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南京师范大学的
二级学院。
学院起源于1952年的南京师范学院物理学系;1955年,南京师范学院物理学系并入苏州江苏师范学院物理学系;1958年,南京师范学院重建物理学系;2000年12月,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
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设有4个教学系,开设4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个;有教职工104人,其中专任教师78人;在校本科生580人,在校研究生20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2人,硕士研究生183人。
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建立于2000年,其前身物理学系创建于1952年。
概况
学院下设物理系、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等三个系,设物理研究所、光电技术研究所和物理教育研究所,并设基础物理教学部。物理
电子学、理论物理被评为省政府重点学科;光电技术实验室为省重点实验室,科学与工程计算,
材料物理与
化学为两个校级重点实验室。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以学校“创建教学科研型大学本科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以及学院学科建设实力较强的具体情况,确定了“以学科建设为先导,以科研促进教学改革”的教学指导思路。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新世纪高等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以大力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质量意识为先导,全面贯彻党中央的教育方针,搞好高等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以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
信息时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密切结合实际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拓展留出较大空间。
学科介绍
大学物理教学部
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物理系
南京师范大学理论物理学科1978年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6以来,理论物理学科连续被评为“九五”和“十五”
江苏省人民政府重点学科。
2001年以来,南京师范大学理论物理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整体运行良好,全面完成了学科建设计划任务。在学位点建设、学科梯队建设、实验室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或突破,为
江苏省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位点建设:2003年申请并获得了理论物理博士学位授予权。以理论物理学科为依托,培育新的学位点,在2003年申报并获得了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2005年申报并获得了物理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在学位点建设工作中取得了重要突破。
(2)学术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理论物理学科点已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 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整体科研实力强的教学、科研队伍。2001年以来,有8位博士(后)成为学科新成员。现有23名学科成员中,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0人,17位学科成员有博士学位。
理论物理学科承担了大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在本科生教学中,结合物理学的新发展,扩大学生知识面,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我们能开出高水平的研究生课程和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的专题讲座。通过导师的精心指导和严格要求,学生能较快地进入学科前沿。硕士生毕业时,大多数能在国际和国家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1年以来,毕业物理教育专业本科生600多名,毕业硕士生43名。在读硕士生63人,博士生9人。我们的毕业生80%以上都在
江苏省的高校和中学工作,为我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3)实验室建设:2001年以来,对“科学计算实验室”进行了升级改造。把微机集群由32个节点增加到64个节点(128个CPU),新建了二个140平方米的计算机房,增加70台P-IV微机和高速激光打印机等附属设备,使计算能力提高了2~3个数量级。学科还订购了20种原版英文杂志和80余种中文期刊,可以通过网络全文下载6000多种英文期刊上的学术论文。理论物理学科已经拥有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平台。
(4)科学研究:2001以来,完成国家攀登计划子课题、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部、省、厅级项目14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教育部项目3项,省、厅级研究项目16项。在研项目总经费338万元。2001年以来,出版学术专著4部,在“Phys. Rev. Lett”、“Phys. Rev. A-E”等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11篇,其中“SCI”论文242篇,他人引用超过800次。
2001年以来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如下:
