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妇女
上海妇女
《上海妇女》是由董竹君和上海进步女记者蒋逸霄等人于1938年4月20日自筹资金创办的杂志,内容广泛,涵盖了抗战时期妇女的生活、抗日活动以及国内外妇女动态。杂志由上海妇女社出版,馆址位于法租界浦东大厦五一二号。
创刊过程
自从1937年8月13日沪战发动以后,上海市的刊物如雨后春笋,曾经随着战争的高涨而蓬勃风行过一时。日刊、周刊、旬刊、半月刊种类颇多。但到了11月12日中国军队整个退出上海后,便近于销声匿迹了。停刊的停刊,迁移出版的迁移出版,在马路上,在便道的书报摊上,检视一下,除了几本若干年前出版的杂志、小说外看不见什么新读物。苦闷、孤寂,这恐怕是每一个平素爱买几本刊物读读的人们共同的情绪。至于真能代表妇女呼声者的刊物更不见世。因此,我和《大公报》女记者蒋逸宵共同商量创办《上海妇女》半月刊杂志。当时惯例至少要有七名发起人,故邀请姜平(中国共产党党员,解放后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长)、许广平(解放后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王季愚(中共党员,解放后任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校长)、作家黄碧遥(又名九如,解放后任上海师范学校历史教授),朱文映、杨宝深、戚逸影、沈德钩等同志十人(还有二位姓名恕我忘了),连我和蒋共十二人为发起人。我负经济全责和对外事务,蒋逸宵任总编辑,姜平是副总编辑又是撰稿人,其余同志为该刊投稿人,国琼女亦曾投过稿。创刊号是1938年4月20日发行的。《上海妇女》出刊后,在上海起到极其良好的社会影响。当时的南京汪精卫政府和重庆国民党政府,千方百计都要收买这份杂志,我都婉言坚决拒绝。处于恶劣的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大家支持着、斗争着,可是终于在1940年2月左右被迫而主动停刊。出版了三十六期,共十八个月。(节选自董竹君著《我的一个世纪》)
内容与影响
《上海妇女》杂志不仅反映了各地妇女的抗日活动和生存境况,还关注了世界各国妇女的动态和地位,并提供了半月时事动态分析报道。杂志每期封面均展现“新女性”生活、学习情形的图画,设有本月世界动态、半月漫谈、创作选载、家事顾问、妇女生活群相等栏目。其中“半月世界动态”主要刊登世界战局、政治态势、国内军政形势的分析报道;“半月漫谈”讨论妇女择偶、儿童教育、战时救济、国内社会现象等问题;“创作选载”刊登妇女作品;“家事顾问”提供日常生活常识,如育儿、法律、烹、缝织、医药卫生及家庭装饰;“妇女生活群相”刊登对妇女形象的素描,如图书馆馆员、女学生、卖长锭的姑娘等。
杂志行销沪上,风行全国,征订量迅速突破3400份,成为抗战初期国内影响最大的妇女刊物之一。内容活泼,文字通俗,反映了“孤岛”各阶层妇女生活,对还原孤岛时期妇女生活样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杂志积极为抗日救国发声,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指导妇女运动,反映各界妇女特别是女工、女职员的生活和要求,显示出一定的政治倾向。注重传播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思想,在当时社会环境中尤为难得。《上海妇女》是研究孤岛时期妇女生活和城市文化的重要刊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最晚一期馆藏发行于1940年6月,具体停刊时间及原因不详。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创刊过程
内容与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