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目嘴龙是小型恐龙,两足行走,头短宽而高,吻弯曲似鹦鹉的喙,故而得名。颧骨高向外伸,牙三叶状,牙冠低,颈短。这种小恐龙在我国分布较广,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鹦鹉嘴龙和
原角龙、
三角龙属等恐龙都具有一张类似鹦鹉一般带勾的鸟嘴,科学家由它的体形及生存年代来推断,认为鹦鹉嘴龙可能是大部分
角龙下目恐龙的祖先。
梅勒营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meileyingensis)生活在早白垩世。体长一米左右。头骨短,高而宽平,颧骨向外突伸。鼻孔极小,眼眶颇大,牙齿三叶状,齿冠低,齿根高,其咀嚼面倾斜。牙数7—9个。脊椎数70个左右:颈椎6—9,背椎13—16,荐椎5—7,尾椎40以上,背椎神经棘不发育,荐椎愈合,尾椎有较长的脉弧。前肢短于后肢,其比例为53—60/100。前、后脚均为五趾,前脚趾骨数:ⅰ2 ,ⅱ3 ,ⅲ4 , ⅳ1,ⅴ0 ;后脚为ⅰ2 ,ⅱ3 ,ⅲ4 ,ⅳ5,ⅴ0,爪略呈半圆形,其形状介于爪、蹄之间。肩骨窄长,乌喙骨有椭圆形孔。骨盆细小。该类恐龙分布于东亚地区,在我国分布于北方和东部,生活于距今1.36亿年至0.95亿年的早白垩世。
中国鹦鹉嘴龙是在1950到1953年间,于山东半岛
白垩纪早期的青山组
地层中发掘的。岩层厚达2000公 梅莱营鹦鹉嘴龙化石标本
尺,主要火山碎屑岩夹火山岩石。在这个地层之中,最早发掘到的一只恐龙是中国地质学者谭氏在1923年采集的。在1989年夏季,当
董枝明访问瑞典uppsala大学,发现当时谭氏于1923年三月二十四日,采自山东莱阳县青山东南区的一件
尾椎骨,是属于
蜥脚下目。根据化石的颜色,保存状况断定是采自青山组地层中。体长一米左右。
头骨短,高而宽平,颧骨向外突伸。鼻孔极小,眼眶颇大,牙齿三叶状,齿冠低,齿根高,其咀嚼面倾斜。牙数7—9个。脊椎数70个左右:颈椎6—9,背椎13—16,荐椎5—7,尾椎40以上,背椎神经棘不发育,荐椎愈合,尾椎有较长的脉弧。前肢短于后肢,其比例为53—60/100。前、后脚均为五趾,爪略呈半圆形,其形状介于爪、蹄之间。肩胛骨窄长,乌喙骨有椭圆形孔。骨盆细小。该类恐龙分布于东亚地区,在中国分布于北方和东部,生活于距今1.36亿年至0.95亿年的早白垩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