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曦,号南石,出生于六十年代,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专业学校。1983年进入
苏州玉石雕刻厂,担任设计雕刻工作。在厂期间评为先进生产者及优秀设计师。1987年作品《精卫填海》评为
江苏省玉雕
大众电影百花奖。1992年离厂成立个人工作室,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苏州市玉雕)代表性传承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
玉石雕刻大师、第一届
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民间工艺家、2010年被
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1年获得
平江区杰出人才奖、2012年获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
姑苏文化创新重点人才奖。
现投身于
和田白玉的创新,作品有着强烈的时代特点,在传承传统的同时开创了玉雕的新表现技法“虚实结合”法,使玉雕作品脱离了匠气,增加了艺术感。代表作品有《竹》、《钟馗除妖》等。
2005年
天工奖获奖作品《古韵》的成功设计再次为处于瓶颈时期的“苏帮”玉雕注入了新生命。《古韵》是以平面设计理念将古代玉雕
纹饰及图案的打破与重组。自这一定义的作品已成为现“苏帮”主流。之后又成功创新了观音系列作品,充分体现了当代玉雕设计观。2006年在
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成功举办了全国首个个人玉雕精品展。
《墨荷》构思绝妙,玉料中颇不稳定似有流动感的黑,让他联想到中国书画中的水墨,于是便有了墨荷的设想。玉料中两片黑色的地带,简单勾勒两张覆下的荷背,而在两枝墨荷间是两朵朝天盛开的圆雕白荷,一鸟飞来俯身衔花给画面增添了情趣。墨荷与白荷之间不仅在工艺上虚实对比,更在色彩上有绝妙的呼应,如一幅素雅的水墨画卷。
《知秋》实物很小很小,是直径才2厘米的一枚小印章。如此微小的创作空间,杨曦却营造了宏大的布局,主体只是三片金黄的
银杏叶,置于飘动的云间,叶落而天下知秋的苍茫意境便在其间流淌。杨曦说,他忘不了少年时西山写生的场景,地上是一堆堆飘落的银杏叶子,散发一种直叩人心的美。银杏叶、枫叶都是杨曦所创的玉雕题材,玉雕界之前从未见这样的题材。
《虎圈》是1994年的作品。这是件几乎完美的作品,以至于那么多年来杨曦一直收藏至今。其创意来自于汉代
瓦当,瓦当
纹饰也是圆圈中间一只朱雀或是
白虎,但瓦当是模印的
浮雕,而杨曦的虎圈是立雕,两者的表现手法和效果完全是不同的。杨曦并没照本宣科,他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老虎,动作有力,面目威风,气韵生动,给人咀嚼不尽的余味。这是一件带着几分传统味道的作品,但即使今天看来,依然如此现代,如此富有创意。
《千手观音》创意新奇,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并没雕刻精细却又繁复的千手,而是刻划了二三十只的不同手形手势,予人的感觉却足可代表千手;它是如此优雅和美妙,传达着虚实结合以少胜多的艺术法则。
一位30来岁的
上海市小友,因喜欢杨曦作品及其创意,得闲常去交流,一日忽携小玉料一块,说:“今年我该戴个
千手观音,你看能否制作一件?”当时杨曦一愣,如此
小料怎么雕刻千手观音?但既然朋友信任将之撂下,他也觉得不妨一试。没多久灵感倏忽而至,他简单刻划观音面目,制作出几个立体的手,一件
千手观音便完成了。朋友得此物后拍手叫绝,而杨曦则觉构思甚好可惜料子太小,使成品颇多局限未免可惜,便再找来一块大料,于是有了我们所见的这件《千手观音》。这或许可以说是虚实结合的完美之作,与传统
千手观音类作品的效果相比,减却了繁琐的工艺,而增添了几多艺术色彩。
杨曦对它的评价是“这只是比较特别些的商品,算不上作品”。然而,这个市场上不知重复出现多少次的题材,在杨曦的设计下还是有了新意。
玉石中心微凹,如一个鱼缸;
黄皮处一尾金鱼悠游,溅出水花一串。“金玉满堂”见得多了,这样有情趣的场景设计——水缸,这样有创意的情景搭配——镂雕的水花,却都可算得上别出心裁了。
一个
江南的年轻女子,一条长长的辫子斜垂膝间,一袭旧时的水乡衣裳勾起人们熟悉的记忆,一个优雅的姿态和身影裹藏着韵味悠长的气质。凝视这样的作品,会触动心灵,会有无尽联想,那情愫宛然
陈逸飞笔下沉郁的江南女子,亦如戴望舒诗中悠长缠绵的雨巷。看惯了传统玉雕中诸如观音、
麻姑等千人一面乃至衣着都相似的女性题材,便知这件作品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