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碑南帖论》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次将书法明确分为碑、帖两大流派。《北碑南帖论》认为,书法借碑刻得以弘扬、流传,汉唐诸家皆凭书碑享名于世,碑帖各有其长:“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
古石刻纪帝王功德,或为卿史铭德位,以佐
历史学,是以古人书法未有不托金石以传者。秦石刻曰“金石刻明白”,是也。前后
汉隶碑盛兴,书家辈出。
东汉山川庙墓无不刊石勒铭,最有矩法。降及
西晋、
北朝,中原汉碑林立,学者慕之,转相摩习。唐人修《
晋书》,南、北《史》转,于名家书法,或曰善隶书,或曰善正书,善楷书,善行草,而善隶书为尊。当年风尚,若曰不善隶,是成书家矣。故
李世民心折
王羲之,尤在《兰亭序》等帖,而御撰《羲之传》,惟曰“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而已。绝无一语及
于正书、行草。盖太宗亦不能不沿史家书法以为品题。《晋书》具在,可以覆案。而羲之隶书,世间未见也。
隶字书丹于石最难,
北魏、周、齐、隋、唐,变隶为真,渐失其本。而其书碑也,必有波杂以隶意,古人遗法犹多存者,重隶故也。隋、唐人碑画末出锋,犹存隶体者,指不胜屈。
褚遂良,唐初人,宜多正书,乃今所存褚迹,则隶体为多,间习
南梁体书《
大唐三藏圣教序》,即嫌飘逸,盖登善深知古法,非隶书不足以被丰碑而凿真石也。宫殿之榜亦宜篆隶,是以
北朝书家,史传称之,每曰长于碑榜。今榜不可见,而瓦当、碑头及《天发神谶碑》,可以类推。
晋室南渡,以《
宣示表》诸迹为江东书法之祖,然布袋所携者,帖也。帖者,始于卷帛之署书,后世凡一半纸珍藏墨迹,皆归之帖。今《阁帖 》如钟、王、郗、谢诸书,皆帖也,非碑也。且以南朝敕禁刻碑之事,是以碑碣绝少。惟帖是尚,字全变为真行草书,无复隶古遗意。即以
焦山《
瘗鹤铭》与
蓬莱郑道昭《山门》字相校,体似相近,然妍态多而古法少矣。《阁帖》,晋人尺,非释文不识,苟非世族相习成风,当时启事,彼此何以能识。
东晋民间墓砖,多出于陶匠之手,而字迹尚与篆隶相近,与《兰亭》迥殊,非持风流者所能变也。
王献之特精行楷,不习篆、隶,
谢安欲献之书
太极殿榜,而献之斥韦仲将事以拒之,此自藏其短也。夫魏之君臣失礼者,在凳悬仲将耳。若使殿榜未悬,陈之广厦细之上,敕文臣大书之,何不重礼之有?岂君上殿廷,不及竹扇笼鹅耶?
虞世南《
孔子庙堂碑》本是
南梁王派,故有所书碑碣不多。若欧、褚则全从隶法而来,摩崖巨石,照耀区夏,询得
蔡邕、
索靖之传矣。
北朝碑字破体太多,特因字杂分隶,兵戈之间,无人讲习,遂致六书混淆,向壁虚造。然江东俗字,亦复不少,二王帖如“”、“智”、“体”、“”等字非破体耶?唐初破体未尽,如虞、欧碑中“笑”、“”、“准、”“煞”等字非破体耶?
李世民幼习王帖,于碑版本非所长,是以御书《晋祠铭》笔意纵横自如,以帖意施之巨碑之间者,自此等始。伺候
李邕碑版名重一时,然所书《云麾》诸碑,遂字法半出北朝,而以行书书碑,终非古法。古
开元间修《孔子庙》诸碑,为李撰文者,邕必请张廷以八分书之,邕亦谓非隶不足以敬碑也。唐之殷氏、颜氏并以碑版隶楷世传家学。
王行满、
韩择木、
徐浩、
柳公权等,亦各名家,皆由沿习北法,始能自立。
是故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宋
蔡襄能得北法,元
赵孟頫书摹拟李邕,明董其昌楷书脱迹
欧阳询,盖端书正画之时,非此则笔力无立卓之地,自然入于北派也。要之汉、唐碑版之法盛,而钟鼎文字微;宋、元钟鼎之学兴,而字帖之风盛。若其商古今,步趋流派,拟议金石,名家复起,其谁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