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侃(861年4月14日--893年2月25日),系唐第十七代皇帝唐懿宗之四皇子,出生于
唐朝京都长安(今
西安市)皇宫,唐僖宗之四皇兄,被封为郢王、威王。
李侃5岁封郢王,9岁加封威王,唐朝末年,唐懿宗第四子李侃于
干符六年(879年)避
黄巢起义,削发为僧,
皈依佛门,建寺隐居多年。后来唐僖宗派人四处寻找,找至灵空山,但是李侃已看破红尘,不愿回朝,寺僧知其为皇子,就推崇其做了
住持,僧名琼俊。
唐景福二年(893年2月25日),李侃在寺内(圣寿寺)圆寂坐化,年33岁,公元936年,唐诏封李侃为施雨龙王。公元949年,后汉册封为菩萨。公元960年,后周加封先师菩萨。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李侃系唐第十七代皇帝
李漼之四皇子,唐僖宗之四皇兄。
咸通六年(865年)5岁的李侃被封为郢王,至己丑咸通十年(869年),封为威王,李侃9岁。(873年)懿宗驾崩,五太子俨即位,是为僖宗,年号乾政改为
干符。
出家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陷
长安,19岁的李侃避乱出奔,来至冀州谷远九项山,修真养性。黄巢起义军被剿灭后,唐室天下危而复安,唐信宗即位后,诏李侃回到京都,但李侃早已看破红尘,不愿回朝,一心向佛,心系民间疾苦,只想避居于平遥东南乡西泉村庙中做一名善友,之后李侃又从平遥西泉迁移到东卜宜村,在后又往沁源灵空山正式落发
出家,削发为僧,僧名琼俊。寺院僧人知道他为皇子,于是推崇李侃做了
住持。信宗也随李侃心愿,赐田亩五处让他顾养天年,公元892年灵空山禅院修建将成。
圆寂
唐景福二年(893年2月25日),李侃在寺内(圣寿寺)无疾而终,坐化佛境,年33岁。
公元936年,唐诏封李侃为施雨龙王,公元949年,
后汉册封为菩萨。公元960年,
后周加封先师菩萨。
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钦命禅院为“圣寿寺”,一直沿用至今。
人物关系
相关事件
出家之因
唐懿宗死的时候刚刚41岁。但他子女众多前后生下八位皇子和八位公主。到灵空山
出家的李侃因不是皇后所生,所以未能继承
大统。唐懿宗崇仰佛教,过于
迷信,且在这方面用度极为奢靡。在同昌公主病死之后,他不但自制挽歌,并让满朝文武辍朝送葬,而且还冶金为俑,用无数珍宝甚至活人殉葬。他在宫中与僧人一块唱经念佛,经常用御宴赏赐僧人,招待和尚时常一次即达万人以上。这也间接的影响了李侃的出家之因。
先师庙
李侃在平遥东泉、卜宜等东南乡一带享有重望,十八村基本上村村都有一座先师庙,世享村社香火。
平遥县、
沁源县、
武乡县一带每逢大旱之年,农民就去
灵空山祈雨,“先师菩萨”有求必应,不过三日总会普降甘霖。有关他的《六根石柱》《珍珠坡》《金蛤蟆》《点石成金》《滴水崖》等传说一直流传于平遥、沁源等地,成为扶危解困、除恶扬善的化身。
佚事典故
距沁源县城以西15公里处有所谓云盖山,云盖山上旧有“白侯庙”。这位“白侯”本是
李儇派出寻访李侃行踪的朝廷官员,但这位官员并未将李侃劝回皇宫,而是到了最后自己也做了一名道士。这也证实了李侃遁入灵空山以后,
皈依佛门决心不愿再暴露自己皇子的身份。
史籍记载
李漼四子李侃在灵空山出家一事,在新旧《唐书》中均无记载,而仅见于灵空山中
碑石与当地方志类文献。也正由于此,李侃出家灵空山只不过历史传说,故持不足为信的态度。其实,新旧《唐书》中虽然没有明写此事,但详读《
旧唐书》唐僖宗
干符六年纪事,就可以发现蛛丝马迹。乾符六年三月朝廷“制以宁节度使李侃检校
户部尚书,兼
太原市尹、北都留守,充
山西省节度等使”,而同样还是在《旧唐书》乾符六年八月纪事中,却已经另派“东都留守李蔚为检校
司徒、
平章事,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观察”。三月到八月,仅仅五个多月的时间,李侃并未到任,无论从时间上或是地理上分析,更是为李侃到灵空山出家作了某种旁证。
灵空山的历代碑碣及其沁源当地的方志文献记载,李侃其人(亦即民间传说中的“先师菩萨”)到灵空山出家以后的事情,更是有了较多的记述,虽然出自民间的记述,但也从旁证明了李侃的出家事实。
后世纪念
灵空山的仙桥是李侃刚进山时用山中长石搭筑而成,也因为李侃的遁入佛门,让灵空山的名声越来越大。
据当地方志记载,灵空山及其附近至少有四座寺院的初建(灵空山峦桥附近的圣寿寺,韩洪镇的海泉寺,沁源县城南10公里处北石村的螺山寺和灵空山南麓的灵寿寺)与李侃的到来有密切关系。其中第一座寺院原本并不称圣寿寺,因李侃在
李晔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圆寂坐化在寺内,称该寺为先师菩萨寺。
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由
赵光义敕赐圣寿寺,一直沿用至今。灵寿寺则是李侃圆寂之后,为了纪念李侃由唐昭宗在景福年间敕令建立。这三座寺院在唐以后各代曾有几次重修,一直到明朝中叶时仍然完好保留。
人物影响
作用和价值