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军图
驻军图
驻军图是国家一级文物,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代地图,该图制作于2100多年前的西汉初年。由于出土时粘连破损十分严重,经过考古专家识别、拼复、编,将第一幅图定名为《地形图》,第二幅图定名为《驻军图》。
简要概述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第二幅地图是驻军图,长98厘米,宽78厘米,是用黑、朱红、田青三色彩绘成的彩色军用地图。其范围仅仅是地形图的东南部地区。比例尺大致是八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左右,图面注记的字头方向不一致,也许为着便利使用地图的人们从四面观看地图。
驻军图的基本内容除山脉、河流、居民点和道路外,突出表示了九支驻军名称、布防位置和防区界线、指挥城堡、军事要塞、烽燧点、防火水池等地形要素。该图把有关军事方面的内容,用朱红色突出表现于第一平面,而河流等地理基础用浅色表示于第二平面,这与现代专门地图的多层平面表示法是相类似的。山脉的表示在图上也被化简为用单线(相当于山脊线)表示山脉的走向,而与地形图的山脉表示方法完全两样。这对于减轻非专门内容要素的载负量是有好处的,使地图明显易读。驻军图上至少有9个山头标注了名称,如留山、昭山、蛇山等,专门标注名称,或许是因为它们都是军事上制高点的缘故。图上的河流用淡色调的田青色标绘,大小总计有20多条,其中14条河流在其上源注记河名,如:大深水、资江、如水等。
居民地和道路在驻军图上作为与军事驻防有密切关系的地图内容要素来表示。全图注有名称的居民地至少有49处,大多数用红色圈形符号表示,地名注于圈内,一般旁注居民户数,户数最多的龙里108户,最少的资里12户。此外,一部分居民地旁注 不反(返) ,一部分居民地旁注 今毋(无)
人 字样,该是当时因军事驻防需要而进行调查后记载下来的实际情况;还有一些居民地如 胡里 旁注 并路里,诱里 旁注 并波里,看来是为了军事需要,当时实行了 移民并村 的措施。道路在驻军图上也作了突出的表示,用红点线标绘,有的还注明了里程数。
驻军图重点表示的军事内容是九支部队的设营地。它们包括周都尉军两支、徐都尉军四支、司马得军两支、桂阳□□军一支,共九支驻军。在图上用黑、红两色双线勾框、突出表示,框内标出驻军名称。各支驻军营地大多选择布设在河谷地带内的制高点上。地图中央绘有三角形的城堡,内注 箭道 字样,它是驻军图上的中心城堡,是各支军队的总指挥部。从图形上分析,属于城堡一类,它的位置正当大深水河谷几条支流的汇合点上,三面环水,一面傍山,筑有城垣、战楼和瞭望楼等附属建筑。这种三角形城堡,只需在三个顶点分设岗楼即可控制周围形势。朝着前沿的南边城外,增设一瞭望楼,有 复道 与城垣连接。为了进一步加强军事守备的需要,在图上用朱红色线划绘出了警备设防区域的界线,前沿的防区界上标出了留封、昭封、居向封等边塞烽燧点,相当于现代战争的前沿监视哨所。
总之,驻军图作为军事要图,主题鲜明,层次清楚,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测绘学的高度水平。军事专家们认为该地图反映了汉初长沙国守备作战的兵力部署情况,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传统的复线式部署兵力,重视组织指挥并充分利用地形条件的守备作战思想。从图面上分析这幅图,驻防区域正面约40公里,纵深约有50余公里,分兵两线,并依托山谷扼守通道,第一线前沿地带和第二线三条山谷,各部署三支军队,西线距离约15- 20公里,三角形指挥部的左后方有两支军队,类似当今军事上的预备队,以上各军队成梯队布列。还有一支左邻部队。在第一线前沿,顺山坡向下前出约5- 10公里处,标有8个前哨点,形成警戒阵地。从图上反映出守备重点地段在左前方,预备部队和友邻的加强部队的兵力有重点地配置在这里。同时,左派居民地较多,地形条件利于驻军的隐蔽,又便于防守。加上这里又南临南粤大川,在此驻军又利于出击,通向敌后。从图上可知指挥机关居中部四水汇合口,通过水路与前后方的联系均较方便。三角形指挥城堡设有五个箭楼及防守工事和 复道。驻军图不愧为我国现存最早、内容精湛的彩色军事地图,是中国古典专门地图珍品中之瑰宝。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要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