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睑虎
喜阴冷潮湿环境的中国特有动物
海南睑虎(拉丁学名:Goniurosaurus hainanensis,英文:Hai leopard gecko),别名海南守宫、眼皮守宫,是喜阴冷潮湿环境的中国特有动物,分布于海南省陵水、三亚、东方市万宁市等市县,在黎母山、吊罗山、琼中湾岭等地也有出现。
海南睑虎头体150mm左右,尾长稍短于头体长。头背棕褐色,躯干及尾背暗紫褐色,背部皮肤点状和棕色条纹相间。海南睑虎以蚂蚁、蚊子、飞蛾类等动物为食,昼伏夜出,3月至12月为产卵期,雌体年产卵1-5窝,窝卵数为2枚。
海南睑虎是科学家Barbour在1908年发现并命名。1935年,海南睑虎被认为是同物异名而被注销,2000年,其又被学界重新认为是独立物种。2021年2月,海南睑虎入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成为中国二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命名和历史
海南睑虎是科学家Barbour在1908年发现并命名。1935年,海南睑虎被认为是同物异名而被注销,2000年,其又被学界重新认为是独立物种。
地理分布
海南睑虎是中国特有品种,分布于海南省陵水、三亚、东方市万宁市等市县,在黎母山、吊罗山、琼中湾岭等地也有出现。
栖息环境
海南睑虎栖息于中国海南省溶洞、热带雨林或季雨林的潮湿地面,喜欢阴冷潮湿的环境。
形态特征
海南睑虎头体150mm左右,尾长稍短于头体长。头背棕褐色,躯干及尾背暗紫褐色,背部皮肤点状和棕色条纹相间。海南睑虎头长,呈三角形,颈部明显,躯千相对较短,四肢细长,尾较短。其上、下眼脸均发达,可活动,瞳孔在白天竖直呈一条直线,眼睛的虹膜颜色丰富且鲜艳,有橄榄绿、黄、橙、血红、乳白等。
海南睑虎头部背面被粒鳞,顶部粒鳞间有小疣鳞,自眼后经耳孔至枕部散布大疣鳞,在颈背和躯干背面的粒鳞之间,均匀散布圆形或锥形的大疣鳞,腹面被较大的六角形鳞。海南睑虎尾较粗,圆柱形,基部膨大,四肢较弱,有黑色疣粒,指趾短小,末端具爪,爪位于3枚大鳞片间。雄性有肛前孔28-30个。
习性特点
海南睑虎以蚂蚁、蚊子、飞蛾类等动物为食。它们栖息于溶洞和热带雨林溪流边的石缝或洞穴中,昼伏夜出,白天藏在石缝中或树叶下睡大觉,夜晚出来捕食蛾类白蚁等。海南睑虎爬行姿势独特,不像蜥蜴是贴地爬行,它的身体是四肢支撑悬空于地面之上。
繁殖
海南睑虎3月至12月为产卵期,雌体年产卵1-5窝,窝卵数恒定为2枚。海南睑虎的孵化期随着孵化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海南睑虎的孵化温度为22 ~ 26 ℃,孵化相对湿度为80% ~ 95%,孵化周期为65 ~ 70天,出壳过程持续近2小时。海南睑虎的孵化温度也影响幼体的体重、头体长、腹长、头长、头宽、尾长、前肢长和后肢长;雄性幼体体重、头长和头宽均明显大于雌性幼体。吊罗山海南睑虎种群雌雄性比约为1︰1.2,成幼比约为8︰1,雌雄体型大小不存在两性异形。
物种保护
2021年2月,海南睑虎入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成为中国二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睑虎属动物的分布范围十分狭窄,因为经济用地的开垦及居住地的扩宽,喀斯特生境破碎化程度增加,林地景观优势度降低,使得适宜睑虎生存的喀斯特生境破碎、面积日益缩小。广西师范大学教授李友邦表示,除了生境破坏,在中国,因为凭祥睑虎色彩鲜艳、形态呆萌,被宠物市场所追崇,大量野生睑虎被捕捉贩卖,导致野生睑虎的数量进一步减少,政府部门应加大保护力度,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保护好睑虎种类。
近似物种
睑虎属世界范围内的记录有21种,中国分布着12种,其中海南省就有4种,分别是海南睑虎、霸王岭睑虎周氏睑虎、中华睑虎,这四个种都为海南的特有种。
参考资料
海南睑虎.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2024-12-13
海南睑虎 Goniurosaurus hainanensis.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4-12-13
海南睑虎.中国生物志库.2024-12-13
雨林秘境 | 壁虎的亲戚——睑虎.海南省林业局.2024-12-13
睑虎:夜林中的明星.海口网.2024-12-13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4-12-13
霸王岭睑虎.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2024-12-16
周氏睑虎.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2024-12-16
目录
概述
命名和历史
地理分布
栖息环境
形态特征
习性特点
繁殖
物种保护
近似物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