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陈霞,女,1966年4月出生于四川万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年鉴》编辑部主任,第五届中国经社理事会理事,第十四届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国际易学联合会法人,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秘书长。 
人物介绍
陈霞,从事宗教学理论与当代宗教、道教善书、道教与当代社会等领域的博士后研究。曾经在西昌学院四川大学等高校任教,也曾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布朗大学富布莱特访问学者,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从事中国哲学、道家与道教文化、宗教学等领域的研究。著有《道教劝善书研究》,主编有《宗教学原理》、《中西文化视野中的人性》、《道教生态思想研究》,参加了《马丁·路德的神学》、《道教与生态》、《人类的宗教》、《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等著作的翻译,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中国哲学史》、《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道家文化研究》、《国际伦理》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译文60多篇。
主要经历
1983~1986年,就读于四川文理学院(英语系);
1986~1987年,就读于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获文学学士
1991~1992年,在四川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进修研究生课程;
1992~1998年,就读于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先后获哲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
1999~2000年和2001~2002年,先后在哈佛燕京学社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
曾执教于西昌农业专科学校和四川大学,任英语教师和宗教学研究所教授。
担任职务
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
科研成果
中文论文
1.维克多·科瓦茨。特纳的仪式象征分析述评,《宗教学研究》1993.(1-2):68-742)
2.当代社会的新宗教运动,《四川大学学报》1995.1:39-44,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宗教》1995.3:13-18全文转载。
3.佛教苦乐观略论,《宗教学研究》1995.4:32-35
4.《十戒功过格》及其伦理思想特色,《宗教学研究》1996.4:36-40
5.《圣经》伦理简述,《宗教学研究》/1997.1:78-82
6.佛教劝善书略谈,《宗教学研究》1997.2:89-92
7.道教劝善书的界定及主要特征,《宗教学研究》1998.3:40-44
8.宗教与生态关系初探,《宗教学研究》1998.4:101-105
9.论宗教道德的结构关系,《四川大学学报》,1999.5:39-45
10.《试比较金丹派南宗内丹修炼与荣格精神分析》,《道韵》,1999.5:250-265。
11.《宗教道德的社会历史作用》,《宗教》,1999.2:60-64。
12.高校知识女性潜能发挥状况及思考,《高教研究》,1999.1:67-69。
13.关于“宗教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应遵循的几个原则,《高教研究》,1999年专刊:36-39。(第二作者)
14.道教公平观念与可持续发展,《宗教学研究》,2000.1:9-14。
15.“从道教‘重人贵生’与‘天人合一’看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中心论”,《中国道教》2000.2:30-32。
16.“浅谈道教贵柔守雌女性观与生态女权思想”,《西南民院学报》2000.8:37-40。
17.“道教与基督教女性观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初探”,《妇女研究论丛》,2000.1:31-34。
18.“道教与可持续发展”,载《宗教:关切世界和平》,王作安、卓新平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8月,236-244。
19.“略谈宗教学的起源与发展”,《宗教学研究》Vol.53,2001.4:93-99。
20.“道教聚落生态思想初探”,《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6期,78—81。(第二作者)
21.“从梓潼阳戏看道教的民俗化”,《宗教、社会与区域文化——华南与西南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
22.“少思寡欲、返璞归真——诗意地栖居”,《中国道教》Vol.76,2003.4:31-33。
23.“国外道教与深生态学研究简介”,《世界宗教研究》,2003.3
24.“道教无为而治与生态政治”,《宗教学研究》,2004(4):45-50。
25.道教善书的动物保护思想初探,《中国道教》2004.6。
26.宗教与生态的对话与互动,《世界宗教研究》,2004(4):16-21。
27.形神俱妙——道教身体观的现代阐释,《哲学动态》2005(4):35-39。
28.道物无际——道教生态哲学纲要,《宗教学研究》2006(2):36-44。
29.试论先秦道家的道物无际观,《哲学研究》2006(2):57-59。
30.道教天人关系及其生态意义,《道家文化研究》第21辑,317-333。
31.从《内经图》看道教身体观的生态意义,《锦州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35-38。
32.论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对“中国哲学史座谈会”的反思,《博览群书》2007年第7期,4-10页。(梁存秀、陈霞)
33.天地无人则不立,人无天地则不生:论道教天人关系,《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市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出版,2007年4月,338-354页。
34.“为学”与“为道”——道家对理性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8月9日。
35.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道家与生态研究,《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全球化进程中的东方文明》,《中国哈佛燕京学者2005年北京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页199-211。
36.“率性而为”——试析道家自然人性论,《学术中国》,2007年11月,p.86-92.
