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友良(1961—),
湖北省武汉市人,1989年初获
京都大学博士学位,1989年4月至今,先后任日本三井植物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1993年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1994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彭友良教授由于在科研、教学等方面成绩突出,先后获得了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优秀跨世纪人才计划”基金及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农业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并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教育部
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彭友良,
湖北省武汉市人,生于1961年10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彭友良1982年7月毕业于华中农学院植物保护系,1983年10月至1989年3月期间由国家教委派遣在日本
京都大学农林生物学系留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9年3月任日本三井植物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员。1992年1月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1993年12月至今任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兼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研究所所长、农业部分子植物病理学开放实验室主任。1994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彭友良主要从事分子植物病理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1992年回国以来,他主持了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国家教委“优秀跨世纪人才计划”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美国洛克菲勒基金项目等多项重要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从水稻中发现、纯化了两种新的
植保素,解明了其化学结构,并进行了该植保素及其衍生物的人工合成,这是我国学者首次报道新植保素的分离和结构解析;从水稻中纯化了稻瘟菌诱导的两种
脂氧合酶,制备了抗血清,测定了其部分氨基酸序列,并以此为基础
克隆了编码这两种脂氧合酶的cDNA;首次从水稻分离纯化了稻瘟菌诱导的脂肪酸过氧化物羟化环氧化酶;首次提出了“植物
基因组中存在诱导性的、与感病相关的基因”的假设及其在持久抗瘟水稻
基因工程中的应用方案,通过差异显示法从稻瘟菌感染的水稻叶中分离出4种诱导性cDNA,分离了其中部分基因的
启动子;从
尖孢镰刀菌侵染棉花中发现了一个与枯萎病症状表达相关的诱导性
臭氧歧化酶等。这些研究成果均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彭友良先后为研究生主讲“高级植物病理学”、“植病专业Seminar”、“分子植物病理学”、“分子植物病理学实验技术”、“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等课程,在讲授中及时地介绍国外前沿研究动态和进展,注意启发学生创造性和科研积极性,深受学生欢迎,其中“分子植物病理学”被评为优秀课程。他主持建立了分子植物病理学实验室,并于1997年被农业部批准为重点开放实验室。
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并被评为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6年获国家教委、人事部“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并被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1999年4月被聘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植物病理学科特聘教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