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云(1931年3月3日—2003年7月20日),原名王守贞,
河北省秦皇岛市人,中国
评剧表演艺术家,工
旦角,曾任沈阳评剧院一团副团长、艺术顾问,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1940年,9岁的韩少云开始向继父学戏,先后受教于早期评剧演员刘子西、金开芳,兼学京剧、河北梆子,能文能武。后专攻平剧青衣,花旦。14岁时以艺名“韩少云”参加演出。1946年,她开始挑梁演戏。
新中国成立前,在秦皇岛、唐山、
天津市一带共演出了100多出戏。1950年夏,韩少云调至东北唐山评剧院。1953年,她携剧目《小女婿》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演员
一等奖。同年,《
小二黑结婚》再次获得东北区戏剧、音乐、舞蹈汇演优秀表演奖。1954年到1966年是韩少云的表演的高峰期,她在
沈阳市先后表演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
红楼梦》《
杨三姐告状》《西施》《
金沙江畔》《杜鹃山》等剧目,这期间凭借剧目《杜鹃山》中的角色“贺湘”获得优秀演员奖。
文革期间,韩少云遭到了严厉的批判,去
辽中区潘家堡公社潘家堡大队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禁止唱戏。1972年春,韩少云被调至辽中县宣传队,搞文艺辅导工作;同年夏,调到沈阳评剧团,并进入《龙江颂》剧组,做唱腔创作,辅导青年演员和舞台工作。1978年,她在
沈阳市表演赛中获得荣誉奖。1979年,她在沈阳市表演赛中再次获得荣誉奖。1981年,她排演了《家》。1989年,韩少云从沈阳市评剧院退休。2003年7月20日,韩少云因心脏病突发在沈阳逝世,享年72岁。
韩少云曾获“沈阳市荣誉文艺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韩少云一生致力于评剧艺术,所创的韩派评剧唱腔圆润清亮,音域宽广,行腔娓婉,柔中有刚,韵味醇厚,长于抒情;人物形象真实细腻,鲜活生动,个性鲜明,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风采。韩派评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给新中国的戏曲舞台带来了勃勃生机,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韩少云1931年农历正月十五出生在
山海关区距
姜女庙不远的八里堡。她当时就生在东家一间茅草房里。父亲是个军人,少云3岁时,因日本人打进关里,父亲离家一去未归。母亲带领她和弟弟韩少宝到山海关、昌黎等地谋生。不久,其母与正在昌黎“天娥”戏园子演出的韩德金结婚,守贞姐弟自此改为韩姓,落户于
玉田县。
1940年,9岁的王守贞开始向继父学戏,唱戏、武功都是她继父一人教。因为继父的脾气很暴躁,总是没有理由地打她,所以学戏的条件很艰苦。13岁时,王守贞拜评剧演员刘子西为师,学了评剧剧目《开店》《哭井》《朱买臣休妻》等10多出戏。14岁时,戏园子上演剧目《五女哭坟》,韩德金的哥哥给王守贞“票”了个“五女儿”的角色,还给她信口拈来一个艺名:韩少云。
演艺经历
1946年
春节期间,戏班演出《
珍珠衫》,戏要开演了,主角却因故不能前来,韩少云临时顶替上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由此开始挑梁演戏,并经常在
山海关区至
天津市一带演出。1947年,少云在天津“谦德庄”剧场一连演了三个月,她的演技和声望又上了一个台阶。1950年夏,19岁韩少云调至东北唐山评剧院,她开始学习文化,学习演新戏。
1952年10月,韩少云前往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表演剧目《小女婿》,扮演杨香草,除获剧本、演出获
一等奖外,获得演员一等奖。随后,她们还曾到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等作汇报演出。观摩演出结束后,韩少云随剧组赴
上海市、武汉、
天津市等地巡回演出90余场,观众在12万人次以上。1953年,《小女婿》又参加了东北区汇演,她又获得了优秀表演奖。从此之后,韩少云又主演了《小姑贤》《凤还巢》《杨三姐告状》《人面桃花》《江姐》等百余回剧目。
1953年,排演剧目《
小二黑结婚》,并出版了两张唱片;同年,韩少云携《小二黑结婚》参加东北区戏剧、音乐、舞蹈汇演,获得了优秀表演奖;同年,韩少云出席全国青年知识分子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言。1954年,韩少云参加中央慰问团,在
福建省前线演出剧目《小女婿》,时间达4个多月;同年,排演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韩少云扮演祝英台 ;同年,当选
辽宁省人民代表。1956年,与
菊桂舫、碧莲玉合作排演剧目《
红楼梦》,韩少云扮演
林黛玉;随后又排演了剧目《
