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一平(1906年-1945年10月15日),广西天河(今属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
壮族。早年积极投身工农运动,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10月15日,韦一平在完成掩护兄弟部队渡江的任务后,率部800余人乘“中安”轮最后一批北撤,在全力组织部队泅渡上岸时,
轮船突然倾覆,韦一平和700多名指战员光荣殉职。
韦一平原名韦家惠,又名韦瑞珍,1906年11月生于广西罗城县短岗屯的农民家庭。和
新四军的其他壮族将领韦国清、覃健、赵滨玉、朱鹤云、覃士冕一样,韦一平也是
百色起义的参加者。有所不同的是,韦一平走上革命道路比他们要早。1923年秋天,他就离开家乡,到
广东省的
三水区参加农民革命运动。1924年5月,他在三水县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选派到毛泽东主持的广州农民运。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也是中华民族各民族子弟团结战斗的武装集团。在新四军中,有
侗族、
回族、
壮族、
藏族、
畲族、
土家族、
朝鲜族、
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将士。韦一平就是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要集结编成
新四军。对于韦一平来说,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消息!从此,一支支弱小的游击队将要汇成铁的洪流。从此,分别多年的许多老战友又将在一起战斗。但是,韦一平未能去
皖南集结。党决定他任新四军驻吉安通讯处副主任,后任主任,负责向分散在崇山峻岭中的游击队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策,动员他们下山接受改编,还要与当地的
中国国民党军政当局谈判,协商游击队下山的军需供应和交通保障。韦一平服从党和人民的需要,多次进出
武功山、九山、铁镜山,通过耐心的宣传和说服,帮助游击队的战友们顺利实现了从内战到抗日的战略转变。在游击队下山以后,他又克服种种困难,周密妥善安排,确保了游击队的安全并按时开赴抗日前线。此后,韦一平调到
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工作,继续向各阶层人民宣传国共合作抗日的重大意义,组织开展抗日民主运动会,动员爱国青年参加新四军。
早年积极投身工农运动。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分配到农民
自卫军工作。1925年入国民革命军,后调到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12月参加
广州起义和
海陆丰起义,曾在海陆丰根据地担任区委书记。1929年被派回
广西壮族自治区从事秘密革命工作,同年12月参加
百色起义。1931年随
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转战到
湘赣革命根据地。在历次战斗中,他总是身先士卒,先后四次负伤。在第三次反“围剿”中又一次负伤,左脚跟被子弹击穿致残。后任中共永新县委军事部部长、湘赣军区动员部部长。1934年10月红军主力
长征后,曾任中共萍(乡)宜(春)安(福)中心县委书记,在湘赣边区坚持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在他的领导下,萍宜安地区的游击战争蓬勃开展,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成为湘赣临时省委、军政委员会领导机关的主要活动基地。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谭余保曾称赞他是“无产阶级的硬骨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新四军驻吉安通讯处副主任、主任,兼吉安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参与联络和组织湘赣游击队改编工作,大力开展
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赴
江苏省,任中共苏北特委书记,领导苏北军民开展抗日斗争。后任中共苏北区委会组织部部长兼泰兴中心县委书记、苏中第3地委书记兼苏中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委员、第1地委书记兼第1军分区政治委员,苏中军区教导第1旅政治委员,苏浙军区第4纵队政治委员兼中共浙西地委书记。先后参加郭村、黄桥、
浙江天目山等战役战斗。为巩固和发展
苏北抗日根据地和开辟浙西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939年9月,中共中央东南局派韦一平赴苏北,开展发动群众、建党建政和统一战线工作,为
新四军挺进苏北创造条件。此后五年多,韦一平的职务虽然多次变动,但他一直在为
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而浴血战斗,辛勤工作。1940年6月,韦一平参与了郭村保卫战的组织领导,并和特委其他同志一起,星夜动员群众参战,挖战壕,备干粮,救伤员,全力支援战斗。郭村保卫战的胜利,显示了韦一平的军事才能和组织才能。1941年3月,苏北区党委改为苏中区党委,4月又成立
苏中军区。韦一平任苏中第三地委书记和苏中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他参与了讨伐伪军李长江部的战斗,同时大力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在斗争中发展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加强
地方武装和民兵建设,配合
新四军主力取得了反“扫荡”作战的胜利。同年12月,韦一平调任苏中第一地委书记,并兼新四军第十八旅政治委员和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委员。他在这个
苏中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地区工作了整整三年,领导军民打击敌人,发展生产,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有一段时间,苏中的党政军领导机关都迁到了这个比较稳定的地区。
1944年12月,韦一平重任苏中第三地委书记和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此时,新四军已转入攻势作战。日伪军垂死挣扎,对三分区进行疯狂的“梳篦扫荡”。韦一平针对敌人从北方调来情况不熟和骑兵较多的特点,发动部队和
地方武装大挖“抗日沟”,开展游击战,使敌人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1945年2月,
苏中军区组建教导旅,韦一平任旅政治委员。4月,教导旅渡江南下,改称苏浙军区第四纵队。5月,韦一平率第四纵队第十二支队开辟浙西抗日根据地,兼任中共浙西特委(后浙西地委)书记和浙西军分区政治委员。他率部参加了第三次
浙江天目山自卫反顽战役,出色地完成了牵制和扰乱
中国国民党顽军的任务,为巩固和发展
苏北抗日根据地和开辟浙西抗战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韦一平率第四纵队和浙西
地方武装在扫清
德清县、
湖州市等地的伪军据点后,奉命沿
太湖经
长兴县、
宜兴市、
溧阳市一线北撤。1945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位于
长江以南的
新四军分批向江北转移。15日晚,韦一平在完成掩护兄弟部队渡江的任务后,率部800余人乘“中安”轮最后一批北撤,当
轮船行至泰兴天星桥西南江面时,由于风大浪急,加之超载过重,船底漏水,倾沉在即。警卫员找来救生器材,要韦一平立即离船。但他想到的是如何使数百名指战员脱险,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全力组织部队泅渡上岸。不料轮船突然倾覆,韦一平和700多名指战员光荣殉职。
河池市罗城佬族自治县
四把镇里乐村短洞屯,农家小院里有四间泥瓦房,加起来不过100多平方米,小院经常有党员干部和群众前来参观。这是革命烈士韦一平的故居。四把镇韦一平故居旁有一座两层楼的纪念馆,馆前立着韦一平的半身
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