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庙
位于四川成都都江堰景区纪念李冰父子的庙宇
二王庙是纪念战国时期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专祠,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系清末民初所建。该庙宇坐落于玉垒山麓,位于四川成都都江堰景区百花岭路54号。这座古庙依山而建,背有群峰高耸,前有古堰横陈,上有“白沙邮”,下有“玉垒关”和离堆峡口,享有“玉垒仙都”的美誉。
二王庙原是纪念杜宇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都区,原庙改祀李冰,更名为“崇德庙”。在宋代,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正式定名为“二王庙”。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占地少,仅10072平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
二王庙庙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后殿右侧有画家张大千、徐悲鸿等人的碑刻。庙脚下设东、西山门,沿石阶进门,靠正南侧立一照壁,上绘有清光绪时期都江堰流域图。往上为“灵官楼”,进楼门上石阶,有“三官殿”立于山墙之上。向西沿石阶又过一山门,有照壁,与照壁相对,沿石阶而上,有“戏楼”一幢,上有爱国将领冯玉祥题写的“二王庙”匾额。从山脚向上,移步换景,整个庙宇建筑层层楼阁,掩映在绿荫雾裹的半壁山上。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是二王庙庙会。
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二王庙一度损毁严重;同年,二王庙维修保护工程启动。2010年10月,二王庙维修保护工程顺利通过中国文物局专家组验收。2011年4月21日,二王庙正式整体对外开放。2011年5月,二王庙古建筑群灾后抢救保护工程获得了中国文物局授予的“优秀文物保护工程特别奖”。此外,该修复工程还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示范工程”等奖项。
古迹介绍
二王庙
原为望帝祠,萧鸾时,益州剌史刘季连将望帝祠迁往郫都区。齐明帝建武元年(494),为纪念中国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修建都江堰的崇伟功德,将原望帝祠加以改建,更名为崇德庙。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因此又改称为二王庙。临岷江,后依翠岭,南望青城山,西连岷山,远近风光十分绮丽,故有“玉垒仙都”的美誉。
庙门前壁上有清代末年绘制的《都江堰灌溉区域图》,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庙内观澜亭下,一排丹墙石壁上镌刻着两则治水《三字经》。一则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灌县知县胡圻依据历代都江堰治水经验编成的《三字经》,文曰:“六字传,千秋鉴。挖河心,堆堤岸。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笼编密,石装健。砌角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遵旧制,复古埝。”另一则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府知文焕对原《三字经》作修改,又重刻于二王庙石壁上。内容是:“深掏滩,低作埝。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毋擅变。”后人总结的治水《八字经》:“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具湾截角,逢正抽心”被认为是饱含哲理的治水真谛,至今广为传颂。
历史沿革
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初建于东汉,时为纪念杜宇杜宇的“望帝祠”,南齐明帝建武年间 (4
94—498),益州刺吏刘季连迁“望帝祠”于郫县,改祀李冰父子于此,称名“崇德庙”,后亦有“江渎庙”,“李公庙”、“王庙”、“秦太守李公祠”、“真常道院”、“川主庙”、“显英王庙”、“二王宫”之称,清乾隆时之《灌县志》中称“二郎庙”,后遂称之曰“二王庙”。唐、宋、元、明、清、民国年间均有修。
现存建筑多为民国十四年(1925)遭火灾焚毁后住持李云岩募资重建:从乐楼(正山门)起,庙内建筑分主殿三重,配殿十六重;主殿二王殿内奉三眼二郎神,配祀木雕杨二郎;老王殿供奉李冰夫妇;老君殿因祀老子,故名,左右配建青龙、白虎两殿;三官殿中祀天、地、水三官大帝;灵官殿上下层,上祀道教护法主神灵官,下祀金德太白星君;另有城隍殿、土地殿、玉皇殿、娘娘殿、祈子宫、丁公祠、圣母殿、魁星楼、龙神殿等。该庙占地面积10,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50余平方米,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整个建筑布局不受中轴线的束缚,而在纵横方向上依山就势,叠落而筑,层层楼台,起伏有序,曲折幽深,梯回壁转,而又主次分明,负山面水,极为幽静。
二王庙前后殿分别塑李冰及其子二郎像。前殿李冰像身着袍服,正襟危坐,手拿着半裹的绢图,凝神沉思治水方案;后殿二郎像草履便服,手执铁,英姿勃勃,充满青春豪迈激情。二王庙内匾额、对联、诗文、石碑甚鑫,有清果亲王手书“功垂不朽”、光绪帝御笔“功昭蜀道”,以及“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等,都是对李冰父子治水功绩的赞颂。李冰殿后陈列商代古木、明代铁花瓶、铁蜡台,以及近代画家徐悲鸿、张大千、关山月的绘画碑刻,都有很高的考古和艺术价值。
地震影响
据报道,在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5·12汶川地震中,二王庙损毁严重,庙门残缺不全,地上四处是残砖断瓦,建筑群内的多个 大殿塌。循着庙门朝山上看,庙内红砖青瓦的幽然境界如今已不复存在,处处是墙倒塌后露出的悬崖陡坡。一度是俯瞰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最佳观景点的秦堰楼,更是只留几堵残垣断壁。修缮工作将坚持尽量使用建筑的原有材料,按原图纸在原地进行修复,预计2至3年完成。修复方案,资金支持,技术和施工人员都由国家文物局统一安排。同时考虑到游客的迫切要求,修缮一部分就立即开放一部分。
著名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青城山”、武侯祠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王建墓三苏祠等名胜古迹全都伤痕累累……
重新开放
二王庙古建筑群,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是为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而修建的,二王庙初建于南北朝。 3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让四川省地理标志之一的二王庙,遭受了触目惊心的损毁,留下令人扼腕的遗憾。三年重建,缔造奇迹。二王庙也迎来了重生,重新矗立于巴蜀大地,报告着灾区人民正从悲壮走向豪迈。
都江堰其它景点早就已经对外开放,为何只有二王庙耗时三年才重建完毕?