杨三姐告状》,她在剧中扮演杨三姐;同年,韩少云先后参加了东北戏曲研究院举办的演员学习班和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演员讲习班,聆听了
梅兰芳、
程砚秋等先生的讲授。
1957年,排演了剧目《西施》,韩少云扮演西施。1958年,排演了剧目《刘介梅》,韩少云扮演刘妻。1959年,排演了剧目《人面桃花》,韩少云扮演杜宜春;同年,与花淑兰合作排演了剧目《雷雨》,韩少云扮演四凤。1960年,与花淑兰、
筱俊亭排演了剧目《洪湖赤卫队》,韩少云在剧中饰演卫队长支书韩英。1961年,与筱俊亭、张金秋等合作排演了剧目《金沙江畔》,她在剧中扮演金秀;同年9月25日,拜金开芳为师,学习剧目《朱买臣休妻》。
1962年,韩少云出席全国青联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同年,重新排演了剧目《小女婿》《红楼梦》。1963年,排演了剧目《珠花记》;同年,与赵荣鸣、菊桂芳排演了剧目《
杜鹃山》,韩少云在剧中饰演党代表贺湘,凭借该角色获得了
沈阳市戏剧汇演优秀表演奖。1964年,与
筱俊亭、赵荣鸣合作,排演了剧目《友谊之歌》,她在剧中饰演赵阳芳;同年,与王德福、赵荣鸣等排演了剧目《红嫂》,韩少云扮演红嫂;同年还与筱俊亭排演了剧目《江姐》,韩少云饰演江姐;同年6月,出席了第九次团代会。1965年,排演了剧目《椰林儿女》《游乡》,并以轻骑兵的形式演出;同年,与筱俊亭合作,排演了剧目《
红灯记》,她在剧中扮演
铁梅。1966年,排演了剧目《更高目标》,并携该剧参加了
沈阳市中小型现代戏汇演。
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韩少云在《红霞万朵》中饰演的一个次要角色而被指控为违反了“三突出”原则,韩少云遭到了严厉的批判。1970年,韩少云全家下乡,去
辽中区潘家堡公社潘家堡大队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时有关部门规定,韩少云只准劳动,不准唱戏,不准参加文艺宣传队。
1972年春,韩少云被调至辽中县宣传队,搞文艺辅导工作;同年夏,调到沈阳评剧团,并进入《龙江颂》剧组,做唱腔创作,辅导青年演员和舞台工作。1973年,排演了剧目《海岛女兵》。1975年,排演了剧目《红霞万朵》,韩少云在剧中扮演三婶。1976年,与
筱俊亭合作,重新排演了剧目《洪湖赤卫队》。1977年夏,排演了剧目《雪梅遇》,该剧目连演了12场。1978年,韩少云在
沈阳市举行的表演赛中获荣誉奖。1978年,当选
辽宁省人大代表、沈阳市政协委员;同年9月,出席了第四次全国妇代会。1979年,排演了根据同名
京剧改编的评剧剧目《
凤还巢》,韩少云扮演程雪娥;同年,在沈阳市举行的表演赛中获荣誉奖;同年6月,韩少云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出席第四次全国
文代会。
1981年,韩少云与
欧阳菊笙、张金秋、
新艳秋等合作,排演了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评剧剧目《家》,她在剧中饰演女主角瑞。随后,她在《
戏剧报》发表了《我演瑞珏》一文;同年,携该剧参加了
辽宁省戏曲调演,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立体声录制了该剧,这是第一次使用立体声录制评剧;同年,与
陈桂秋合作的剧目《人面桃花》被拍成电影。同年年底,韩少云开始排练《家》,她扮演瑞觉。从1982年年初开始,韩少云带着《家》在
沈阳市各
宁夏大剧院连续表演了76场。1983年,与
艳铭杰、王少岩合作,重新排演了剧目《人面桃花》;同年,由韩少云主演的剧目《家》唱片出版;同年,出任
沈阳评剧院顾问,并当选为第七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席了中国妇女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4年,韩少云同爱人王其珩一起回到老家
玉田县,参观了县内的工厂、农村及名胜古迹。同时,她与县评剧团联合演出了两场《凤还巢》,全部收入捐给敬老院。最后又收县评剧团两名演员王淑敏、王少玲为徒;同年,出席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1985年4月,参加了
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1988年3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9年,韩少云从
沈阳市评剧院退休,此后再没排练并表演新的评剧。1992年起,韩少云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人物逝世
2003年7月20日凌晨7时15分,韩少云因心脏病突发,医治无效,在沈阳逝世,终年72岁。7月24日上午,韩少云遗体告别仪式在沈阳
回龙岗革命公墓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发来唁电并敬献花圈。
社会任职
韩少云曾任沈阳市政协常委,
