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于1998年5月成立,学院由当时的自动化与
电机工程学系和
计算机系合并、并新增通信与电子工程系而成,最早可追溯至1956年创办的热电专业。学院由自动化系、通信工程系、电气电子工程系、信息与控制实验中心、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自动化研究所、
通信技术研究所、电气工程研究所、电力电子研究所、电路系统研究所、物联网研发中心、纺织
大数据研究中心、纺织智能重点实验室、学院办公室、辅导员办公室等单位组成。
数十年来,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是学校主要的教学、科研单位。经国务院、教育部批准,学院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工学博士点并入选
上海市一流学科(B类)计划,“信息与通信智能系统”交叉学科博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
电机工程学”一级学科工学硕士点,“
控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电气工程”等3个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院同时还承担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通信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的教学工作,其中自动化和电子信息工程入选教育部卓越计划,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2000余名。
学院简介
全院现有教职工近120人,其中校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6人,具有正高级职称25人,副高级职称56人,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后8人,博士学位26人。教师中,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
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上海市育才奖5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2人,上海市曙光学者2人,上海市科技启明星1人,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1人,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1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1人,并有6人担任全国和上海市各学会的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及其专业委员会正、副主任。
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3项国家科技部“863”、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3项教育部重点资助、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项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2项
上海市曙光计划和1项上海市科技
启明星等项目,以及100余项企业委托横向科研项目,年均科研经费达800多万元,申请专利20余项。并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纺织部科技进步奖5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9项,并有1项获得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称号。近5年,在国际、国内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
发展历程
1956年,建立热电专业(两年后,即改名为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
1978年,建立第1个硕士点(工业自动化);
1990年,建立第1个博士点(控制理论与
控制工程);
1997年,建立第2个硕士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1998年5月,成立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并建立通信与电子工程系;
2000年,建立第3个硕士点(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2001年4月,成立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属电子信息领域);
2003年,建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并新增“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通信与信息系统”2个 硕 士点;
2005年,建立第2个博士点(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同时新增“信号与信息处理”、“系统工程”2个硕士点
专业设置
博士后流动站1个:控制科学与工程
工学博士学位点2个:控制理论与
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工学硕士学位点7个: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本科专业4个: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单位设置
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由自动化与电气工程系、通信与电子工程系、电工电子中心、专业实验室、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网络
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自动化研究所等组成。
学生规模
信息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457人,其中:02级358人,03级351人,04级362人,05级382人;其中:自动化专业:3个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个班;
通信工程专业:3个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个班。在校硕士生219人、博士生70人。“十一五”期间,在校本科生将维持在1500人左右。按照校“十一五”总体发展目标的要求,本科生与研究生之比在3:1左右,“十一五”期间,学院研究生的在校人数将达到600人左右。按照硕士生与博士生4.5:1推算,“十一五”期间,其中,硕士研究生的在校人数将达到480人左右,博士研究生的在校人数将达到120人左右。
师资队伍
学院教职员工104人,专任教师83人(包括9名辅导员、10名实验教师),其中:校特聘教授2名,博士生导师7名,具有正高级职称12名,副高级职称32名,讲师等中级职称教师39名。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52人(占62.65%),博士后6名,博士学位23名,在职博士8名
办学理念
坚持办学方针不动摇:坚持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坚持办学目标不动摇:按电气信息专业大类招生并培养,“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宽口径、厚基础”,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面和竞争力。
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不动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市场需求,更新教育观念,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精选主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培养要求的教学模块,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体现办学的特色和水平。构建课程体系的针对性、突出实践教学的创新性、强化培养目标的应用性、贯彻教学计划的系统性。
坚持特色不动摇: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
培养定位
目前,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定位于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工程研究应用型”人才,力争在十一五末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定位于培养“研究主导型”人才。
特色
1)改革培养模式,建立“4+3+1”教学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为五个模块,本着将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有机结合的观点,进行课程的优化整合。
2)实践教学改革,建立“231”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一个纵横向的立体实践教学模式。
3)加强实验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综合实验的设置体现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指导思想,以“系统集成”为主线的三个步骤,加强了对学生硬件和软件整体设计调试能力的培养,强化了工科学生系统和工程概念的建立。
4)建立有特色的综合实验平台。自行研制的系统级实验装置充分体现了3C技术(即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控制技术),并贯穿于实验始终,拓宽了专业口径,突出通信、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实验技术更贴近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潮流,实现了实验内容的飞跃。
5)建立学科竞赛基地,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四年来,有1000余名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通过竞赛培养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6)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中心,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荣誉
199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2个全国二等奖、2个上海市二等奖。
200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2个全国二等奖、4个上海市二等奖。
200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上海市7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
2003年
太阳能手持设备供电系统获校科技制作一等奖。
2003年太阳能手持设备供电系统获第八届全国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二等奖。
2004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邀请赛获全国二等奖一项,
三等奖一项。
2005年
上海市高校学生
嵌入式系统创新设计竞赛获
一等奖一项,
二等奖一项,三等奖3项。
2005年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2个全国二等奖、上海市两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
2001年10月亚洲ACM竞赛上海赛区第七名。
2002年10月亚洲ACM竞赛
北京市赛区第十四名(铜牌)。
2002年11月亚洲日本赛区第六名。
2002年11月亚洲西安赛区第九名(铜牌)。
2004年3月从全球75个国家1412所大学3150支队中选拔出来参加第28届ACM世界总决赛的73支队中,获得第27名的好成绩。
2001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一等奖1项
2001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三等奖1项
200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模型竞赛全国二等奖、
上海市赛区一等奖1项
200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上海赛区三等奖4项
200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模型竞赛全国二等奖、上海赛区一等奖1项
200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模型竞赛全国
一等奖、上海市一等奖1项
2003年,
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
二等奖、上海市一等奖2项
200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海市二等奖1项
200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
上海市一等奖2项
200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海市二等奖1项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