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心莹
中国道协副会长
易心莹(1896年9月26日-1976年春季),四川遂宁市老池镇双河口人,中国著名道士、道教学者,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二代道士。
人物生平
易心莹,道号理伦,俗名良德,字综乾。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九月二十六日生于四川遂宁县老池乡双河口一农民家庭。兄弟六人,行次居末。自幼体弱多病,因常闻长辈讲道家有强身保国之术,遂锐意向道,于1913年弃家,只身至青城山天师洞为道徒。
年余,家中探知其踪迹所在,其兄到青城山促同返家,心莹行自半途私遁,到成都青羊宫二仙庵蚕桑传习所作杂工,又历年余。
1917年,常道观(即青城山常道观全真龙门派碧洞宗魏松遐道长去二仙庵,见心莹不辞劳苦,坚志学道,感其虔诚,将其带回天师洞,收为弟子,心莹遂为道教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二代道士,时年21岁。时常道观住持彭椿仙大师,方图振兴教务,鉴于道众文化素质太低,乃命心莹束修往本山朝阳庵投拜吴君可门下读书。
吴君可固儒而深于道者,心莹锐进不已,得涉猎经史,茅塞顿开,旋回观作导游。1926年成都市名翰林颜楷青城山,住天师洞,见心莹勤学好问,益加奖掖;住持彭椿仙道长复以文化培植相付托,心莹遂得投拜于颜翰林之门下。同年夏随颜翰林至成都,入颜崇德书屋深造。越三年,颜病故,而心莹荷其裁成,自是学业亦因之猛进。
心莹回青城山常道观后,道众推任知客,接待四方来山参访之羽客及社会名流,在职三年,彭椿仙监院以其矢志弘扬道教、培养教徒为务,乃另选人充任知客,俾心莹专作道教学术研究。
1942年7月,天师洞监院彭椿仙羽化,易心莹继任监院,以后便一直一方面率道众致力农业生产,一方面从事道教义理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易心莹衷心拥护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1953年当选为灌县古城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4年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及县政协委员。1956年赴北京参与筹备成立中国道教协会,同年并当选为四川省人民政协委员。1957年4月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道教徒代表会议,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讲学于中国道教协会所办之道教徒学习班。1961年连选为第二届中国道协副会长,1962年又当选为四川省道教协会会长。
惜该文稿在“文革”遭劫散失,今残存于四川省社科院及天师洞稿,乃初草之稿,而非最后定稿。故其病笃易之际,以未能收回定稿而垂涕叹恨。
中国道协曾多次请他留住北京白云观,但他均推辞不就,仍回山常住。“文革”期间,所谓“破四旧”之风猖,心莹深虑观中之宝贵文物被毁,乃率众费时数日夜,竭力将观中所有文字处皆用纸裱糊覆盖,并大书“革命口号”以为掩饰。及“红卫兵”汹汹冲来,亦未敢扯毁“革命口号”而砸毁文物,相继悻悻离去。如今青城山所有宫观之文物完好,实易心莹道长巧计掩护之功也。
作品
自1931至1942年共经10年,心莹潜心治学,以其伏案所得,著《老子通义》《老子道义学系统表》《道教系统表》(即老子应化图说),并作《青城风景导览》《青城指南》《道学课本》《道教三字经》等书。又辑《女子道教丛书》以及道教炼丹、养生有关书籍,且多在观中刊行。
易心莹深好典篇,广蓄道书,今天师洞所藏《正统道藏》《元史》《道藏辑要》《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及诸子百家、搜神志怪、官小说等罕见书籍甚丰,多为其平日节衣缩食所购进庋藏,以供阅览。他耕读之外,还曾先后往来三台县、潼川、大足区各地,考察蜀中道教历史遗迹,以增阅历。尤于并世学者更虚心求教,如上海市《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主编、著名仙道养生学家陈撄宁先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道教文献研究专家、外丹学家陈国符教授,四川大学道教史专家蒙文通教授,皆常有书翰往来,商学术,其事多见于上述3人所著书中。如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历代道书目及道藏之修与镂版》中说:“国符尝访道观多处,其道士率皆不学,曾见《道藏》者鲜。仅四川省尚有道士,熟谈《道藏》。通常道士所述,多不可信。”“易道士熟读《道藏》,与通常道士迥然不同。”陈国符常托易心莹觅录道经资料,心莹皆亲往详检,不辞艰苦,事见《道教源流考》。陈国符教授每谓“四川道士则颇能读道书,且有能著书者”,指的便是易心莹道长。
人物评价
易心莹尊奉元始天尊、玉晨大道君,太上老君,尤推崇老君,认为老君是大道之身,元气之祖,天地之根,主领神仙,真人,仙人,圣人,贤人。他的宇宙论以“道”为万物之源,道“主虚灵,主微妙”,化而为青、白、黄三气,使“万物殖”。其人生论授佛入道,谓:精、神、魂、魄、意五神,与命、功、时、物、事五贼,彼此感应,则“业识起,有六欲”,“迷为风,悟为圣。”修道一须练神,二须守一。此外,还需持戒礼敬,於是道岸可登。否则即轮回於三恶之中。他的思想属道教正统派,坚持性命双修,劝戒同行,现代色彩较淡。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道教学术研究者易心莹道长.道音文化.2024-08-2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作品
人物评价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