辽宁省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省妇联执委,市青联副主席,全国青联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省剧协副主席,市剧协副主席,沈阳评剧院艺术顾问,辽宁不老松画会顾问,沈阳文学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个人生活
个人爱好
退休及晚年的韩少云潜心绘画,也是在退休和晚年时光里,韩少云倾情于花木。
家庭生活
1954年的秋天,在东北戏曲研究院晏甬院长的撮合下,王其珩和韩少云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两人育有王秋阳、王春阳和王禾阳三个儿子。
主要作品
韩少云演出近二百出戏。代表剧目《小女婿》《小二黑结婚》《杨三姐告状》《洪湖赤卫队》《杜鹃山》《江姐》《家》《沂蒙山人》《凤还巢》《人面桃花》《小姑贤》等。
(资料来源)
艺术特点
韩少云为了评剧能更好地反映现代生活,丰富表现手段,对评剧的唱腔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创造。她与音乐工作者密切合作,对
评剧的唱腔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整理,并在实践中,对其他兄弟剧种也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和借鉴。如评剧《杜鹃山》刑场这段戏,贺湘上场唱的“气昂昂走出了贼寇的炮楼”这一句,除了句尾的甩腔之外,都是吸收
京剧的曲调。再如“毒蛇胆横眉立目赛恶狗,在一旁洋洋得意摆尾摇头”这两句唱,从曲调上看,京剧的因素也是很明显的。但是,它不是京剧而是评剧。因为,她通过曲调的揉合和评剧独特的润腔方法,使观众既感到新鲜而又不陌生,从而乐于接受。
再如,在
评剧《洪湖赤卫队》中的“娘的眼泪似水尚,点点洒在儿的心上。满腹的话儿不知从何讲…”的唱腔,为了发挥戏曲特点,她避开了
歌剧的揉情慢板的表现方法,而采取了激情垛板的起唱,当唱到“不知从何讲”的“讲”字上,她新创了一个比一般长出四小节的顿板腔,表现出此时此地的
韩英的心理状态。据说这句唱腔是受
程砚秋先生的《
锁麟囊》中“我忙把梅香低声叫”这句唱的启发而借鉴的。在这里,韩少云还吸收了
昆曲中的一些东西。如“月儿高高挂在天上,秋风阵阵湖水茫茫”这两句诗意很浓的唱词,她认为用评剧的唱腔来表达这种感情是很困难的,所以,她就从长于抒情的昆曲中加以借鉴和吸收。这样,就能更充分地把
韩英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表达出来。在“要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这段唱腔的垛板部分,采用了
越剧的清板。把“儿死后,把儿埋在大路旁,儿的坟墓向东方”这一句唱词,演唱时不加伴奏,唱得近于朗诵,把韩英在牺牲前怀念祖国和宗人的感情,更生动地表现出来。此外,韩少云在评剧《江姐》中,还吸收了歌曲的表现手法。如江姐在狱中唱的“用生命换来了祖国的胜利花”中的“花”字甩腔,就是从《社员都是阳花》歌曲中借鉴来的。
韩少云所创立了评剧的新派别韩派以朴实、深、细腻、优美、大方的表演风格而著称,唱腔音域宽广、刚柔相济、行腔委婉、韵味醇厚。韩少云唱腔有三绝:“字清、腔顿、板正”,加上她甜美的音色、清晰的吐字,别具特色“娇嫩”腭音演唱的“疙瘩腔”,使她的表演和唱腔浑然一体,形成了韩派总体艺术风格。
主要成就
韩派评剧艺术是中国新评剧的艺术流派,韩少云、
王其珩是韩派评剧艺术的创始人。韩少云长于表演和演唱,是评剧表演艺术家;王其珩以音乐见长,是评剧音乐作曲家。韩派评剧艺术,唱腔圆润清亮,音域宽广,行腔娓婉,柔中有刚,韵味醇厚,长于抒情;人物形象真实细腻,鲜活生动,个性鲜明,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风采。一出戏在音乐上的成就,唱腔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唱腔给人的感染最深刻。也就是说,旋律是保持剧种生命力的关键,也是剧种风格的标志。戏曲流派的产生,是一个剧种在艺术上走向成熟和发展的标志。韩派评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给新中国的戏曲舞台带来了勃勃生机,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韩少云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戏剧人才。她教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
杨晓彦、
胡桂秋、冯玉萍等,这些艺术界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都出自韩少云的调教。其中冯玉萍在全国两次获
