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时期
1937年至1941年
孤岛时期,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市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为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在此期间,上海市中心的公共租界中区、西区和上海法租界因未被日军占领,形成了一段被史学家称为“畸形繁荣”的时期。
孤岛时期历史
孤岛的形成
1937年8月13日,蒋中正调动大约70万中国军队在上海附近与日军展开长达3个月的淞沪会战,虽然中国军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最终实力占优势的日本军队击败了中国军队,武力占领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区,日人并将上海改名为大道市。在淞沪会战期间,上海公共租界的北半部,即今虹口区杨浦区两区作为日军防区和日本势力范围,和华界一样受到重创。上海法租界吴淞江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则开始了长达四年多的孤岛时期。
英国撤出驻军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向德国宣战后,英国撤出天津市驻军,仍保留上海市驻军。1940年意大利对英法宣战后,英国被迫撤出全部在华驻军。
孤岛时期经济
自1937年8月,战事爆发以后,上海全市的交通、工商业几近瘫痪。政治军事上,只有两大租界尚且保持暂时的稳定和和平。因此大部分工厂开始在租界内恢复生产,这一数字在1938年年底是将近4,700多家,是战前的两倍以上。到1939年,全市新设工厂1,705家,其中以江南传统的纺织业恢复最快。根据当时上海布厂同业公会的统计显示,到1939年,全市新设纺织行业的工厂、作坊达823家,新增机器2.32万台,每月可产棉布142万匹。
而在其他方面,例如交通方面,就在1937年,淞沪会战战场的战事刚刚结束,往来欧美的定期航班已经相继恢复。到第二年10月左右,原先受战争影响的水路交通已基本恢复,上海市随即恢复了全国贸易中心的地位。在进口方面,1937年的进口总值为5.08亿元,1938年因战争降至3.76亿元,但随即大幅度回升,其后三年个年度里分别达到破纪录的14亿元、29.76亿元和34.1亿元;出口方面也和进口方面一样,突破战前水平。同时,还有外商在沪投资的不断攀升。到太平洋战争之前,仅英美两国在上海的投资就占到在华投资总额的72.6%和64.9%。
在百货业,由于交通恢复、各地的富豪分别到上海市避难,使得上海市场呈现出异常的繁荣。全市的零售业比战前增加了1倍,几乎天天顾客盈门。到1941年,永安的营业额比1938年翻了将近五倍,利润额激增11倍。
孤岛时期文学
由于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租界成为“孤岛”后,文化事业也呈现畸形的繁荣。沪剧、滑稽戏纷纷在这一时期初步定型,并且由此风靡申城。除了戏剧界以外,文学界在此时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日后誉为“抗战时期的文化堡垒”之称的“孤岛文学”。日后成为沪上大报的《文汇报》亦在此时创刊。
当年,由欧阳予倩团结一批京剧界的爱国艺人,组成“中华剧团”,到年底,先后演出《庆顶珠》《梁红玉》《新玉堂春》和《桃花扇》等新平(京)剧。
1938年9月8日,周信芳领导的移风剧社经整顿后,再次在卡尔登戏院公演《徽钦二帝》。前后4年,移风剧社演出了大量具有爱国精神的新编京剧或传统剧目,其中有《亡蜀鉴》《明末遗恨》《洪承畴》《四进士》等剧。该社屡遭日伪的恫吓和骚扰,民国31年被迫解散。9月12日,姚水娟在天香戏院演出由樊篱编写的越剧《花木兰》,英文《大陆报》为此发表评论。这是外文报纸首次介绍中国地方戏曲。11月5日部分留在“孤岛”的文艺界人士创办的中法剧艺学校成立。
1939年8月6日,上海剧艺社正式改为职业剧团,在璇宫剧场公演。首演剧目是于伶编剧、朱端钧导演的《夜上海》,之后又陆续演出《赛金花》《武则天》《葛嫩娘》等剧目。12月上海戏剧学校成立,律师陈承荫任校长,提倡整理中国传统戏曲,培养京剧人才。是年中国乐会成立,卫仲乐任会长。民国30年乐会创建为中国管弦乐团。
1941年1月9日,上海沪剧社在皇后剧院演出由戈戈根据美国同名电影《魂断蓝桥》改编的沪剧,申曲自此开始改称沪剧。9月黄佐临吴仞之、英子、张伐石挥黄宗江等组成“上海职业剧团”,10月在卡尔登戏院公演话剧《蜕变》,被公共租界当局勒令停演。18日,剧团又上演《阿Q正传》。12月7日,在日军进入租界吴淞江以南区域的当天,剧团宣布解散。
孤岛的结束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正式向英国与美国宣战;当日,日军随即进驻上海市租界苏州河以南区域,上海全市至此日全部沦陷,孤岛时期结束。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孤岛时期历史
孤岛的形成
英国撤出驻军
孤岛时期经济
孤岛时期文学
孤岛的结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