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头镇
安徽歙县溪头镇
溪头镇俗称歙县里东乡,南距歙县县城21公里,总面积约64平方公里。是一个集粮、茶、桑等农特优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中心集镇,行政驻地溪头村。溪头镇是重要的徽商故里,文化底蕴浓厚,人文历史悠久。
行政区域
辖溪头、蓝田县、西坡、岔、洪村口和梓坑6个行政村,63个村民组。全镇6个行政村所在地均实现村村通柏油路或水泥路,村村通有线电视,有90%村民用上了通过引水入户的山泉水,户户有电话。
历史文化
该镇主 要的古迹有墓祠、亭阁、石坊和明清建筑群。特别是江南“叶氏起源地”之一的蓝田村,历代人才倍出,曾经千户万丁。虽然经历了历史的残酷磨蚀,特别是太平天国时期以及文化大革命的两次劫难,仍然保留了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寻觅徽州与徽商历史人文景观和文化胜迹、以及怀古探幽寻找徽商足迹的的好去处。
蓝田村自然景观有:①狮象把门(二山崖似象对峙);②揽胜潭(今扩建红旗水库,成了人工湖);③石佛洞(天然石灰岩溶洞,分上中下三厅,洞内有石凉年、石鼓墩、擎洞佛柱、一线天,碰头得子石,石佛泉诸胜迹,石佛泉水洗眼能明目,民国县志有载。洞外有“佛脚印”、“骆驼石”等奇石);④九曲水,(潺溪水拐了九道湾,自北向东再折转南流,是“天门开,地户闭”的风水佳格);⑤钟、鼓、旗山(三山似钟似鼓似飘展之旗);⑥龟蛇镇口(岭路如蛇,周边山坞小塘十三口,以龟甲为十三格,喻为龟)。
蓝田村保存完好或部分残存的人文胜迹有:①如来佛祖柱;②汪氏节孝坊;③文昌阁、松谷亭、小水口坝(长400余米,上面保留几十棵参天古树);④王姬叶母墓;⑤正谊学堂(建于1909年,由蓝田县儒商叶峙亭创办)旧址;⑥礼公墓祠(墓在祠座下,位于下门);⑦叶峙亭故居-梓树巷古民居群(明代-清代);⑧御赐花园。梳妆台;⑨郡主汤沫所;⑩叶元龙故居;⑾以群故居;⑿梁王上马石(传说是用于西梁王来蓝田看望姐妹的);⒀上水口坝塍(近百棵200年龄以上数);⒁接王亭;⒂皇孙桥。已毁胜迹:①屋顶花园旧址;②司马坊;③财神庙;④扬州瘦西湖风景区未成功遗址;⑤亚守第坊(残存梁构件);⑥古戏台;⑦贵金庵;⑧石佛寺;⑨罗逸秀才讨水处;⑩还金亭。
如今,溪头镇的蓝田、晔岔、溪头、西坡等村仍旧保留明清格局。溪 水绕村、古巷通幽、石板路、明清徽派建筑,令游人流连忘返。
历史沿革
1941年整顿行政区域,全县划四个区。本地区划属一区,晔岔乡,大谷运乡、坑乡、竦口乡、大源乡等。
1938,撤晔岔乡改置溪头乡,驻地溪头。
1939年,溪头乡、竦口乡合并更名为大野乡,驻地溪头。大谷运乡更史仁里水族乡,竦坑乡更名寺坑乡。
1938年,歙县裁撤一区,本地区划属徽城镇管辖。大野乡移驻竦口,辖竦坑,大富,汪岔,晔岔,梓坑,蓝田县,溪头,汪村诸保;仁里乡辖大谷运,平安,半溪,汪满田,松源,西坑,采石,跳岭诸保;寺坑乡辖坦头,大源,上源,茶源,木坑,里竦坑,外竦坑,桃岭诸保。
1941年,桂林市,大野,仁里,寺坑,丰源乡划属岩寺区。
1942年8月,歙县增设许村区,桂林、大野乡合并为大桂乡;仁里、寺坑乡合并为凤凰乡,驻地地竦坑;丰源、许村乡合并为丰村乡,与黄山、川二乡同隶许村区管辖。
1946年,恢复大野乡建置,驻地溪头。 1949年10月,撤销乡政权,设溪头区,全县位五,驻地溪头。
1950年7月,歙县第七区,驻地溪头。包括黄村(老)乡全部,北及东北包括大谷运(老)乡全部及绩溪县大源、上源、茶源、洪坑、坦头地域。
