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极》是一部由曾海若执导的人文历史纪录片。该纪录片由五集电视纪录片和一集花絮片组成,每集46分钟,在
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全片近40个故事,以自然为背景和
人类活动为中心,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现青藏高原上的生命之美和人们的祥和生活,反映
藏族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传统生活方式得到延续、自然环境得到保护等情况。
《第三极》是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于2015年3月25日推出的一部由
曾海若执导的纪录片,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策划监制,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
北京五星传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拍摄制作,是“西藏三部曲”的首部作品。它是中国首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涉藏电视纪录片,同时也是中国首部采用4K技术摄制的高清纪录片。
青藏高原,全球海拔最高的地区,也是
地球运动曾经最活跃的地带,远古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壮观的痕迹,巨大的落差,也产生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类别。在这个区域,人类为了个体的生存与家族的幸福,与大自然之间,逐渐达成了一种令人惊叹的平衡。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上的“第三极”,相比
南极洲、北极,它是唯一有着人类丰富生存活动的
极地地带。全片借“第三极”这个地理概念,重在讲述青藏高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全片近40个故事,以自然为背景,以
人类活动为中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青藏高原上的生命之美和人们的祥和生活,反映
藏族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传统生活方式得到延续、以及自然环境得到保护等情况。
2013年3月,该片开始为拍摄做准备;同年6月开始调研,作为导演的
曾海若派出6个带着调研问卷的小组,分别伸向
藏区不同的地方。曾海若还写了纪录片脚本,拿着它去找与藏文化有关的专家、学者,并听取他们的意见。
该片在拍摄过程中,首次在
地球5000米以上最大的湖泊冰潜拍摄;首次在雅鲁藏布江岸200米悬崖悬空拍摄;首次高清纪录
羌塘无人区的动物生态链;拍摄转场行程超过10万公里;拍摄超过1000多个小时的4K超高清素材。该片出动6个调研小组,4个摄制小组,深入青藏高原60多处秘境,总计拍摄500多天。
拍摄过程中,摄制组克服了高原反应、转场频繁、交通困难、吃住条件艰苦、疾病、多架航拍器损毁等困难。此外,《第三极》还大量使用了高空拍摄、微观拍摄、延时拍摄、高速拍摄、水下拍摄等多种拍摄手段。
2015年4月,《第三极》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直接采购,是极少数中国自主摄制纪录片成片直接播出的成功案例。9月16日,该片作为“影像西部”电影展映会的开幕影片与
墨尔本的当地观众见面。11月20日,由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组织,首都纪录片发展协会20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北京纪录片代表团,带领该片正式亮相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
该片开播当日,
索福瑞34城市(缺
成都市)收视份额即达1.49%,较播出前同时段提升129%。
2016年2月,在
捷克国家电视台2频道黄金时段公映,首播收视人数超过11万,三次播出总收视人数突破35万,均位居当日该台收视率榜首,创涉华纪录片在捷播出收视率之最。
相对于其它介绍西藏的作品容易“轰轰烈烈”,但是却不够扎实。《第三极》通过讲述最普通的人和事,展现出
西藏自治区不普通的发展。(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所长张云评)
讲述手法令人眼前一亮。《第三极》从小切口出发,反映具体的人与自然关系;国际化的表达手法和中国的主体性结合得很好。(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张颐武评)
主题鲜明角度巧妙:作为一部真实反映当代藏区人民生活与精神面貌的纪录片,该纪录片首次选择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角度进行呈现,既符合国际上此类纪录片的通行规律和标准,又能让世界从一个更新颖的角度和视野认识藏区、了解藏区和理解藏区。既考虑到青藏高原高度差异化的自然环境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又考虑到了人、自然、生产、生活、信仰的有机统一。故事性强细节感人:每集纪录片都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而感人的故事来表现主题,通过故事打动人。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它是一部力争从国际传播的角度打造的纪录片,体现了“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一系列的国际化的拍摄手法、叙述手法等,大大拉近了中国制作的纪录片与海内外观众的距离。(
不死鸟文化评)
该影片创下了许多中国乃至全球“之最”:全球首部呈现第三极(青藏高原)人与自然相处奥秘的大型纪录片;全球迄今最全面的
西藏自治区自然人文影像考察;首次在
地球5000米以上最大的湖泊冰潜拍摄;首次在雅鲁藏布江岸200米悬崖悬空拍摄;首次“高清纪录”
羌塘无人区的动物生态链;拍摄转场行程超过5万公里,是迄今转场最多的有关青藏高原的纪录片;拍摄超过1000多个小时的4K超高清素材,是迄今4K素材量最大的有关青藏高原的纪录片。 (
中国新闻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