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氏菊头蝠
菊头蝠科菊头蝠属动物
鲁氏菊头蝠(学名:Rhinolophus rouxii)是菊头蝠科菊头蝠属的动物,体型中等,前臂长46-51mm。
形态特征
鲁氏菊头蝠的马蹄叶两侧平等,顶叶宽圆。耳小。第3、4、5掌骨长度大约等长,且第一指极短小。胫骨略小于尾长。下唇除具中央纵沟外,尚具两侧沟。
鲁氏菊头蝠背腹面为均一的淡褐色,但腹部毛基3/5为灰白而略沾淡褐,毛尖部2/5处为淡褐色,背部毛色稍淡。
鲁氏菊头蝠头骨呈狭长形,腭桥短,仅为上颊齿1/4-1/3,人字脊及矢状脊均发达。
鲁氏菊头蝠上颌第1小前臼齿在齿中线之内,而第2前臼齿比第1前臼齿稍大,第1臼齿至第3臼齿齿尖呈“w”形,特别是第1臼齿脊盘内侧有一个向腭骨后方突出的脊坡。下颌第2前臼齿较小,位于齿中线之外侧,紧靠第1前臼齿,而与第3前臼齿有极小间隙。齿式32。
分布范围
鲁氏菊头蝠在中国以内分布于甘肃省四川省陕西省、安徽、云南省福建省浙江省等地;中国以外见于斯里兰卡尼泊尔印度
栖息环境
鲁氏菊头蝠栖息于海拔1100-1800米的山洞,洞道较深且潮湿,洞口一般不大,向内深入洞道,有较宽阔的洞室或有侧洞室,洞壁凹凸不平,岩隙较多,洞内冬暖夏凉;洞周常具茅草、小灌丛或附近有树林。
生活习性
鲁氏菊头蝠具群居习性,常成大群栖息于岩洞中,夏季一般用后肢悬挂于洞口岩石顶壁上,翼膜褶迭于体侧与前臂平行,3-5只成小群,也有上百只一起,遇有响声或光照时,即闪动两耳和鼻叶,左右摇摆头身,扭动身体以示警惕。夜间活动于农田、森林和村舍上空,捕食昆虫。在鲁氏菊头蝠的集群中有时混入个别皮氏菊头蝠,同栖一洞的尚可见折翼蝠及少数的角菊头蝠等。
鲁氏菊头蝠冬季不作长途迁徙,11月份中旬开始陆续进入冬眠,次年3-4月间相继苏醒,休眠期约4个月余。冬眠期中,其神经麻痹,不食少动,代谢降到最低限。
繁殖方式
鲁氏菊头蝠雌、雄性比约为1比1,秋季交配,生活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有的即排卵受精。每胎产1仔,仔孕育于子宫的右侧角,孕蝠及哺乳母蝠肛前一对乳突明显增大。
保护
保护级别
鲁氏菊头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鲁氏菊头蝠在南亚虽然是一个广泛分布的物种,具有较大的种群数量,但由于洞穴旅游和栖息地的丧失导致数量下降。
资源价值
鲁氏菊头蝠能捕食昆虫,尤其嗜食蚊类,对人类有益,粪便可作农田肥料。
亚种分化
鲁氏菊头蝠指名亚种(学名:Rhinolophus rouxii rouxi),Temminck于1835年命名。
鲁氏菊头蝠安徽亚种(学名:Rhinolophus rouxii sinicus),Andersen于1905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广东省、安徽、云南省四川省江苏省福建省浙江省、湖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安徽。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繁殖方式
保护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资源价值
亚种分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