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白僵病
蚕白僵病
蚕白僵病是由白僵菌经皮肤侵入蚕体而引起发病的。传染途径为接触传染,蚕死后先软后硬,全身被白色分生孢子覆盖,称为僵蚕
病原学
蚕僵病种类很多,分别由不同科、不同属真菌寄生蚕体引起死亡,死亡后因蚕尸体硬化不易腐败而称为僵病或硬化病。通常以僵化尸体上大量分生孢子的颜色来命名,如白僵病、绿僵病、黄僵病、赤僵病、灰僵病、草僵病等。其中以白僵病最常见。
白僵菌,为丛梗孢科白僵菌属成员。其生长周期分为以下四个主要阶段:分生孢子、营养菌丝芽生孢子和气生菌丝。
流行病学
覆盖于白僵蚕尸体上白色的分生孢子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为直接接触或经伤口感染。分生孢子随风飞散,当落入蚕座并附于蚕体壁后,在适宜的温湿度传感器下经6~8小时发芽,并穿透体壁进人体内寄生
蚕和野生昆虫均易感染。蛹和蛾也可感染。本病在各养蚕季节均可发生,但以温暖潮湿季节和地区多发。
症状和病理
病蚕体表散在暗褐色或油渍状病斑。死前呕吐和排软便,死后尸体逐渐硬化,有的从尾部开始呈现桃红色或全身酱红色。死后l~2天,自硬化尸体的气门口器及节间膜等处先长出气生菌丝,继而布满全身。最后在菌丝上生出无数分生孢子,状似白粉。
诊断
4.1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4.2 实验室诊断
病原检查:可取蚕血液在显微镜下检查(如有圆筒形成卵圆形的短菌丝及营养菌丝即确诊)。
防治
在生产过程中,严格进行宫刑、蚕具、蚕卵及环境的消毒工作。发生白僵病后,要隔离病蚕,严格处理白僵病的尸体及蚕鞘、蚕粪等。
驱除桑园虫害,防止患病的害虫及其尸体、排泄物等附在桑叶上混入蚕室。饲养中控制好蚕室的温湿度传感器,特别是湿度,要控制在75%以下,以抑制白僵菌分生孢子发芽。
加强蚕体、蚕座消毒。目前使用的防僵药剂有漂白粉灭菌丹、防僵粉等。这些防僵药剂可以抑制杀灭附在蚕体皮肤上的白僵菌孢子。
做好蛹期防僵工作。可适当推迟削茧鉴蛹的时期,一般在复眼着色后进行,在老熟上蔟前,进行蚕体和蚕蔟消毒。在削茧鉴别蛹时进行蛹体消毒。另外,在裸蛹保护过程中,可用熏烟消毒。
参考资料
病原学.www.caaa.cn.2011-02-12
流行病学.www.caaa.cn.2011-02-12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www.caaa.cn.2011-02-12
诊断.www.caaa.cn.2011-02-12
防治.www.caaa.cn.2011-02-12
目录
概述
病原学
流行病学
症状和病理
诊断
防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