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树(拉丁学名:Areca catechuLinn)又称:槟榔玉、槟门、槟楠、秃槟,是木兰纲、初生目、棕榈科、槟榔属常绿乔木,具有多种生物学特性和经济价值。槟榔树原产于马来西亚,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海南及台湾等热带地区。槟榔长期生长在热带雨林环境下,形成了喜温、喜湿、好肥的习性,一般在海拔低的地区和日温差变化不大的环境下生长较好,适宜在年平均气温21°C以上冬季无霜的地区种植,最适生长温度25~28°C。
槟榔树茎直立,高度可达10至30米,具有明显的环状叶痕。槟榔树的叶簇生于茎顶,雌雄同株,花序多分枝,
花序轴粗扁。其果实呈长圆形或卵球形,种子卵形,果期主要在3至4月。
槟榔树具有增加食欲、治疗水肿、解乙醇毒性、治疗食积气滞和湿热泻痢等药用功效。槟榔树的果实作为劣等儿茶(catechu)的原料,其主要生物碱为槟榔碱,常被兽医用作驱虫药。然而,
槟榔果被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致癌物清单1类致癌物,被多国定为毒品并被众多欧美国家禁售。
形态特征
茎直立,乔木状,高10多米,最高可达30米,有明显的环状叶痕。
叶簇生于茎顶,长1.3-2米,羽片多数,两面无毛,狭长
披针形,长30-60厘米,宽2.5-4厘米,上部的羽片合生,顶端有不规则齿裂。雌雄同株,花序多分枝,花序轴粗壮压扁,分枝曲折,长25-30厘米,上部纤细,着生1列或,2列的
雄花,而
雌花单生于分枝的基部;雄花小,无梗,通常单生,很少成对着生,萼片卵形,长不到1毫米,花瓣长圆形,长4-6毫米,
雄蕊6枚,花丝短,退化
雌蕊3枚,线形;雌花较大,萼片卵形,花瓣近圆形,长1.2-1.5厘米,退化雄蕊6枚,合生;子房长圆形。果实长圆形或卵球形,长3-5厘米,橙黄色,中果皮厚,纤维质。种子卵形,基部截平,胚乳嚼烂状,胚基生。花果期3-4月。
生长环境
槟榔是一种典型的
热带植物,长期生长在热带雨林环境下,形成了喜温、喜湿、好肥的习性,一般在海拔低的地区和日温差变化不大的环境下生长较好,适宜在年平均气温21°C以上冬季无霜的地区种植,最适生长温度25~28°C,当气温降至16°C时会发生落叶,5°C时出现落果,3°C以下时幼苗易受冻死亡,成年树则叶片枯黄,心叶萎缩。槟榔喜潮湿环境而忌积水,年降雨量1200m以上的地区能生长,1500~2200mm地区生长较好,1700~2200mm地区对生长更有利。空气湿度高(80%左右)且长期稳定对生长有利。槟榔幼苗期及幼龄阶段需要一定荫蔽才能生长良好。一般幼苗期荫蔽度宜在50%~60%,定植头两年的幼树宜在40%,以后随树龄的增长增加光照,至成龄后则全光照对花芽分化及开花结果有利。
海南省的种植经验表明:槟榔成龄树树冠有阳光曝晒、基部有荫蔽覆盖是最好的生长条件。槟榔适生于
土层深厚(60cm以上)、土壤疏松、富含有基质、保水力强、排水良好的砖红壤土和砂壤土。土壤条件是影响槟榔经济寿命长短的关键因素。槟榔树具有较强的抗风能力,即使遭遇
强台风也不易吹倒或吹断树干,但台风会吹裂槟榔叶片,影响翌年的花序形成从而导致不开花。常遭台风侵袭的地区易出现大小年结果现象,产量不高。
喜高温湿润气候,耐肥,不耐寒,16℃就有落叶现象,5℃就受冻害,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年降雨量1500-2200mm地区适宜生长。幼苗期荫蔽度50%-60%为宜,成年树应全光照。以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的砂质壤上栽培为宜。种子有果内后熟特性。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中非和东南亚,如
印度、
巴基斯坦、
斯里兰卡、马来半岛、新几内亚、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缅甸、
泰国、
越南、
柬埔寨等国。我国引种栽培已有1500年的历史,
海南省、台湾两省栽培较多,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东省、
云南省、
福建省等省(区)也有栽培。
栽培技术
要点
主要采用用种子育苗。