1952年6月,黄村(老)乡黄村以外地域,附属许村区,其他地域不变。
1955年12月,西部扩大到上丰、霞丰、溪源、跳石、王进坑五个(老)乡及黄村(老)乡黄村以外五个村地域。
1956年4月,东及东北部坦头、大源(含上源、茶园、洪坑)两个乡,洪塘(含盈坑)、溪东、汪村、江村环四个选区地域划属绩溪县。
1956年11月,溪头区辖四个乡:溪头、大谷运、黄村、上丰,驻地溪头。
1958年10月,红旗人民公社(九月十八日筹建时,称汪满田人民公社)。驻地汪满田;西部上丰乡全部划出,成立上丰人民公社。
1959年1月—2月15日,设溪头人民公社,俗称大公社,驻地溪头。溪头区撤销。
1961年7月20日,设中共溪头区委员会(不设区公所),辖三个公社:溪头、大谷运、黄村。驻地溪头。
1963年7月10日,设溪头区公所,辖四个公社:溪头、大谷运、竦坑、黄村,驻地溪头乡。1983年3月,溪头区四个公社同时改乡建置,即溪头乡、大谷运乡、竦坑乡、黄村乡。区公所驻地溪头。
1992年3月初,撤溪头区。溪头乡、黄村乡合并建立溪头溪头镇,竦坑乡并入大谷运乡。
1993年9月,原黄村乡地域自溪头划出,恢复黄村乡建置,划入桂林镇。
2004年11月,大谷运乡十个村的地域全部并入溪头镇,建立新的溪头镇,驻地溪头,现溪头镇所辖16个行政村,即:平坦源、外竦坑、里竦坑、桃岭、大谷运、双河口,木岭后、汪满田、桃坑、考坑、溪头、西坡、蓝田、梓坑、晔岔、洪村口。自然村87个,其中蓝田村至今已居1420多年。
境内地理
境内三水分流,从上阳尖发源地流经双河口、大谷运、汪满田桂林镇黄村的布射河,至桂林镇东山营入扬之水,全程41.1公里,流域面积90.81平方公里,属歙县三级河流;发源于竦岭,自北向东南流,途径里外竦坑、西坡村、上下叶祈至桂林镇竦口汇入扬之水的双竦河。全程25公里,流域面积83. 24平方公里,属呈坎镇三级河流;发源于桃岭,自北向南流的桃溪河,又称富溪河,流经桃坑、溪头、上下长庆、呈村茂至虎盈降与双竦河汇入扬之水,全程15公里,流域面积28.46平方公里,属歙县四级河流。
境内山脉皆属黄山余脉,其主干来脉无为汤岭东支古黄孽山支脉,主要高山峰依次为南去山,又名上阳尖(海拔1402.3米)、竹岭(海拔753米)、关山(海拔741米)、金钢岩(海拔733.8米)、青产尖(海拔700米)、木坑尖(海拔698米)、帽鹰尖(海拔697.7米)、大山尖(海拔685米)、竦岭关(海拔657米)、乌龙尖(海拔631.5米)、不死鸟尖(海拔556米)、全镇山脉平均海拔440米。
资源环境
境内丘陵低缓,有上扬、竦岭、飞布、大牛等山,布射、双竦、桃溪三条河流自西北而东南注入场之水,自古就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该镇气候四季分明,森林覆盖面积广,雨水丰沛适时,日照充裕宜物。有耕地408公顷,其中水田315公顷。山场4560公顷,竹林45公顷,立木蓄积约为74500立方米。茶园220公顷,桑园80公顷。农业以粮、油、蚕丝、茶叶为主,粮油茶质量全县闻名,同时还盛产孟宗竹、木材、土生猪、菊花等。碳酸钙石煤麻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其中有的宋末元初即已开采。优质的石灰石、碳化砖销往全县内外,成为该镇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行政区域
历史文化
历史沿革
境内地理
资源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