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医生》是由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首档医疗纪实人文真人秀节目。节目聚焦年轻医生群体,紧扣医患关系社会问题。七位来自医学名校、经历多年专业训练的年轻住院医生,在三所中国顶级医院里最繁忙的科室里(妇产科、心外科、急诊科……),面对形形色色的病例,做出生死关的决定,并解决病人和家属关心的问题。《因为是医生》首部同名医学小说已经由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节目于2014年10月22日开始每周三晚22:00浙江卫视播出。
节目设计
在这个节目中,我们能深度观察医生的付出和困惑,深入理解病患的焦虑和需求。他们的期盼、困惑、眼泪、欢笑……都被镜头捕捉,真实地呈现在银幕上,观众也将完整观察到医生这个特殊行业的生存状态,经历一场震撼人心的生命之旅。
七位住院医生将被安排在一栋公寓里共同生活三个月,从排解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到解决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带来的问题,他们将在此结下深厚的友谊,甚至情愫渐生。明星嘉宾也将代表观众走进这些年轻医生的生活,在公寓里担任明星“妈妈”的角色,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
节目嘉宾
三家医院:
七位住院医生:
吕昂:北京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 温暖多情的医生
花苏榕:北京协和医院外科 有生活情趣的精英医生
董士勇:北大妇产儿童医院心外科 热爱读书的温情医生
詹瑞玺:北大妇产儿童医院妇产科 备受宠爱的开朗型医生
宋依临:北大妇产儿童医院妇产科 大大咧咧女汉子型医生
节目意义
1、《因为是医生》通过浙江卫视这一主力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对年轻医生忙碌生活的观察,真实展现医生这一特殊职业的生存状态,为营造更加良好的医患沟通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2、通过当下最流行的真人秀节目形式,关注年轻医生成长过程中的严谨学习、科学操作、医学伦理、人性关怀、以及温馨的日常生活与情感。呼吁社会关注医务工作者丰富的人性生活与职业尊严。
3、《因为是医生》作为一档具备现象级影响潜力的节目,将为重建医疗行业社会和媒体话语引导力创造条件,为医生塑造全新而正面的形象,为实现更加有效的医患沟通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图书
基本信息
书名:《因为是医生》
作者:陈罡
出版日期:2014年3月
书号:9787122191823
定价:29.80元
开本:32开
作者简介
陈罡,80后医生,毕业于
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日语班)。2006年就职
北京协和医院,先后担任内科住院医师、内科总住院医师和肾内
主治医师,曾在日本
东京大学医学部、
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和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访问学习。编著及出版畅销医学科普读物《糖尿病看这本就够了》《
痛风看这本就够了》《高血压看这本就够了》《
痛风饮食宜忌慎随身查》和《糖尿病均衡饮食随身查》,广受赞誉好评。
内容简介
“医学是一种不确定的科学和充满变数的艺术。”
2012年4月7日,
清明节小长假刚刚结束,程君浩听罢前任总住院医师交代的“生存守则”,便与另外三名年轻医生沈一凡、米梦妮、苏巧巧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总住院生涯。这一年里,他们过得无比精彩:失败过、胜利过、受伤过、关爱过、摸爬滚打过、昂首挺胸过……这一年里,发生在病房里的故事足以让人感受世间百态:欢喜、期待、感激、希望、失望、绝望、喜极而泣、破涕为笑、对生的渴望、对死的畏惧、对生命的感悟,所有的一切,每天都在上演……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未选择的路 /007
关不上的“盒子” /020
夺取死神手中的镰刀 /037
四处救火的“消防员” /057
剑宗和气宗 /070
守望,守住了才有希望 /089
各自的黄金周 /108
达摩克利斯之剑 /129
灵魂的重量 /148
花之绽放,一瞬的美丽 /168
春天的脚步 /192
雕刻时光 /218
编辑推荐
与专业小说家所写的医院医生题材类小说不同,本书作者陈罡是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临床医生,没有人比医生更深刻地了解医生责任、医患关系的内涵,当医生选择用鲜活的文字采用小说这种生动富于表现力的形式来讲述疾病诊疗思路、医患沟通、医患纠纷、医生情感、医生工作状态时,我想势必是最还原真实、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每个人从书中读到的可能都不一样,如果你是一名年青医生或者医学生,书中对于疾病缜密的分析思路一定让职业成长中的你获益;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百姓,那么读完本书,一定能够对医生职业有不一样的认识,也许下次去医院就诊时能够理解医生的处理,能够更有效地跟医生交流;如果你是一名政府医疗事务相关官员,那本书还原的医疗现状、医生工作状态等可能对执政、改革有启发。这是一本原创小说,虽然基于现实,但现实远比小说更精彩。
书评
二〇一四年四月底,暮春,心内科三线夜班结束,我从协和医院老西门走出,转王府井,赶在
新华书店总店九点半开门的一刻踏进,买下这本《因为是医生》。
在回家的地铁上,我翻开了第一页,随即和书中四个内科总住院医师一起再次经历一次又一次的临床历险、一次又一次的生命重托、一次又一次感情激荡……直到和他们一起站在舒雪娴——一位罹患晚期肿瘤的孕妇,为避免腹中胎儿受到化疗影响,选择放弃治疗——的墓前,任仰望星空的双眼渐渐朦胧。
一、
内科总住院医师的生活是枯燥而又充满挑战的,日复一日的会诊、值班,值班、会诊,而每一次面对新的病人,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化验单危机四伏,心电图胸片暗礁狰狞,每个医师心里的一根弦,紧绷!是什么让他们能在巨大的压力下一路向前,仍旧坚持,孜孜不倦?