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其获奖剧目《风流寡妇》《疙瘩汤》也是出自韩少云的指导。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韩少云是美的创造者,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创造了许许多多美的形象,是一位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她又是一位颇有造诣的画家。(
辽宁省原副省长、韩少云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林声 评)
韩少云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为党和人民的艺术事业鞠躬尽,奋斗不息。她曾主演过«小女婿》等百余部剧目,并创造了享誉全国的“韩派”评剧艺术。(《
光明日报》评)
韩少云塑造了无数鲜活的舞台艺术形象。她炉火纯青的技艺、无比高尚的艺德,在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她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时代商报》评)
韩少云老师是评剧艺术的大师级人物,她创造了无数个鲜活的舞台艺术形象,她这一生桃李满园,为我国的评剧界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可以说,韩老师的仙去,不仅仅是
沈阳评剧院的损失,同时也是中国评剧界的重大损失。(沈阳评剧院李长武院长 评)
人物纪念
2003年9月,
辽宁省原副省长、韩少云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林声撰文《送别韩少云》刊发于《
沈阳日报》。
2004年12月16日,为纪念评剧艺术大师韩少云逝世一周年及从艺65周年,沈阳市委、市文联、市评剧院联合举办韩少云书画作品展;18日上午,韩少云艺术研讨会在
辽宁大剧院举办,同时还举行了韩少云艺术研究会挂牌仪式和纪念邮票首发仪式;18日晚6点30分,在辽宁省老干部活动中心举办综合纪念晚会;19日晚6点30分,在辽宁老干部活动中心演出评剧《小女婿》,韩少云的三代弟子
胡桂秋、宋丽、
周丹同台扮演杨香草。
2006年7月20日,“韩少云骨灰入土及雕像落成仪式”在
法库县菩遥山墓园举行。韩少云的雕像高1.9米,用灰色
花岗石雕刻,底座是黑色
大理石,大理石上雕刻着韩少云生前绘画的梅花图。韩少云的墓碑用白色大理石雕刻,底座为花岗岩雕刻的舞台造型,象征着她为艺术奉献的一生,周围
浮雕着梅花图案,墓地绿化面积30平方米。韩少云墓碑及雕像的照片是她30多岁的一张生活照,她的家人说这是她生前最喜欢的一张。宋丽、
周丹等六名韩派弟子齐唱《小河流水》送老师,韩少云的老伴
王其珩含泪指挥。
2013年9月22日上午,由韩少云的爱人王其珩与韩少云的外甥女
于文华主编的纪念韩少云文集《永远的小河流水》进行出版暨赠书仪式,下午举行了韩少云评剧人生研讨会;9月23日晚,由沈阳市
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主办、沈阳演艺集团、
沈阳评剧院承办的《永远的小河流水——纪念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先生演唱会》在沈阳举行。
人物轶事
某年,韩少云在沈阳市铁西区和平影剧院演出,其经典剧目吸引了众多观众,包括许多省市领导。有一部分观众从郊区各县赶来。开演前一小时,剧场已坐满。演出前不久,韩少云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她生父早逝,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同事、家人和领导都劝她不要演了,但她坚持要演,为了母亲也要把戏演完、演好。结果演出十分成功,她的表现无可挑剔。然而据家人说,韩少云一到家就在母亲灵前长跪不起,痛哭流涕。
在韩少云的行头中,药箱、强心剂等等是十分寻常的物品。有时候,去外地演出,心脏不好的韩少云都是在打了强心剂之后坚持上台的。有一次数九寒冬,韩少云下乡演出,为了达到最好的扮相效果,她坚持不穿加厚的服装上了台,那几天她的心脏还一直不好,急得她的丈夫
王其珩手托着药箱看着自己的妻子,在后台一直站到了演出结束。到最后,他托着药箱的手,手心里全是汗。
大约1950年,新中国为演艺界人士划定“工分”。一天晚上,同团演员告知韩少云她的“工分”为1700多分,韩少云很高兴。她自9岁起生活贫困,19岁开始在共产党带领下过上“幸福生活”,她积极响应党的各项要求。韩少云深知很多群众付出更多,但工分却无法与艺人相比。于是,第二天她坚定地要求减低自己的工分,为国家和群众考虑。领导拗不过她,下调了她的工分,工资从1000多块变成370块。1956年国家实行“定工资”,韩少云本有机会将工资定在较高档次,但她又一次找到领导,以国家初建为由,要求为国家分担,工资不升反降100多块。为此,也有相当一部分当时的艺人提出了和韩少云一样的想法。此事被周恩来总理得知,总理表示要关爱艺人生活,众多艺人为国减薪的义举才告一段落,但韩少云坚持没有恢复自己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