(a) 肖振军教授与合作者在标准模型、双 Higgs模型和最小
超引力模型框架下, 对B介子两体非弱衰变过程和辐射衰变过程做了系统研究。计算了对115个B介子衰变道的分枝比和CP破坏等可观测
物理量的新物理修正。在新物理模型下对B →Kη’大分支比反常给出了自洽的解释。他们还根据最新实验数据,对CKM相角α率先给出了限制。相关论文发表在“Phys. Rev. D”, “Eur.Phys.J.C”等重要“SCI”学术刊物上,已被国内外同行引用80余次。
(b)
平加伦教授与合作者通过引入夸克蜕定域和色屏蔽来考虑各种色结构的混合。采用定量计算,得到了五夸克系统可以存在
共振态的结论。对于NK系统,I=0道有等效吸引存在,I=1道有强排斥存在,原有的实验分析由于采用的近似和误差的影响得到的结论不可靠:对于Diquark结构的θ^+,定量计算表明负宇称态的能量更低,不同于Jaffe-Wilczek的结论;在平加伦等人的模型中,
金刚石结构的五夸克系统的能量最接近于实验给出的结果。学术论文发表在“Phys.Rev.C.”和“Nucl.Phys. A”等重要“SCI”学术刊物上。
(c)
童培庆教授与香港浸会大学Tang Lei-Han教授等人合作,对强无序情况下的2维XY模型(即 GAUGE-GLASS模型)是否存在
相变以及低温下的状态做了研究。这是一个科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他们通过将系统中的Vortex映射到库仑气体,通过数值模拟发现,系统的低能
激发态可以用无能隙的弱相互作用的Vortex和Antivortex对来描述。通过重正化群方法的线性介电屏蔽计算发现
自旋波的Stiffness随距离幂次衰减。应用大标度多正则Monte-Carlo方法对系统的低温比热和自旋玻璃
磁化率进行了大量计算,两者的结论相一致,从而认为该系统不存在有限温度热力学相变。解决了这个争论, 论文发表在“
物理评论快报”上.。
(d)
陈凌孚教授与合作者对KMgF3材料中的自陷态
空穴和自陷态激子的结构、扩散、衰变、吸收或发光谱等方面做了详细的研究。该研究对KMgF3材料在闪烁性能、辐射剂量、可调激光器等应用方面性能的提高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陈凌孚教授、
黄桂芹副教授与合作者还对三元硅化物超导材料的超导电性进行了第一性原理研究。结果表明此类材料中存在的软模对材料的超导电性起了重要作用,在考虑软模的非谐性后计算出的超导转变温度与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他们完全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对材料的电子结构、声子结构及电-声子相互作用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方法先进、可靠。此外,对超导
硅化物材料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金属化合物超导体的超导机制,而且为超导硅化物在今后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论文发表在“Phys.Rev. B.”等重要“SCI”学术刊物上。
(e) 须重明教授和吴雪君教授在
广义相对论的
宇宙微扰理论、高阶
引力理论及相对论天体力学等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他们与德国Dresden科技大学合作在德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建立了广义相对论的弹性理论,建立了相对论的J—V
方程(即相对论的弹性旋转
天体的基本方程)及其连接条件,在牛顿近似和不旋转的情况与80年代有名的Wahr模型一致。研究论文发表在“Phys.Rev. D”等重要“SCI”学术刊物上。
(f) 袁启荣教授和国内外同行合作,利用我国国家天文台的60/90cm
施密特望远镜对邻近的富星系团Abell 2255进行了多色测光观测(BATC),得到了7000多颗V\u003c20等天体的光学波段(3000A-1000A)的能谱分布。他们运用孔径改正法将SDSS的测光数据和BATC数据匹配,得到了这些
天体的18个波段的能谱分布(SEDs)信息。首先分析了254颗已知
红移的
星系的SEDs, 证明合并后的SEDs能使得测光红移的精度明显提高。对214颗已知成员星系的
动力学(视向速度的双峰结构)分析表明,这个
星系团是个未达到驰豫的动力学系统。他们运用测光红移技术挑选出313颗新的成员星系候选体,进一步的动力学分析发现存在动力学子结构,而且发现了这个星系团正在进行子团间的并和过程的直接证据。研究论文发表在“APJS”等重要“SCI”学术刊物上。
(g)
李晓卿教授与合作者基于波-波和波-粒非线性相互作用,建立了
宇宙自生
磁场的
方程,在
太阳物理、
地球极光区和天体物理
吸积盘的反常粘滞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得到了和实验一致的结果。在分析等离激元和宏观MHD的精细相互作用基础上,建立一组MHD和等离激元孤波相耦合的非线性方程,发展孤波驱动的新磁重联理论。李晓卿教授和张航副教授从理论上证明
等离子体横场因调制不稳定而会导致自类似塌缩,并分别从磁流体力学和等离子体动力论两方面对磁场的这种演化进行了分析,从而解释了太阳磁场观测到的间歇性和
天体吸积盘吸积所需的反常粘性。
(h) 卞维豪副教授与合作者利用SDSS数据,研究了活动
星系核中心黑洞质量与其寄主星系核球速度弥散关系,发现NLS1s不遵循在正常邻近星系中发现的M-σ关系,为活动星系核寄主星系核球速度弥散关系的确定,黑洞和星系的形成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他们还利用
日本硬X射线卫星ASCA数据,分析了一
活动星系样本的X射线光变。发现光变大小与中心黑洞强相关,NLS1s也遵循这一相关性,为X射线光变起源给出了新的解释。研究论文发表在“MNRAS”等重要“SCI”学术刊物上。
(5)学术交流与合作:2001年以来,学科成员参加了ATLAS国际合作组和BES国际合作组的工作,主办了2004年全国重味物理与CP破坏研讨会,先后邀请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J. Steinberg教授,中科院
戴元本院士,
北京大学赵光达院士等4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我院访问讲学。我学科也先后有30多人次赴美国、
英国、
意大利、
德国、
法国、
澳大利亚、
新加坡、
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合作和交流。
应用物理系
物理教育所
电子信息工程系
师资队伍
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职工104人,其中专任教师78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6人,副教授29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江苏省特聘教授”等人才计划19人。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肖振军、王鸣、王保林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叶永红、唐万春