连吃饭都讨论着病人的病情,连iPad上打开的都是Lancet。记得一位总值班和我说过,我们和其他人不一样,我们下班,只是换个地方工作而已。可能很多医疗圈以外的人觉得很费解,真有如此迷人的东西吗?可以让你们忘记压力、忘记休息、穷此一生去追求?我的回答——有的,只因为我们是医生,我们有着对生命科学的崇敬、着迷和追求。
请不要用所谓的“敬业”来降低我们的品格,医学在我们眼里是一种充满魅力的,神性的东西,我们对她是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在本质上和爱情、亲情同样伟大。如果你能理解这种对医学的爱,那么,你将会理解,医生们的疯狂、执著和不顾一切。
某C电视台记者曾经问我:你认为从医是一种职业还是事业呢?我只想说,你还没有认识到我对医学的爱。我的一位同事,一直在抱怨收入低、工作累,还时刻警惕针对自己的人身攻击,微信吐槽全是“负能量”,但一旦上手术台,立即全力以赴、精益求精,一台接一台,不知疲倦;一旦讨论临床病情,无不精神百倍,追根到底,旁征博引,文献指南滔滔不绝——我只想说,嘿,我知道到你对医学的深爱。
书中女主角米梦妮奋不顾身为一名
艾滋病气管插管,不幸职业暴露,仍旧坚定的参与抢救直到病人稳定。我确信这是一个有原型的真实事例。医院里有无数的例子,内科重症监护室主任,在放射暴露中为一名患者呼吸支持;轮转急诊的内科住院医师阿Gui直到下班交接一刻才发现自己的体温比昨夜接诊发热患者的体温还高……
请不要用所谓的“奉献”来偏倚对我们的评判。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我的回答——只因为我们是医生,我们有对每一个病人的无私大爱。正是如此,我们常常忘记了自我。不要觉得我在编故事,不要觉得我很假惺惺,如果你不相信,请到医院来看看。我们不忍心看着生命的枯萎,我们不忍心看着如花岁月转瞬即逝——如同书中的舒雪娴一样。如果你能理解这种刻骨铭心的对人的爱,你将理解我们的不符合逻辑的举动。
在一片灰暗的暮春
雾霾中,至今,我仍旧相信,对医学、对人的深爱,是一盏灯,尽管闪烁飘摇,但终不会熄灭。我目送过十多个内科同仁的辞去,转过身来,我看到更多医学同志忙碌的身影;我为很多同行死于医院暴力流下眼泪,转过身来,我看到排在我门诊外面的病人的长队。我相信,我们在一同守望同一种东西。
我们可以质疑一切,但我们不质疑我们内心深处的爱,你可以质疑我们的一切,但不允许你质疑我们的坚守。
上个世纪70年代的初春,一个诗人对一个扭曲的社会发出振聋发聩的质问,今天,我说出我的回答——卑鄙,终究是卑鄙者的墓志铭,高尚,永远是高尚者的通行证。
《因为是医生》的英文书名是OathofAngels,我想作者也是用他的誓言做出了回答。
二、
协和内科总住院医师制度从1921年建院起延续至今,我有幸成为内科总值班行列的一员,并在此岗位工作一年。我的前面,无数医学大师从这个岗位走出,我的后面,亦将有无数的医学新锐加入内科总值班的行列。国内许多医院都没有这个岗位,取而代之的是专科二线。然而协和保留了,而且逐步发展,成为全面锻炼一个医生在医疗、教学、管理、协调、沟通方面能力的平台。从竞争激烈的总值班竞选,到总值班一年的风雨拼搏,浴血奋战——从这个平台走下来之后,很多东西就不同了。
总值班的训练带会来的一种嗅觉,一种难以描述的深入骨髓的对危重病情判断的嗅觉。或许这种嗅觉,会让你提前预判一种病情的恶化,让你在“敌方”步步紧逼、全面进攻前进行提前反击。内科总值班们经历过月黑风高,病凶带刀,大风大浪中熬过来了,或许专业知识不如专科医师,但大局观有了,心理承受力强了,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就有底气了。或许进入专科之后,他们大内科的知识会遗忘,会落伍,人毕竟能力有限,而医学进展无限,但大内科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思维脉络将永久保留。面对疑难,抽丝剥茧,也许就靠这种综合性的思维了。
一年的总值班生涯,免不了多方扯皮,鸡毛蒜皮,撕破脸皮,一种沟通、协调、妥协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就造就了。在担任内科总值班的一年里,在成功
气管插管之后,病人稳定了,我趴在呼吸机上,微调参数,喘口气,四顾无人,一时也有横刀立马的气度。离开这个岗位好久了,最近复习那时候的笔记,有时还惊叹,连这都懂!——现在都忘干净了!