选择15-30年生,茎于上下均匀,节间短,产量高的母树采种。果实选翌年成熟(6月上、下旬),果皮是金黄色的留种。采下的果实,晒1-2天,待果皮稍干燥时,用湿沙层积法成堆积法催芽,20d左右发芽,芽长3cm时即可播种,可用苗床和营养袋育苗。生产上多采用营养袋育苗。苗生长约1年,高50-60cm,有5-6片叶时便可定植。海南于2-3月或8-10月,
云南省于5-6月定植。
田间管理
定植后幼龄期需要适量荫蔽以保持土壤湿润,叮间种绿肥、药材、经济作物等。如遇天旱,应适当浇水。植后6-7年间,每年中耕除草追肥2-3次。肥料以人畜粪和绿肥为主。成年树结果后,除施氮肥外,适当增施磷钾肥,以促进开花结果和增强植株抗寒抗风能力。植株进入开花结果年龄,应将幼林时的荫蔽树砍掉,以利其生长和结果。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叶斑病,为害叶,及时除去枯枝落叶烧毁,用1:1:150
波尔多液喷雾或用
瑞毒霉等防治。果腐病,使青果蒂腐烂,导致落果,防治方法同叶斑病。果穗枯萎病,为害果穗和果实,及时将落果落叶清除烧毁,在幼果和青果期间用炭福美、多亩灵喷雾。极腐病,为害苗,用5%
多菌灵可湿性粉800-1000信液灌根。虫害有
红脉穗螟在花期和幼果期为害,在3-4月结合施肥,每株施3%喃丹颗粒0.25kg或于4、5月和8、9月用
BT乳剂100倍液加3%苦榨油或Bt乳剂100倍加10%灭百可10-6喷雾。
采收加工
槟榔一般采收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1~12。月采收
青果加工成榔干。以采收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茎部带宿萼,剖开内有未成熟瘦长形种子的青果加工成榔干品质为佳。第二时期,3~6月采收熟果加工榔玉。以采收圆形或卵形橙黄或鲜红熟果,剖开内有饱满种子的成熟果实加工成榔玉为佳品。
果实加工
⑴
槟榔果将成熟果实晒1~2天,然后放在烤灶内用干柴火慢慢地烤干,约7~10天取出待冷,砸果取榔玉再晒1~2天即可。一般100
千克鲜果可加工成榔玉17~19千克。
⑵榔干采下青果去枝,然后置果实于锅内加水煮沸约30分钟,捞出晾干,再将果实放置于烤灶内用湿柴文火烘烤。约烤2~3天翻炒1次,连翻两次便可。约8~10天用木棒从上面直插底层,如一插便入,说明底层已干,此时取出即成榔玉。一般100千克鲜果可烤得20~25千克。
⑶
大腹皮将成熟果实纵剖成半,剥下果皮,晒干,打松干燥即得。
⑷槟榔花取尚未开放的
雄花干燥而成。以土黄色或淡绿色为佳品。
间种效益好
槟榔无主根而须根发达,属浅根系植物,根的垂直分布虽深达1~2m,但大部分分布在50cm的表
土层内,水平分布亦有约80%的根系只分布在离树头75cm的根圈内。槟榔冠小干高,茎干粗10~15cm,高10~15m以上,坚硬、挺直而不分枝。在纯作的槟榔园,槟榔利用的土地面积仅24.2%,其所占的空间则更少,因而是理想的间作树种。在
印度,槟榔常与姜黄、胡椒、小豆蔻、香蕉、
可可、山药、姜以及菠萝等作物一起混种,或种于庭院,纯槟榔种植园很少。
1972年,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在成龄胶园(1954年苗圃保留下的实生树)内进行了生产性间作槟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槟榔在植后虽未经专人管理,但生长良好,植后5~6年已开花结果,11年时植株已高达6~9m,与纯种槟榔生长高度-致,并且获得了相当于纯作槟榔园78.3%的产量,折合亩产槟榔鲜果800kg。说明有一定荫蔽度的成龄橡胶园适于槟榔的生长和结果,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槟榔都不会与主作物竞争水分、养分。此外,槟榔茎千高达15~20m,冠幅仅1.5~2m,间种后对胶园的光照和湿度影响不大,对
橡胶树正常的生长发育不会造成大的威胁,可以作为胶园永久性的间作物,是橡胶园间作的一种理想作物。
规格标准
一等干货。呈扁圆形或圆锥形。表面淡黄色或棕色。质坚实。断面有灰白色与
红棕色交错的
大理石花纹。味涩微苦。每1000g160个以内。无枯心、破碎、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干货。呈扁圆形或圆锥形。表面淡黄色或棕黄色。质坚实。断面有灰白色与红棕色交错的大理石样花纹。味涩微苦。每1000g160个以上,间有破碎、枯心不超过5%;轻度虫蛀水超过3%。无杂质、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