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间舞蹈是中国彝族人民的传统舞蹈形式,主要包括打歌、跳弦、罗作、跳三弦和
披毡舞等多种类型。
打歌,又称“打跳”、“跳脚”、“左脚舞”、“跳歌”、“跌腿”、“跳月”,是一种圆圈舞,广泛流行于
云南省西部与四川凉山交界的地区以及云南西南部的彝族和其他民族群体中。这种舞蹈与
汉族古代的《踏歌》有着相似之处。在云南省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巍宝山文昌阁保存的一幅
清代乾隆时期的《
踏歌图》就描绘了当时的舞蹈场景。每逢节日庆典,人们会手拉手围成一圈,伴随着音乐起舞,舞蹈主要以上肢运动为主。
跳弦,又名《烟盒舞》,在云南中部和南部的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石屏县、
建水县等地的
彝族支系尼苏人中广受欢迎。舞蹈分为“
正弦”和“杂弦”两种类型,“正弦”融合了双人自娱性和表演性舞蹈元素,传统段子如《哑巴砍柴》、《鸽子度食》等,风格轻快有趣;“杂弦”则是对“正弦”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带有情节的小型歌舞剧目,如《哑巴摸鱼》、《童子拜观音》等,种类丰富多样。当地人常言:“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体现了跳弦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跳三弦,又称
大三弦、跳月,是
云南省中部地区的
彝族支系阿细人、撒尼人喜欢的一种自娱性舞蹈。通常由大小不同的三弦乐器和高低音色的竹笛伴奏,是“
火把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