37.我言故我在,《读书》,2008年6期,页73-77。
38.悟“道”的信仰实质及其现代价值,台湾《宗教哲学》2009年11月,第39期。
39.幽谷的风:静静地拂过我们的心田,《读书》2010年第6期,第88-92页。
40.道教善书对生态伦理的启发,《弘道》,2010年第一期,页31-35。
41.陈霞、林巧薇撰《一本通俗化的\u003c道藏\u003e入门书——\u003c道藏说略\u003e》,刊于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10年第5期,总471期,第20~24页。
42.试论哲学与政治的关系,《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43.简析道家认识论的方法、特点及意义,《老子学刊》2010年第一期,创刊号。(陈霞、汪伊举)
44.论道家道德哲学的几个特点,《宗教学研究》2010年建所30周年专刊,
45.论“道”与“无”和“有”,《开拓者的足迹:卿希泰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210年8月。
46.试论“道”的原始二重性——“无”和“有”,《哲学研究》,2011年第4期。
47.论老子关于万物本原及其生成的自然哲学思考,《江汉论坛》,2011年第9期。
英文论文
49.“PerfectioninBothBodyandMind:AModernInterpretationofBodyinDaoism”,J.Chinese,Indian,andIslamicCulturalRelations,Fall2008,Vol.Ⅱ.1,p.49-68.(纽约:StateUniversityatOldWestbury,distributedbyGlobalScholarlyPublications)
50.“Daoism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AnIntegrativePerspective”,co-authoredwithChenYonginTheDialogueofCulturalTraditions:AGlobalPerspective,(WashingtonD.C.):theCouncilforResearchinValuesandPhilosophy2008,pp307-319.
51.“‘weixue’(thepursuitoflearning)and‘weidao’(thepursuitofDao)——aDaoistReflectionofReasonandBelief”,conferencepaperfor“Belief,哲学,Science”heldfromJune16-18,2009,BeijingUniversity.
52.ADaoistResponsetoClimateChange,ChenXia,MartinSchönfeld,JournalofGlobalEthics(7),2011.
译文
53.中国东南部的民间宗教派别(节译),(德)休伯特。塞维尔特著,《宗教学研究》1994(2-3):64-71。
54.“世界宗教市场——苏为德教授访问四川大学宗教所演讲摘要”,《宗教学研究》Vol.59,2003.2:89-90。
55.DaoismandEnvironmentProtection,ChenXia,inTheDialogueofCulturalTraditions:AGlobalPerspective.Washington,RVP,2003.
56.从参照到敬重:道家与自然,DavidL.Hall,“FromReferencetoDeference:DaoismandtheNaturalWorld”,HistoryofChinesePhilosophy,2006(1):53-61.
57.古代中国哲学中身体的意义,(美)安乐哲(ROGERT.AMES),《世界哲学》2006年第5期,第一译者,49-60。
58.古典儒家与道家自我修持之共同基础,(美)安乐哲(ROGERT.AMES),《中国文化研究》,2006(3):1-22,第二译者。
59.21stCenturyStrategiesforNew-Daoism——AComprehensiveRenewalofChina’sDaoistCulture,(汉译英),原作者胡孚琛,translatedbyChenXiaandShawnAuthor,J.ofEmptyVessel,2005.8,USA.
60.地方性及焦点性在实现道教世界中的作用,(美)安乐哲(ROGERT.AMES),《中国哲学史》2006(1):53-61。
61.希马:“对一切构成问题的对谁也不是问题:实体二元论、物理主义与身心问题”(KENNETHEINARHIMMA,WHATISAPROBLEMFORALLISAPROBLEMFORNONE:SUBSTANCEDUALISM,PHYSICALISM,ANDTHEMIND-BODYPROBLEM,AmericanPhilosophyQuarterly,Volume42,Number2,April2005),《哲学动态》2006年第8期,73页。
62.玄冥:王弼郭象的理,(BrookZiporyn,LiinWangBiandGuoXiang:CoherenceintheDark),《中国哲学史》2006.3,24-36。
63.郝大维:“从指涉到顺应:道家与自然”(DavidL.Hall.,“FromReferencetoDeference:DaoismandtheNaturalWorld”,inDaoismandEcology:WayswithinaCosmicLandscape,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1)《哲学动态》2007年第7期,75页。
64.拉法格:“道家的‘自然’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Lafargue,M.“Nature”asPartofHumanCultureinDaoism,DaoismandEcology:WayswithinaCosmicLandscape,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1)PhilosophicalTrends,2007(7):76.
人物著作
1.《道教劝善书研究》(独著),巴蜀书社、香港圆玄学院,成都市,1999年9月。
主编书籍
1.《宗教学原理》(新版),合作主编,中国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1999年9月。
2.《宗教学原理》(新版修订版),合作主编,中国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2003年1月。
3.《中西文化视野中的人性》,与美国学者KellyClark合作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4.《王明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5.《道教生态思想研究》,主编,巴蜀书社,2010年6月。49万字,并写作前言、导论、上篇第一、二、六,中篇第六。
参加写作
1.《宗教观的历史。理论。现实》,陈麟书主编,石衍丰副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市,1996年7月。参与撰写。
2.《古今中外宗教概观》,李刚主编,巴蜀书社,成都,1997年4月。参与撰写。
3.《中外宗教概论》,卿希泰主编,高教社,2002年10月。参与撰写。
4.《中国道教思想史》,卿希泰主编,詹石窗副主编,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四编第三十二章第一节,“南宋至明中叶的劝善书与文学中的道教思想”,页525-544。
译著书籍
1.《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卿希泰主编,(台北市)中华道统出版社,1996年2月。将其中10万汉字翻译成英语,第一译者。
2.《马丁。路德的神学》,译林出版社南京市,2002年10月。(负责将其中第一部分“认识上帝”译成中文)
3.《人类的宗教》(第七版),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负责神道教)
4.《道教与生态——宇宙景观的内在之道》,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译者)
目录
概述
人物介绍
研究方向
主要经历
担任职务
科研成果
中文论文
英文论文
人物著作
主编书籍
参加写作
译著书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