我的一位老领导常说,没有当过总值班的
主治医师,在某些关键时刻,会暴露他的历史。我无法否认这一点。
北京协和医院号称国内综合实力第一,我想,内科总住院医师制度肯定做出了贡献。
三、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陈大师的大作《因为是医生》同样可圈可点。
小说由一个个独立的故事组成,用四位内科总值班的经历串联,看似跳跃跌宕,而事实上结构精严。几条清晰的主线贯穿全书。
首先是一个“传承”的主题。从开篇杨总对总值班新手——男主角程君浩交班,到一位被称为移动百科全书的往任总值班用一首英文诗描述总值班的感觉,再到篇中几次兰教授对年青总值班传授经验,到最后已经久经磨炼,经验丰富、身怀绝技的“老人”程君浩对新上任的总值班姚熙交班。一条传承的线索清晰呈现。这无疑是一种医学知识、临床责任的传承,一种
北京协和医院新陈代谢,代代相传的体现。这明晰的线索,作者又处理得不动声色,让读者品味,又恰好契合小说的一种起承转合,前后呼应,果然是大师手笔。
如果“传承”仅仅体现在医学、责任上面,那就太小看这小说了。生命的传承,同样是一种脉络。不过这脉络更为隐晦,或许仅仅是我的过度解读。体现这种生命传承的突出故事之一是舒雪娴将生的希望留给腹中的胎儿,而选择死亡——放弃化疗。母体的生命传承给婴儿。另一个故事是
狂犬病死亡的青年的父母同意尸检,用一具冰冷的尸体,传递一种生命的火热,正如兰教授所言“孩子生前未能诊断的疾病,我们可以在孩子的遗体上找到答案,而这个答案将来或许会帮助到更多的人……”
第二,是“选择”的主题。这主题非常清晰,开篇第二章即以醒目的标题呈现——未选择的路,随后通过一首英文诗歌展开,之后贯穿全书。总值班们选择了医学,选择了义无反顾的抢救,而舒雪娴选择了死亡,而将生的希望留给胎儿——这是全书的终篇高潮,同样也是我落泪再三的主因,我将反复论及。书中主角们的选择,也是现实中我们的选择吗?这是一个沉重的命题。
“婴儿”是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意象,通常代表新生、希望、爱和美好,很多优秀的诗歌、话剧、小说均通过对婴儿意象的合理运用达到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此书也不例外。当然,婴儿在此书中是作为一种新生命、新生力量的代言出现的。这是本书的第三个主题“新生”。不用赘言,舒雪娴剖宫产出一个健康的婴儿,给予四位总值班一种信心、爱和希望。同样,新一届的总值班在最后一章上任,代表医学新锐前赴后继,踏着前人的足迹坚定前行。
正如作者写道“我知道,他是北京熙和医院新一年的内科总住院医生,他,代表着优秀。”反复阅读这段文字,我常激动不已,心潮澎湃。新生力量,总是令人振奋的。或许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负面,但漆黑暗夜中婴儿的一声清脆的啼哭,一定宣告一个破晓的降临。
此外,本书文字之功力不同凡响,令人折服。我一向对文字要求甚高,对平庸之作常嗤之以鼻,也常自诩业余诗歌散文写作难觅出我右者,但陈大师的小说实在令人钦佩。并期待陈大师的下一本力作。曾经有一个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说,医院宣传处希望能有科普和人文相结合的佳作出现。
我曾以为这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陈大师将这种要求变成了现实。全书除了包含人文深度之外,还通过每一章结束的临床感悟进行了科普教育。人文和科普完美融合,并且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进行了患者教育和沟通,这是高手大笔,“气宗”内功深湛。而且,书中对临床专业术语的脚注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起到艺术上旁白和客观抽离的效果,避免读者入戏太深,留给我们客观思考的空间。唉,评论至此,只有点赞了。
最后,谢谢陈大师在小说中让我在开篇和终末出场两次,并配发台词。杨总想说:“程君浩,恭喜你,你的小说要大卖了。我还有很多担任总住院医师期间攒下的心得,留给你写前传的时候用吧。”
本读后感写完,距离我担任内科总值班最后一个夜班已经三年了。一个暮春即将过去,初夏的艳阳,在不远的地平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