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栋,男,1950年12月生,大学文化程度,研究员。早期在农村劳动,煤矿务工,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服役;1977年考入
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从事行政工作。曾任
郑州市农林牧业局副局长,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郑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
郑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现任郑州市农业局党委书记、局长。在职硕士。20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先后获省二等以上
科技成果奖6项,撰写农业经济专著和论文50余万字,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津贴;是
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第九届人大代表,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郑州市劳动模范、郑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政协郑州市第十届常委委员。
关于两个事物共同作用于第三个事物(即生成矛盾的基础)生成了矛盾——这个观点,在我心中已经埋藏36年了。这个观点是实践告诉我的。记得那是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我还是一个十几岁的登封一中
高中二年级学生。由于当时学生对学校校长的看法有分歧,一部分学生要保校长,一部分学生要“打”(批判)校长,便形成“打”与“保”对立的两个学生红卫兵组织。随着斗争的深入开展,校内学生运动和县直干部的运动又结合了起来,在“炮轰县委、揪县委党内走资派”时,又由于人们对当时县委书记的看法有分歧,在全县范围内又形成了“打”与“保”的两个群众组织。尔后,这个全县性的“打”与“保”的两个对立的群众组织,又与整个
河南省的群众运动挂上了钩,又围绕着对省委省政府领导认识的分歧(说实话,一个农村中学的学生,根本谈不上什么对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认识”和“分歧”),参与了河南省的“打”与“保”的两个对立的群众组织。这些实事告诉,我:任何一个矛盾都是因为两个事物对第三个事物发生作用时才产生的。
实践告诉我的这个哲学观点,我虽然没去做深入研究,但我一直在思考着。由于
登封市在1958年“
大跃进”的年代里曾有“一块石头砸开了哲学大门”的宣传,我在登封一中上初中时,就已经开始阅读一些浅显的哲学读本。在
高中政治课中,已经较系统地学习了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文化大革命”中,自己不仅阅读了
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提纲》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本书,而且通读了两遍《
毛泽东选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但是,对矛盾的生成和矛盾双方的对立必须作用于一个(基础)事物的问题,在读书中我并没有发现。我是坚信生成矛盾的基础是存在的。高中毕业后,我又参了军,在部队再次学习了《矛盾论》,写了一个《(矛盾论)读书札记》。
因为我心中长期埋藏着事物矛盾的生成都有它的基础的观点,所以,我一直关注着我国哲学界对
辩证法的研究。多年来,人们抱着积极的态度对辩证法的体系、规律等进行了研究,这不仅开拓了辩证法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而且推动了辩证法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