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俊山
河北梆子创始人之一
侯俊山,名达,字喜麟(1854—1935),万全区东红庙村人,晚年移居到张市桥西区行宫巷,河北梆子的创始人之一。
侯俊山自幼学习晋剧,天资十分聪颖,后经名师点传,唱念做打俱佳,旦行及红、黑、生、丑均臻于上乘。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侯俊山两岁时母亲病故,父亲把他寄养在怀安县两旗屯村的姥姥家中。两旗屯秧歌剧兴盛,每逢过年过节,必定要唱戏闹社火,侯俊山看戏如痴如醉。舅舅看他是个唱戏的苗子,就让他拜村里的秧歌艺人为师,并登台演出。
侯俊山9岁时进了张家口市的山西北路梆子戏班,学旦角,他技艺提高很快,10岁便登台演出了一出小戏《鬼拉腿》,博得满园观众喝彩。13岁时,侯俊山出科,“十三旦”的艺名传遍张家口。
工作经历
13岁出科便成为顶梁柱,“十三旦”艺名不胫而走,传遍张垣。
17岁时,到北京市改唱河北梆子,“艳名扫噪京都”,有口皆碑。当时主演《打金枝》、《辛安驿》。
光绪元年在福寿堂演出《回荆州》,饰孙夫人,名声大振,被誉为京伶八杰之一。
光绪十八年,他被送入升平署(清宫演戏机构),入宫唱戏达10年之久,慈禧赠其黄马褂、戏装、赐六品顶戴,并认侯为“御儿”,赐字“喜麟”。
庚子后,不满时弊留须罢戏。他曾到上海市天津市演出,使两地观众为之倾倒,上海EMI集团曾为他录制了唱片。
个人生活
1935年五月初一日侯俊山病逝,享年81岁。
主要成就
他把山西梆子的精华融进了河北梆子,开创了唱腔风格独具的京梆子,深受欢迎,他自然地成为河北梆子的创始人之一。
他还将京剧、河北梆子的精华带回张家口市,融进山西梆子,对山西梆子的发展与改革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戏路颇宽,集武生、各种旦角于一身,在《三上轿》、《断桥》、《朱痕记》、《三堂会审》、《烈火旗》、《铁弓缘》、《蝴蝶梦》、《凤仪亭》、《伐子都》《迷人馆》、《八大锤》、《回荆州》、《青石山》等戏中均演主要角色。
社会活动
凡义演活动,他均积极参加,有时一次捐献白银就达到500两。他与梅巧玲程长庚徐小香等京剧大师过往甚密,王瑶卿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谭鑫培杨韵谱等都对他称道有加。
人物评价
大学士徐桐麟曾赞誉其:“状元三年一个,十三旦盖世无双。”
鲁迅说:“老十三旦七十岁了,一登台,满座还是喝彩。”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工作经历
个人生活
主要成就
社会活动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