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枇杷
分布于苏州吴中区西山岛的植物
西山枇杷(学名:Eriobotrya japonica),中文古名芦橘,又名金丸、芦枝、枇杷果,是蔷薇科中的枇杷属的一种植物。
形态特征
洞庭山(苏州洞庭东、西山)的枇杷栽培,在宋代陶谷的《清异录》中已有文字记载,明代《学圃杂疏》中有洞庭山所产枇杷为天下之最的评述。洞庭山是全国三大著名枇杷产区之一,在洞庭东山“白沙”枇杷,与浙江塘栖的“软条”、福建莆口的“大钟”齐名。清末西山秉常村人谢方友在野生枇杷的基础上培育了西山的青种枇杷。其特点是果实整齐,不易裂果,果肉鲜嫩,甜酸适度,汁多,爽口,果皮薄,易剥离,核少,产量亦高。
生长环境
枇杷绝大部分供鲜食,在小满前后采摘,在初夏果品中,车厘子供应时间短,一瞬即逝,产量甚微;梅果产量虽巨,但味酸绝少鲜食;枇杷酸甜适口,是西山初夏佳果,在小满前后上市,当令时间为一个月左右。
主要品种
苏州西山习惯上将枇杷分为白沙、红沙两类,白沙是用来概括白肉和黄肉系统的枇杷品种,红沙则是指橙肉系统的枇杷。枇杷喜干燥温暖,多植于向阳山坡上,抗旱,耐冻,少病虫害。因隔冬开花,能耐霜雪之寒,次夏果熟,常得雨露之润,故有“秋萌,款冬,春实,夏熟,备四时之气”的说法。生长较缓,三年定植,四年嫁接,十年后才大量投产,故生产受到一定限制。品种众多,共30多种,西山栽培最多的是青种、照种和葛家坞荸荠种。青种枇杷原由野生枇杷变异而来,清末由秉场果农谢方友发现并推广流行,果实成熟时蒂部仍呈青绿色,是该种最易辨认的特征,青种之名亦由此而来;有长柄青种和短柄青种两个品系,前者果柄较细,果形略小,后者果柄粗短,果大小均匀,栽培以短柄青种为多。目前青种枇杷产量约占西山枇杷总产量的70%。照种枇杷可分为短柄照种、长柄照种和鹰爪花照种三个品系。短柄照种果柄较短,树冠枝条较疏;长柄照种果柄长,枝条稍密,果肉较厚;鹰爪照种以果柄下垂略似鹰爪而得名,果实易被紧靠果穗下方的叶片擦伤,其中长柄照种因柄长,采收方便,种植最多。荸荠种因果扁略似荸荠而得名,葛家坞荸荠种是其中最优良的一种,清光绪十三年(1887),西山葛家坞农民葛文麟从一株十年实生枇杷上采得果实三千,至镇下出售,为有经验老农王万山发现而加以鼓励,经加意培育,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开始采取接穗繁殖并得到推广流行。在双塔头、胡家地堵家地一带还有少量“冰糖种”枇杷,原由清光绪年间堵家地农民堵阿金培育,特点是果实一成型就甜,无一点酸味,且越熟越甜,但产量不高,解放前只销往上海银行界。西山枇杷产量最多的是秉场和秉汇村,镇下、明湾、前湾、石公、梅益、横山、石丰等地也有成片栽培,其余各地大多零星栽种于庭前屋后,产量不多。
主要价值
枇杷营养价值很高,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有止渴、清凉、解暑之功效。枇杷叶正面光滑碧绿,反面则粗糙多毛,西山白话文“枇杷叶面孔”即意为翻脸不认人;枇杷叶、枇杷花均可入药,著名的中成药“枇杷膏”具有润肺止咳解渴润喉、和胃等功效。冬季采酿的枇杷花蜜,为蜂蜜中的上品,具有显著的止咳功效。
西山主要枇杷品种及果实性质:
在西山所有的枇杷品种中,青种枇杷在口感及营养成分上都是最优良的品种。青种枇杷曾被评为国家级优质果品。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主要品种
主要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