江苏省特聘教授:
张力发、
许恒毅、马付胜、武雷、孙鹏、刘宏微
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卞维豪、
袁启荣、吴大建
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黄桂芹、
张义权、戴亚飞
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童培庆、
平加伦、叶永红、卞维豪、吴大建、何军
南京师范大学“百人计划”培养对象:卞维豪、高绎、袁操今、吴大建、张力发、黄红霞
“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人选:马付胜 张力发
研究生教育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现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物理
电子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天体物理、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波、
教育技术学等九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教学(物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理论物理是
江苏省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光电技术实验室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科学与工程计算实验室、材料物理与化学实验室是校级重点实验室。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现有博导12人(校特聘教授3人),硕士生导师29人(不含博导),获得博士学位教师32人。学院学术风气优良、科研力量雄厚,已形成一支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以中青年教师为带头人和骨干的学术梯队,承担了一批国家、省级各类科研项目,教学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
学位授权点
物理学
理论物理(博士)
凝聚态物理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电路与系统
电磁场与波光学工程教育技术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办学历史
1952年,在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中,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成立;初创系时,物理学系与化学系合二为一,称为
物理化学系。
1955年,南京师范学院物理学系并入江苏师范学院(即现在的
苏州大学)物理学系。
1958年,南京师范学院重建物理学系,设物理学专业。
1984年,创办《物理之友》。
1994年,开始招收应用电子专业本科生。
2000年,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新增
通信工程专业。
2003年,新增物理
电子学、理论物理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光学工程、电路与系统、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6年,新增物理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0年,新增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光学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两个领域。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设有4个教学系,开设4个本科专业。
教学系:物理系、应用物理系、电子信息工程系、
通信工程系
本科专业:物理学、应用物理学、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学科建设
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一级学科博士点:物理学
教学建设
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有
江苏省特色专业1个。
2018年11月25日,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虹源等同学提交的《应用洛伦兹钢球模型探究粗糙边界介质的热传导》、杨宇等同学提交的《傅里叶定律下实现最理想的异质结材料热整流效》在“第十五届江苏省高校大学生物理与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中获得2项赛事
一等奖。
合作交流
2015年11月11日,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一行四人到
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进行访问交流,与会双方分享了彼此的经验和好的做法。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拥有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个。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
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有一批学术成果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Optical Letters和Physical Review系列等物理类和应用类国际学术期刊上。
文化传统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会由主席团、新闻中心、办公室、文化中心、学生发展中心、体育中心、心理健康中心、科技中心、维修中心、志愿者中心和红十字分会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