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佐才
明朝末期的官员、文人
陈佐才(1627-1697年),字冀叔,别号睡隐子、隐石山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明朝末期的官员、文人。明天启七年(1627年)出生在巍山县庙街镇盟石村
陈佐才少时习文,后投在黔国公沐天波下受武职。明末,永历皇帝入滇,他曾跟随到缅甸,永历皇帝死后,回乡隐居于蒙舍山麓的是何庵中。他外出戴斗笠,身骑毛驴,喝雨水,并发奋读书,咏物写景,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对清代不满的思想情绪,终年70余岁。
陈佐才生活于改朝换代之际,曾亲身参与挽救朝纲的战争,失败后归隐山林,不遵守清朝易服剃发,戴竹笠、乘毛驴、喝雨水来表示“头不顶清天、足不履清地、饮不喝清水”,所做诗歌大多抒发亡国之悲和遗民气节,著有《宁瘦居集》《天叫集》《是何庵集》《石棺集》等诗集6卷。
人物生平
投军青年
陈佐才祖籍江西省,出生于明朝末年,三岁时不幸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因世道变乱,学而不举,他读了一部《论语》就辍学了。少年时不羁,长大后,见明朝于风雨飘摇之中,遂学立志习武。在他18岁的1644年,吴三桂大开山海关区,迎清军入关,加速了明王朝的灰飞烟灭。青年陈佐才投奔明将沐天波,任裨将一职。世代镇守云南省的沐氏家族到了沐天波这与当地土司关系微妙,到清顺治二年(1645年)十二月,云南临安府王弄山(在今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县境内)壮族土司沙定洲趁机进入昆明市,占据黔国公府,沐天波仓促逃往滇西,据守楚雄,陈佐才随之去了大理。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孙可望李定国等人率领的大西农民军由四川省进入云南。九月,沐天波在孙可望招引下,带着满腔仇恨回到昆明。随沐天波与以李定国为首的大西军征讨沙定洲,经过数次大战,次年擒获沙定洲。在征讨同时,陈佐才面对百姓流离失所、生计无着的情形写下诗句“草木皆含征战气,江山尽带乱离声”。
田园归隐
1656年,李定国将明朝落魄的末代皇帝朱由榔迎到昆明市。朱由榔是万历神宗皇帝的嫡孙,崇祯六年(1633年)受封永明王。清顺治三年(1646年)十月,被拥立监国于肇庆市,不久在肇庆继帝位,年号永历,是明朝抗清势力的最后一位君主。有了这个牌子,内地反清力量大都集结到云南省。1662年,陈佐才被沐天波派往四川省公干催收军饷。当他返回云南时,已经物是人非。永历帝被迫流亡缅甸,缅甸王莽达收留了他。后来,吴三桂攻入缅甸,明王朝彻底覆灭。1662年,缅甸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不久永历帝朱由榔昆明市遭绞死。同时,沐天波也在滇西边境死于战乱,这对于陈佐才无异于晴天霹雳。突然的变故,使陈佐才对人生的感悟产生质的转变。他在《宁瘦居草卷之一》的《恨别》诗中写道:“拟从白首以为期,谁识于今独见遗。莫若结交山共水,死生相傍不相离”。面对云南省当时的混乱情形及百姓生灵涂炭的惨状,陈佐才深感无力匡扶社稷,于是归隐家乡,把一腔热血倾注到了诗歌中。
诗歌创作
在隐居中,陈佐才沉浸于饮酒作诗,同时也始终关心国事和民间疾苦,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题材的诗歌,在当时获得了较高评价。时人陆玉书评价陈佐才的诗:“奇处似杜甫,怪处似李贺。君之诗,吾滇不能有。”杜甫的诗歌被誉为“诗史”,因为他的诗歌兼有“史”的功能,读杜甫的诗,既能梳理出诗人的人生轨迹,也能感受朝代兴衰和百姓疾苦,陈佐才继承了杜甫的诗歌传统,用诗歌书写他个人的自传,也可以当做诗体的时代史。
