓦,周砌矮墙,东向开门;中立御制碑,下以龟承负,碑体包括碑冠、碑座高约五米。御碑亭东向,仍有石道,铺往杨梅河码头;这一调查结果,与
清代关于爵秩与品官葬制的规定也是相符的。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谥文襄,生于
湘阴县左家。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
湘军将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他也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创办了福州船厂、甘肃制造局、兰州机器织呢局等洋务企业。
左宗棠最伟大的贡献是收复新疆,巩固海防。清朝
同治以来,中亚阿古柏入侵
南疆,沙俄侵占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企图霸占
北疆。
李鸿章等人主张放弃“塞防”,不愿发兵,散布“出兵必败”的论调。
左宗棠力排众议,以古稀之年,“扶榇(棺材)西征”,大长士气,凭其军事才能,收复新疆,接着又屯垦边疆,“授民农法以尽地利”,后来左宗棠调
两江总督。不久,
中法战争爆发,左宗棠时任军机大臣,
东阁大学士,封二等恪靖侯。他自请到前线督师,亲临
福州市布防,组织“恪靖授台军”东渡台湾。1885年9月5日病逝于福州军中。
1985年,左宗棠墓被列为
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进行大修。1996年,左宗棠墓被
湖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1月23日,湖南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省政协委员
易鹰提交《关于支持左宗棠墓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议》提案,支持推动左宗棠墓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大对左宗棠墓科学保护、深度挖掘力度。
守墓人黄志清的
曾祖父黄佑春在1885年
左宗棠逝世后一年,便成为左墓的首位守墓人,长达五十年。后来他将守墓重任交于儿子黄子辉,即黄志清的祖父;黄子辉与儿子黄明生(黄志清的父亲)一起守墓十四年。
新中国成立后,左宗棠墓由地方政府督护。到1985年,
黄志清三十九岁,由政府下聘书,成为黄氏第四代守墓人。黄志清的儿子黄均,也一起跟着守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