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沟原名叫子木达沟,1936年7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在石壁上写下“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的标语,至今字迹清晰醒目。这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惟一经过
青海省的地方。为了纪念红军,当地群众把子母达沟改名为“红军沟”,
班前乡政府扎洛村北吉德寺大经堂前曾设立的哨所命名为“红军哨所”,一座红军走过的独木桥称“
红军桥”。人们在写有标语的石壁前盖了一座亭子,精心地把标语保护起来。这些遗迹已成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
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亚日塘子木达沟口,西(宁)久(治)公路可达,距班玛县城37公里,属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旅游点。1936年7月
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第六军团近万人
长征经过了果洛州班玛县、
久治县一带,点燃了千里草原上的革命熊熊烈火。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第六军的“安庆部”进入了班玛县南部,翻山越岭,过玛柯河,曾在吉德寺、班前寺等地驻防整休,筹措粮草,为防止敌人偷袭,在驻地修筑临时哨所和掩体工事,至今遗迹尚存。红军在亚日塘子木达沟口石崖上书写的“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的巨幅标语,至今字迹仍清晰醒目。班前乡政府旁红军曾走过的一座桥命名为“
红军桥”,
扎洛村北、吉德寺大经堂前曾设立的哨所命名为“红军哨所”,红军曾走过的山沟易名为“红军沟”,红军饮用的泉水为“红军泉”,还有
红军墓等。
在马可河下游有一条沟叫"红军沟"。进沟不远便看见前面的山脚下兀立着一块高约五六米的长方形青色巨石,巨石正面光洁平整,上面写有"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十五个黑色大字,字体说不上优美流利,但刚劲有力,赫然醒目。看来,的确是红军留下的遗迹。关于红军
长征经过的地方,过去一直没有提到过
青海省,这则标语的出现不能不说是红军长征史上的一大新发现。1936年7月上旬,红军长征部队在
甘孜藏族自治州会议以后,二、四方面军先后由甘孜分三路纵队向川北挺进。当时二方面军由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副总指挥肖克、副政委关向应、参谋长李达,以及六军军长陈伯钧、政委王震等率领向四川壤塘方向进军。其中六军的直属机关和十六、十七、十八、模范师与三十二军等,于7月13日先后进入
班玛县境内,然后沿马可河北上,抵达
班前乡一带进行筹粮和短期休整。7月22日前后,由
班玛出发,经久治到达
阿坝县与主力部队会合。这幅标语就是当时红军二方面军安庆分部路过子木达沟时留下的。当时由于时间短促,行色匆匆,加之语言障碍等原因,红军当时并不清楚马可河班前乡一带属于
青海省境内。所以,后来一直无人提起。直到解放后好多年,人们发现这幅写在岩石上的标语后,才知道红军长征曾经过了班玛县。这样,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不是11个省,而应是12个省了。
红军路过班玛停留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十来天,但红军给当地的
藏族留下了美好印象却深深地印在他们心中。红军走后,当地群众十分怀念他们,有首歌儿这样唱道:"红军走了,村寨空了;村寨空了心不焦,心焦的是红军走了!"许多人把红军留下的马鞭、马叉子、刀子、勺子、
铁锅等当作珍宝保存下来,如今这些遗物作为红军
长征路过
青海省的历史见证和珍贵文物载入了
班玛县的史册。
1936年7月,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六军团近万人长征经过了
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
久治县一带,点燃了千里草原上革命的熊熊烈火。当地
藏族人民为了表达对红军的怀念,并借以教育后人追念学习红军的英雄伟绩,把红军长征走过的子木沟改称“红军沟”,把红军渡过的桥称为“
红军桥”,他们还把红军当年遗留下来的军锅、马鞍、草帽、马叉子等精心收藏起来,陆续交给政府文物保管单位。1986年5月27日,被列为省保护文物单位。
红军精神红军在班玛地区行程大约600多里,时间20多天,在这短短的日子里,红军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给当地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红军的革命行动给漫漫长夜中的民众心间点亮了一盏走向美好世界的神灯。红军感天动地的崇高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玛可河人民。
玛可河与
四川省省只一河之隔,多年来人们把红军
长征经过,且留下北上抗日宣传标语的地方一直认为是四川境内。经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媒体的报道,人们才逐渐了解红军长征也经过了
青海省。红军标语、
红军桥、红军哨所与风光瑰丽的原始天然林一起成为青海省著名的
红色旅游景点。
奶茶酸奶如果是在牧民的帐房里听艺人唱述
格萨尔王的故事,热情的主人会给你端上一碗浓浓的奶茶,请你一边品茶一边欣赏唱述史诗,那会使人感到更加有滋有味,馨香醉人。当然,牧民并非只是在听格萨尔时才招待奶茶。在
青海牧区,只要有人走近帐房,主人就会主动打招呼:“确得毛”(藏语“你好”)。然后热情地欢迎到帐房内做客。待你坐稳,就有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奶茶端到你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