遗民气节
清代掌权后,颁布了剃发易服的法令,并执行残酷的文字狱。在这种情况下,陈佐才为表示仇恨,蓄发明志“巍巍仍汉官威仪”,出入蒙舍山中。他身骑毛驴,以示不踩清朝之地;头戴斗笠,以示不顶清朝之天;唯饮雨水度日,以示不饮清朝之水;晚年更凿石为棺,以示死不入清朝之土。他在园中亭子的柱子上写了一副楹联:“其生明臣其死明鬼,不葬清土不戴清天。”70岁时,陈佐才病逝。家人把他埋葬在石棺之中,并在石棺上刻上他的自挽诗“明末孤臣,死不改节;埋在石中,日炼精魄;雨泣风号,常为吊客。”
主要著作
陈佐才的诗歌,在当时大多是触犯时忌的作品,诗集大多散佚,著有诗集《宁瘦居集》2卷,《宁瘦居续集》2卷,《是何庵集》2卷,《天叫集》2卷。民国初年辑刻云南丛书时,曾刊《陈翼舒诗集》6卷,多有删削。1945年,陈佐才族裔陈辅唐抄辑补缀,收集诗歌800余首,加上《石棺诗》及题词等,编成《明遗老陈翼舒先生诗全集》,西南大学教授罗庸为之序,这是迄今为止较为完备的陈佐才诗集。
人物评价
陈佐才的诗才被人推崇。当时被誉为“书诗画三绝”的担当和尚对陈佐才的诗颇为称奇,说这是“天授”“无心而成”“不事穿凿,自成一家,言声韵偕,情景相协,思路正纤巧不拖。谓非天授得耶”。大学者师荔菲评道:“翼叔诗多血性语,不事推敲,而自有远韵深情。”
陈佐才死后,凿石为棺,作为埋骨之器,有感于陈的忠烈,时人武衮文作诗:“这是藏行处,还须问阿翁。昔时马革意,可在石头中?”陈佐才以石棺下葬,这是对他军旅生涯最后的缅怀,也饱含一位老将未能捐躯赴国难的遗憾。
后世纪念
位于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庙街镇盟石村东三公里处的盟石河南面的山坡上。墓室呈东西向,背靠著名的蒙舍山。1987年1月,巍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山环水抱,环境清幽,陈翼叔生前在此建是何庵作其归隐之地。墓地多有天然大石,因墓室凿在长11米、宽7米、高2.8米的巨石之上,且墓室即以一整块大石板封盖,故将其定名为“大石墓”。在墓石的四周边壁及附近大石上有“题刻”多处,其中有一部分题刻系陈翼叔生前撰刻,其余皆为文人墨客为凭吊陈翼叔之作。
墓前左右各立碑一通,其中一通立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大理石质,为:“明义士翼叔陈老先生墓志”举人李士杨撰文,张士英书丹,由其曾孙陈舜辅立石。碑中详尽记述了陈翼叔的生平事迹,盛赞其忠义气节,并对其诗给予了较高评价。
另一碑立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为:“明忠义陈翼叔仙师墓志”其碑系后裔陈直中等四十二人奉其为仙师之弟子,以陈翼叔“孤忠亮节,生为圣贤、死为仙佛,而姓名不书于史乘,祭奠不列于春秋,良用慨然”立石纪念。在大石墓的北侧建有单檐六角形石亭一座。墓石的两侧还各立有华表一支,上刻郡人饶着题撰对联一付“指地誓黄泉溪流犹带南迁恨,凿棺盟白石墓木曾无北向枝”。
参考资料
【大理历史上的人和事】陈佐才——死不改节,埋在石中.中共大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大理市监察委员会.2024-01-26
陈翼叔墓.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4-01-03
大理日报.大理日报.2024-01-25
《陈翼叔诗集》.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1-2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投军青年
田园归隐
诗歌创作
遗民气节
主要著作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