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粉蝶(
学名:Pieris brassicae),又名大菜粉蝶、欧洲凤蝶、大
菜粉蝶、甘蓝粉蝶、甘蓝白粉蝶或印度大白粉蝶,是
粉蝶科白粉蝶属下的一种
凤蝶总科,也是其
模式种。雄蝶上面呈奶白色,
前翅基部及沿肋脉有黑色斑点,第二翅脉顶端及末端呈黑色,一些标本在第三间隙有窄身的黑点。该物种分布在欧洲、
北非及
亚洲至
喜马拉雅山脉的农地、草原及公园,并已在
南非建立
种群,预计会传播到
澳大利亚和
新西兰。
欧洲粉蝶雄蝶的上面是奶白色的。前翅基部及沿肋脉有黑色斑点,第二翅脉顶端及末端呈黑色,一些标本在第三间隙有窄身的黑点。后翅基部也是黑色的,顶端前有一大的黑点。前翅底白色,基部及沿肋脉有黑色鳞片,顶端呈浅
褐色,第一间隙外半有一大黑点,第三间隙基部也有黑点。后翅底呈浅赭褐色,有密集的黑色鳞片。
触角黑色,顶端白色。头部、
口器及腹部黑色,有一些白毛。
雌蝶的
前翅与雄蝶的接近,但基部的黑色鳞片较长。顶端及末端的黑色范围较阔,内缘较直。在第一间隙的黑点较大及明显,在第三间隙有另一个黑点。后翅顶端下的黑点较大及明显。翅底顶端及后翅底都是呈赭黄色,而非像雄蝶的赭褐色。前翅底的远端黑点也较大。触角、头部、口器及腹部都像雄蝶。
欧洲粉蝶分布在欧洲、
北非及
亚洲至
喜马拉雅山脉的农地、草原及公园。它们可以飞得很远,如
欧洲的群落就于近年迁徙到
英国去。在美国的
纽约、
罗得岛州及
缅因州都指曾见到欧洲粉蝶,但都可能是意外带到当地或放生的,并影响着将它们引入的计划。此外,大白粉蝶已在
南非建立
种群,并且预计会传播到
澳大利亚和
新西兰。2010年,大白粉蝶在新西兰的纳尔逊被发现,由于对农作物的潜在影响,它被列为不受欢迎的害虫。2014年12月,经过一系列的遏制措施,包括公众捕捉和释放捕食性黄蜂,大白粉蝶在新西兰被宣布根除。
雌蝶会在
芸薹属上
产卵,每次会产20-100颗黄色的卵。它们喜欢不同的
甘蓝变种,如椰菜等。
毛虫呈黄绿色,有黄线及黑点。它们会成群的在叶面上吃食。它们会分泌出难吃的
物质,以避过掠食者。有指这些物质其实是其食物内
葡萄糖异硫氰酸盐所产生的
芥子油,不过毛虫本身却会压抑芥子油的生成,故似乎仍然是一个谜。纹白蝶绒
茧蜂会攻击雏生的
松毛虫属。蛹呈黄绿色,有黑点。它们会成蛹来过冬。每年会出生两次,头一次于5月及6月,第二次则在8月。大白
粉蝶科的卵呈淡黄色,24小时内变为深黄色。在孵化前几个小时,它们变成黑色,卵壳更加透明,
美国白灯蛾在内部可见。幼虫经历四次蜕皮和五个龄期,第一龄期幼虫呈浅黄色,头部有明显的
褐色,身体柔软。第五龄期幼虫呈圆柱形,结实而修长,身体呈黄色,腹部和胸部有鲜艳的颜色,头部为灰色和黑色。成虫以
花蜜为食,而幼虫的食物来源是
甘蓝、萝卜和叶片的下表面。
大白粉蝶的
栖息地包括大片开阔地区,以及农田和菜园,因为这些地方有丰富的食物来源。它们主要在这些地方徘徊,这些地方应该包括野生和栽培的
十字花科,以及油菜籽、卷心菜和
布鲁塞尔芽。这些
凤蝶总科可以是多雄
配种的,但这不是主要的交配系统。每年会产生两代蝴蝶,第一代成虫在春季(大约四月份)孵化,第二代成虫在七月左右孵化。如果天气足够温暖,有时夏季后期还会观察到第三代蝴蝶。
雌性蝴蝶在叶片的下表面上
产卵成团,因为
美国白灯蛾更喜欢叶片下表面的形态。雌性依赖视觉线索,比如植物的颜色,来决定在哪里产卵。大多数雌性选择像丁香或这样的
花蜜植物,这些植物是绿色的,也是幼虫的理想
宿主植物。大白
粉蝶科没有特定的
捕食者群体,它们被广泛的动物和偶尔的植物捕食,包括鸟类、
膜翅目、
半翅目、
鞘翅目、
双翅目和
蜘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