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果
黄杨科板凳果属植物
板凳果(拉丁学名:Pachysandra axillaris Franch.)是黄杨科板凳果属的常绿亚灌木,铺地生长。株高20-50cm,冠径25cm。每个茎顶端生3~6片叶,叶卵形至长椭圆形,边缘有锯齿,革质。穗状花序直立或下垂,花小,颜色从白色到红色不等,春末开花。果实球形,直径约1毫米,成熟时颜色从黄色变为红紫色。
形态特征
常绿或半常绿亚灌木,茎直立,略曲折,具有平卧根状茎,高约25—30厘米,直至中部无叶,被极薄微柔毛,仅基部被少数小鳞片。叶阔卵形至长椭圆形,坚纸质,长5—16厘米,宽3—10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截形或近心形,稀至楔形,边缘具较深的粗锯齿,下部有时全缘,叶近无毛,叶背沿中脉和侧脉被微柔毛,叶柄较长(—1)2—5厘米。花单性,粉红色至白色,组成腋生具柄的穗状花序,短而稀疏,卵圆形,长1—2厘米,上部有5—10朵雄花,基部有1—2朵雌花。雄花:近无柄,具1小苞片,三角形,边缘具纤毛,背部1脉,并被微柔毛;萼片4枚,排列2轮,覆瓦状;内轮萼片平展,椭圆形,长4毫米,宽3毫米,具3—4脉,无毛;外轮萼片较窄,内凹,边缘具纤毛,无毛;雄蕊4枚,与萼片对生,花丝纤细,扁平,无毛,开花时长约5毫米,谢粉后较萼片长4倍;花药2室,背部着生;不育雌蕊短,近长方形,顶端内凹。雌花:比雄花较长,基部具2苞片,近卵形,边缘具纤毛,其上具有5个覆瓦状排列的长卵形至披针形的边缘具纤毛的小苞片;萼片5枚,长圆形,长6毫米,宽3毫米,具缘毛,外向反折,无毛,端钝尖;心皮3个,基部合生;花柱长4—5毫米,柱头线形,反折,无毛。果核果状,由淡黄转粉红,成熟时红色,老果开裂,顶端具有3个细长曲折、远离而先端外卷的宿存花柱。种子4,扁卵圆形,透明。
分布及生境
原产于中国,包括福建省广东省江西省陕西省四川省云南省,也分布在台湾。在中国滇西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南(漾濞彝族自治县龙陵县),金沙江中流(宾川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有分布。生于海拔1700—2400(—3000)米的山坡、沟边和林下,有时成片。我国四川亦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宾川大坪子。
词源
Pachysandra源自古希腊词语παχύς(pachýs,'厚')和新拉丁语-androus('雄蕊的'),意思是'厚雄蕊'。它的命名是因为其粗壮的花丝。Axillaris是拉丁语,字面意思是'在腋下',但更象征性地意味着'从叶腋生长'或'腋生的'。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及生境
词源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