都江堰市文物局方面提供的资料显示,震后不到50天,投资1.1亿元的“灾后文物重建1号工程”——二王庙维修保护工程启动。二王庙的抢救保护工作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确定了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等8家单位,对二王庙古建筑群进行技术对口支援。
二王庙文物保护工程经历了清理排危、地质灾害治理、古建筑本体维修、完善防灾系统几大阶段。仅清理废墟就用了近半年时间。现代建筑垮了,把建筑垃圾铲走就可以了,但文物建筑的维修,施工上要求精益求精。必须先在废墟里找文物残片,一旦发现,必须拍照、画图、做好文字记录,工作人员甚至用筛子在砾石里收集残片。整个修复工程非常庞大,工期至少3年。
二王庙古建筑群灾后抢救保护工程获得了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优秀文物保护工程特别奖”。新中国成立以来,此项殊荣仅授予过布达拉宫和二王庙。
此外,修复工程还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国家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示范工程”等奖项。
2010年10月,维修工程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验收。2011年4月21日,二王庙首次整体对外开放。
地震损失
二王庙在地震中损毁9成
4月21日,劫后重生的二王庙首次整体对外开放。除了重补的痕迹,这里并没有留下太多地震的伤痕,栏杆上的油漆还没有干,飘散在空气中的油漆味还在提醒着游人,这里曾经遭受了毁灭性的灾难。
据了解,2008年5月12日,8.0级强震使都江堰二王庙所处的山体局部向岷江一侧下滑,距离中央主断裂带1.3公里的二王庙古建筑群全部受损。戏楼、厢房、52级梯步、照壁、三官殿、观澜亭、疏江亭……总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的二王庙,在此次地震中严重损毁面积4000多平方米,部分损毁面积7000多平方米。
“鱼嘴”裂缝
都江堰由“鱼嘴”分水堤、飞河堰溢洪道、宝瓶口构成。其中,通过“鱼嘴”,把岷江一分为二,内江引水灌溉,外江泄洪。
宝瓶口是起“节制闸”作用的,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
“鱼嘴”和“宝瓶口”都是都江堰的标志性景点。大地震后的都江堰“鱼嘴”出现多处裂缝。如今,“鱼嘴”上被修复的痕迹清晰可见,引得游人驻足细看,当地导游告诉记者,大地震后,“鱼嘴”因为裂痕成为游人们最关心、驻足时间较长的景点。
三年前的5·12汶川地震,让四川省很多地标毁于一旦。如今,一份份地标重生的报告在向世界证明:四川依然美丽;一处处地标重生的背后,汇聚了所有重建者的心血,诉说着对全国人民的感激。
交通信息
景区观光车车票:往返15元,单程10元(从碑亭-鱼嘴)。
到都江堰景区:
市内公交4路、101路可到景区门口。
参考资料
李冰父子——都江堰.河南省水利厅.2024-02-08
都江堰著名古迹——二王庙.中国小康网.2024-02-08
四川都江堰二王庙.道音文化.2024-02-08
比肩布达拉宫,如此低调有内涵的二王庙你知道吗?.都江堰市人民检察院微信公众平台.2024-02-08
都江堰景区-二王庙.城市吧.2024-02-08
目录
概述
古迹介绍
历史沿革
地震影响
重新开放
地震损失
交通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